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晓燕
【摘要】我国是水产品出口大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新形势,本文通过运用CMS模型分析2007-2015年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因素,研究发现,2007-2011年世界水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是带动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增长的主要因素,但这一因素的影响力不断降低,随着综合竞争力效应的不断强化,2011-2015年综合竞争力因素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
【关键词】水产品出口 出口增长 CMS模型 影响因素
1 引言
水产品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农产品,水产品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出口产品,水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增长迅速,2002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水产品出口国,至2015年,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额已经连续14年位列全球第一。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形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低迷不振、外需收窄,水产品国际市场需求疲软,2015年全球水产品贸易普遍下滑,我国水产品贸易出口额和出口量出现了双降;其次,贸易壁垒增多、成本提升、汇率波动、质量不高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本文重点研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我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2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2.1 水产品出口规模
2007-2015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2007年出口额为92.3亿美元,2014年增长到208.67亿美元;2015年有小幅下降,出口额为195.73亿美元,占世界水产品出口贸易额的比重达16%。我国水产品出口量除少数年份外呈增长趋势,在 2008 年、2012 年和2015年出现了小幅减少,主要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水产品消费不振。从图1可以看出,2011年以后,我国水产品出口额与出口量增长速度趋缓。
图1 2007-2015 中国水产品出口额与出口量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整理
2.2出口的产品结构
2015年,一般贸易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73%,依旧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为279.8万吨,同比下降20.5%,出口额149亿美元,同比下降32.3%。一般贸易的主要出口品种是墨鱼鱿鱼及章鱼、贝类、对虾、罗非鱼,2015年这几类水产品的出口占到一般贸易额的41.3%;其次是蟹类、鳗鱼、淡水小龙虾、大黄鱼,这几类占比为16.7%。
2.3出口市场结构
2007-2015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在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东盟、欧盟和韩国,出口到这6个国家(地区)的水产品占我国总出口量的 75%以上,表明中国水产品出口目标市场比较集中。根据表1,2007-2015年间,中国对这个6个市场的水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仅在2015年出现小幅下降;2008年以后,这6个国家(地区)占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出口总额一直在增加,这表明中国水产品出口目标市场有分散化的趋势,同时对这几个主要市场的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UNCOMTRADE數据库整理计算
3 基于CMS模型的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简称 CMS 模型)是Tyszynski最先于1951年提出。后来学者们的丰富和扩展,CMS模型逐渐成为应用国际经济学中研究对外贸易增长原因、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模型。CMS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地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保持不变,那么该国(地区)在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将保持不变,若市场份额发生了改变,主要归因于三方面效应的影响,即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结构与竞争力的交叉效应,也被众多学者称为CMS模型的第一层次分解,可表示为如下公式:
结构效应 竞争力效应 结构与竞争力交叉效应
结合本文的研究特点与研究需要,参考Jepma的扩展模型,将经典模型做进一步的扩展。结构效应扩展为增长效应、产品结构效应、市场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扩展为综合竞争力、具体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效应。也就是第二层次分解,表示为如下公式:
增长效应 产品结构效应 市场结构效应
综合竞争力 具体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 交叉效应
在二层次分解模型中,Q代表该国水产品对所有市场的出口额,V代表世界水产品的出口总额,r代表该国水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下标i 是该国水产品的品种数, j是该国水产品出口的市场,Vi代表世界水产品的i类出口额;ri代表该国i类水产品出口额占同类水产品世界出口额的比例,Vij代表j市场从世界进口i类水产品的总进口额;rij代表该国i类水产品出口额在j市场的市场份额;上标0表示期初, Δ代表两期的变化量。
由于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市场比较集中且相对固定,暂且不考虑市场结构效应的影晌,将中国水产品的出口市场视为单一的世界市场,那么可以将模型中的市场结构因素去掉,可得到研究单一市场的CMS扩展模型4,如下:
第一层次分解:
结构效应 竞争力效应 结构与竞争力交叉效应
第二层次分解:
增长效应 产品结构效应 综合竞争力 具体竞争力 交叉效应
结构效应表示世界市场对水产品总需求的变动而引起的中国水产品出口额的变化,包括增长效应和产品结构效应。增长效应表示,由于世界水产品进口需求的一般增长带来的出口增长;产品结构效应表示,因世界市场需求与我国出口水产品结构差别所引起的出口变化。
竞争力效应表示中国水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的变化所引起的出口变动,包括综合竞争力与具体竞争力。综合竞争力表示,假定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不变,水产品整体竞争力变化而引起的水产品出口额的变动;具体竞争力表示,假定世界水产品出口结构不变,由于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而带来的中国水产品出口值的变化。
交叉效应表示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的变化是否与目标市场这些产品进口需求的变化相一致,如果一国在那些进口规模扩大了的产品上的市场份额有所提高,则该项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3.2数据来源及数据说明
本部分采用 SITC(Rev.4)的分类数据,所研究的水产品范围是03类,包括034类,鲜活冷藏冻鱼,035类,干腌熏鱼,036类,甲壳软体类动物,037类,鱼制片和甲壳软体类制品四个大类。所有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 数据库。
本部分的研究截取的时间段是2007-2015年。此时间段内,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根据中国水产品出口额的变化趋势(图1),将水产品出口贸易具体划分为三个时期,2007-2009年为第一期,2009-2011年为第二期,2011-2015 年为第三期。
3.3测算结果及分析
从整个时期(2007-2015)以及具体划分的三个时期来分析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变动的因素,测算结果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整理计算
3.3.1 第一层次分析
(1)总体分析
2007-2015年中国水产品出口整体呈增长趋势,增加了 103.42亿美元。分析增长原因,根据表2,结构效应为64.31亿美元,竞争力效应是17.702亿美元,结构竞争力交叉效应是21.408亿美元,分别占总效应的62.18%、17.12%、20.7%,三大效应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其中结构效应是影响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表现出了明显的强结构效应,其次是交叉效应和竞争力效应。
