赵曼
【摘要】“医闹”事件的屡屡发生使得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本文以当前医患关系现状作为出发点,从社会、医方、病方三个角度探索医患关系恶化的成因,对缓解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医患关系 成因
一、医患关系的内涵
对于“医患关系”这个词的定义,学者们认为从狭义上说它是医生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直接的人际关系;广义上说,有的学者把它界定为认为一种群体关系:医方代表着广大医护人员,而患方则代表着患者这一群体。医患关系就是这两大群体在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群体关系。学术界目前对医患关系性质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宋言东、蒋秀莲(2011)等一些学者认为医生和患者之間的关系可以看做是一种经济交换,患者使用金钱来获得医护人员的服务以及健康,是一种经济关系。第二种是认为医患关系是一种社会伦理关系:对于患者来说,医生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而患者对这些知识可谓一无所知,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来平衡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所以可以看做一种法律关系。
二、医患关系趋于恶化
医患关系的紧张最终以现实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纠纷体现出来的。2012年3月23日,一名男子突然冲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凶,造成医务人员1死3伤。2013年10月25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在门诊为病人看病时被一名男子捅伤,其中耳1名医生死亡。2014年6月2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肺癌并多发转移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参与抢救的值班女医生和一名怀孕值班护士被家属暴力殴打致伤,家属还逼值班医生下跪,这场伤医事件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2015年6月16日,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一名主任医师遭患者泼汽油并引燃。2016年5月5日,广东人民医院一外科主任遭患者家属尾随被砍30多刀经抢救无效死亡。
三、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及制度的不完善
1.1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不足。目前我国保险制度主要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还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保险制度也有了重大的发展变化,然而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覆盖面较低使得众多人口“看病贵”的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二是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存在补偿的水平较低,而且补偿所需要的程序较为复杂,还不能做到渠道的通畅化;三是医保的规范制度过于专业化和繁琐、宣传力度不到位等等原因,造成患者难以理解,在医患之间沟通不畅的情况下,使得医患关系容易恶化。
1.2法律制度的缺失和不足。一些学者把医患关系理解成为一种法律关系,既然是一种法律关系,就应该有适用的法律、法规,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项专门针对医患关系制定的相关法律,很多时候只能参照民事纠纷相关的法律进行处理。而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明确的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种“举证责任倒置”直接造成医方采取各种行为只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无疑会导致医患关系的进一步紧张。除此之外,医院经营体制中使用贵的药品来养医的行为也会进一步凸显“看病贵”的问题;药品的最高限价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药品贵的问题,这对于缓解医患关系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卫生行风的整顿中存在法律责任的缺失,使得这一清理卫生行业纪律的行为形同虚设,无法真正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2、医方视角的原因分析
2.1医疗领域的商业化气息日益浓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公益性质日益减退,商业化气息缺越来越浓郁,医院将科室承包给个人、医生开“大处方”、医生私收“红包”等现象普遍存在,医生原本单纯的治病救人的天使形象被打破,造成患者的不理解甚至仇视,导致医患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2.2医学教育中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的缺乏。我国医学生的培养受到传统教育中对精准技术过分强调的影响,造成了专业知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文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受到了忽视;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对病人的治疗过程被当做一种技术操作,而忽视了病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也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人文的关怀在医疗过程中的缺乏导致医患双方沟通的不畅,产生隔阂。
2.3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已成为一种常态,三级以上医疗条件和技术相对比较优质的医院病人数量要远远超出医院的容纳量,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医生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长期的疲劳和重负使得他们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会出现不耐烦、言语冷淡、沟通不全面等等现象,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而病人及家属对于服务质量的高期望值只能落空,造成相互之间的不理解,矛盾自然容易激发。
3、病方视角的原因分析
3.1对医方的期望值过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及家人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看病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人们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存在急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当医方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出现不理想的情况时就会导致病方的不理解和愤怒,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伤医事件。
3.2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匹配。人们的维权意识会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增强,病方在就医的过程中由于对医学专业知识了解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医生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存在异议又无法改变,当出现不良结果时就会激发这种矛盾,医方首先想到的是维护自己的权利,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愤怒的情绪甚至等不到医疗鉴定结果的公开就要爆发,导致一些不理智行为的发生[3]。“医闹”、“伤医”等行为在近几年越发严重足以证明这一点。
除此之外,社会还有一些因素也在断影响和促进医患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比如社会媒体为夺取眼球而进行的有意的夸大化、歪曲事实的报道;仇医的心态等等。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已经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问题,分析出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对于针对性的解决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解决了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才能够建立和谐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振伟.当今医患关系的现状概述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
生产业,2016(8):3-5.
[2]肖鹏.试论医患关系紧张的制度原因和对策[J].中国医学
伦理学,2016(3):46-47
文章来源:蚌埠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BYKY16140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