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奖学金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激励作用

2017-04-20 19:58张雪祯史晓健李承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能力提升奖学金

张雪祯+史晓健+李承明

摘要:奖学金工作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部分,对获奖学生和广大学生群体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奖学励志德育创新基地为例,介绍创新奖学金评定办法的优化探索及如何借助奖学金评定开展感恩教育的相关做法。

关键词:奖学金;德育创新基地;感恩教育;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0-02

高校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国家“奖、助、贷、勤、补、免”资助体系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奖学金可以反映其综合能力。因此,奖学金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学生对获评奖学金的期待也愈加迫切。为了充分发挥奖学金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高校不断拓宽奖学金的设立渠道,设立了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奖学金。然而,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如评定依据缺乏多维性、评定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对不足、对学生非定量指标考查不到位以及评奖门槛较高等多重问题。如何将奖学金评定工作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诱因,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推动教育目标实现,是资助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奖学励志德育创新基地”为例,介绍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探索开展感恩知报、综合能力提升教育活动的思考。

一、创新奖学金评定机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2015年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设立奖学金31项,其中产学研合作奖学金24项,个人奖学金5项,校友企业奖学金2项。年颁发金额逾180万,惠及本科生和研究生超过500名。在奖学金评定工作中,提出多元化的評价标准,保证公平公正,创新评奖机制,充分发挥获奖群体的模范带动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自主申报,公开答辩。学院在2015年的奖学金评定过程中,采用“综合成绩入围,现场答辩排名”的评定方式。与往年的评定过程中仅以综合排名顺序、自上而下分配奖学金的形式不同,经过研究决定改为由学生主动申请公开答辩,并依据答辩结果分配奖学金。新的评定办法一方面避免了评奖过程的争议,例如学生“被授予”不理想的奖项,或引起类似“不就是成绩好么”的言论,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成绩和素质进行了综合考量,充分发掘学生内在的先进点、闪光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此外,班主任、学院教授参与到答辩环节,评定过程更加清晰透明。

2.综合考量,鼓励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形势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传统的奖学金评定制度,学习成绩占据了制高点,而学生在的其他素质,如文体特长、创业经历和创新能力往往不被重视。这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部分学生为了取得奖学金,减少甚至放弃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十分不利。在学院的奖学金评定体系中,面向创新创业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在志愿服务或公益事业中产生了较大积极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等,放宽成绩要求,做到既看学习成绩,也看综合素质。

3.打造平台,模范引领。获奖学生对广大学生群体具有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学院重点建设“奖学励志德育创新基地”,每年开展奖学金评定的公开答辩会,供全体学生观摩学习;连续四年举办奖学金颁奖典礼,公开表彰获奖学生,宣传优秀事迹,强化奖学金的激励作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以高年级奖学金获得者为主体,依托德育创新基地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带领低年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推动学风建设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奖学金,培养学生感恩知报意识

感恩教育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是由内而外的、自发的行动,而非言辞的表达。目前在高校中,存在一个现象:一些学生,尤其是成绩拔尖的学生,将奖学金视作“应得”的,相比较“奖学”更看重“金”。(1)认为奖学金是自己学习成绩排名靠前而应该被给予的“报酬”,违背了奖学金设立者以“金”奖学的初衷,须知若没有国家部门的拨款,企事业单位的热心资助,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帮扶,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额度和广度将大打折扣。(2)奖学金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取得的科研、学习等成果给予的肯定和嘉奖,是对学生在校辛勤努力的认可,但由奖学金金额引发的恶性竞争也频频出现,例如通过虚报第二课堂成绩、考试作弊等不正当行为提高综合排名,对学风建设造成极不利的影响。此外,奖学金颁发后,学生利用奖学金请客吃饭、大肆铺张的行为屡见不鲜,这在学生群体中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无形中对朋辈价值观产生了负面效应。奖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到位,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其中包含着的国家、社会及学校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力支持。

重视奖学金使用途径的引导,规范获奖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手段。新行为主义理论创始人斯金纳在行为的强化理论中提到,人的行为可以对环境造成影响,而环境的变化亦将反作用于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对人的某种行为进行肯定或者否定,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该行为的再次出现。因此,加强奖学金使用途径的引导,一方面有利于使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得到有效的强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进学风建设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是促使学生正确看待奖学金的性质,认识到来之不易的荣誉源自于社会各界的关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心怀感恩。

三、依托奖学金获奖群体,“扎堆”帮扶促进学风建设

北京化工大学自全面推进学业发展辅导、健全学风建设体系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奖学金获奖者为主体,自主创立学风引领类朋辈互助社团“扎堆学社”,展开朋辈帮扶,为学生整理复习资料并提供考前辅导,全校逾千名学生曾受惠于该学习型社团。社团内部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1)学生在自行备课的过程中夯实专业基础,培养表达能力;(2)在“学霸”云集的集体里产生竞争效应,互相督促进步。

扎堆学社独有的运作模式和特点,值得借鉴并于校内推广,成立学风工作室,协同创新,以点带面。完善学风工作室管理结构,健全学风类组织体系,应包含以下几点:(1)组织定位明确,学生自我荣誉感强。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完善硬件配套、推荐校外交流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严进严出,把握社团成员整体素质,有明确的考核标准。(3)把控社团发展方向,带动学院整体学风建设。以奖助学,强化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发挥奖学金获奖学生的辐射效应,引导学生朝着学校的教育方向发展。

奖学金作为高校激励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各高校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不甚相同的实施方法,但只有奖学金的评审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公开才能真正发挥奖学金的整体功能。在良好的奖学金体系下,学生有着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学院也在整合各方资源,拓展奖励覆盖面,签约企业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受众也越来越广,更为健全完善的评定体系仍在不断的探索中,如何让奖学金的作用实现最大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担当,培养一个责任;创建一个团队,授予一个荣誉;创造一个机会,收获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志祥.高校奖学金激励作用发挥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230.

[2]王俐,顾彤彤,朱瑞婷.论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奖学金的激励作用[J].科教导刊,2013,(2):232-233.

[3]谢应宽.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10-114.

[4]田苏宏,方璐.从奖学金激励功能探析高校奖学金评定制度的优化[J].高校辅导员,2014,(1):67-70.

[5]刘剑鑫,李承明.学业朋辈辅导类社团与高校学风建设——以北京化工大学“扎堆学社”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1):49-51.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能力提升奖学金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