(2)阶段分析
第一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缓慢,增长了9.91亿美元。其中结构效应贡献率最大,贡献率为169.36%,是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竞争力效应为负值表明出口竞争力的减弱阻碍了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增长;交叉效应为正值,反映了中国水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的变化与世界市场进口需求的变化相一致,促进了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增长。第二期,与第一期相比,结构效应仍旧是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之后的恢复性反弹等因素,国际竞争力起伏较大,竞争力效应变为正值,表明第二期出口竞争力增强,也对出口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期,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放缓,出口竞争力增强是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结构效应虽然减弱,但仍然是促进水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因素。
3.3.2第二层次分析
(1)总体分析
2007年到2015年,影响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市场增长效应,其次是交叉效应,表明中国水产品的出口逐渐转向世界市场上进口增长较快的水产品。综合竞争力效应与具体竞争力效应均对水产品出口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表明我国出口水产品的竞争力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具体竞争力的贡献率并不高。产品结构效应为负值,表明我国出口与世界市场需求结构匹配度不高,世界上需求很大的水产品品種我国出口较少。
(2)阶段分析
增长效应。在第一期与第二期,影响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市场增长效应,即世界市场进口规模的扩大是带来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从第一期的218.74%下降到第三期20%,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世界水产品消费萎缩导致需求减少。
产品结构效应。产品结构效应在三个时期的贡献率都不大,且第一期、第三期的产品结构效应为负值,说明我国水产品的出口结构不太合理,出口的水产品品种不能很好地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
综合竞争力效应。2007-2009年,中国水产品出口的综合竞争力效应为负值,反映综合竞争力效应对我国水产品出口增长起着阻碍作用;第二、三期的综合竞争力效应变为正值,且贡献率26.31%由上升到80.89%,表明我综合竞争力对我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具体竞争力效应。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商品竞争力效应在第一期(2007年-2009年)为正值,贡献率为18.9%,到第二期具体竞争力由正变负,表明中国出口的特定水产品类别的市场占有率在下降;第二期到第三期由负再变正,表明具体竞争力又上升,具有不稳定性。
交叉效应。交叉效应在这三个时间段均为正值,贡献率的变化相对不大,贡献率分别为7.9%、10.48%、6.41%,表明中国在那些进口规模扩大了的水产品上的市场份额都有所提高。
3.4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3.4.1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CMS模型对2007-2015年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自2007年以来,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经历了不同发展特征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出口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也不尽相同。(1)在第一期(2007年-2009年)与第二期(2009年-2011年)推动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增长效应,即世界水产品需求的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不断增长;第三期(2011年-2015年)综合竞争力效应成为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2)从变化趋势来看,从第一期至第三期,增长效应的贡献逐渐下降,综合竞争力效应逐渐上升,在第三1i成为主要出口增长促进因素。交叉效应一直强化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增长,而产品结构效应和具体竞争力效应变动不稳定,且贡献率较低。所以,为促进水产品出口的增长,应该从产品结构和具体竞争力方面入手改进。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品长期依赖成本价格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要培育以质量、技术、标准等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4.2对策建议
(1)调优出口产品结构
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养殖适销对路的水产品品种;根据水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化、生态化养殖,增加优质高端安全水产品的供给。其次,水产品加工业引进高端生产设备、技术和人才,促使水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增加半成品型、成品型产品的研制和出口,并且在加工品种、质量、口味、包装设计等方面迎合目标市场消费的偏好,推动水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升级。
(2)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第一,政府要促進水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做好水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抓好水产品生产环节,支持水产品养殖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保障水产品生产安全。第二,政府要健全水产品的质量监测监督体系,加大对生产养殖、加工、运输、营销、出口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监督检测机构的扶持力度,更新基础设备、改善检验检测技术条件。
(3)尽快建立水产品贸易信息体系
一是要建设水产品贸易信息体系,研究主要市场的准入法规并及时更新,对目标市场的需求信息进行调查和研究。二是建立信息发布、咨询平台,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提高水产品出口对需求变化的敏锐性,出口符合贸易标准并迎合需求的水产品,提高出口效能。三是建立水产品出口贸易的预警应对系统,密切关注国外水产品进口的最新技术性法规、技术标准和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方面的情况,形成预警机制。
(4)调整水产品出口贸易政策,开拓多元化市场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面临的出口风险增大。第一,维护现有的传统市场,掌握传统市场的贸易政策规则与市场动态,根据需要调整出口品种结构;改变粗放的出口模式,增加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第二,积极拓展潜力市场,东盟、中东、非洲、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根据各个市场特点和需求,采取多元化生产、多层次加工,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拓宽出口渠道,提高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韩丽娜.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发展策略研究[J].世界
农业,2014,07:78-81.
[2]周井娟,林坚.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源泉分析[J].国际
贸易问题,2008,09:14-18.
[3]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
[J].管理世界,2003,01:97-103+153.
[4]余鲁.中国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2008.
[5]王新华.我国水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9: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