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强
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近年来,在花生生产中有诸多因素影响到产量的提高,有些已成为制约花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花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是促进花生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品种混杂退化
1. 原因
①花生为常规作物品种,很多农户采用自留种或在集市上购买普通花生做种子。
②部分小门市随意收购、调种用来经营,种子纯度和质量难以保证。混杂退化的种子极大地影响了花生产量的提高。
③由于多年种植,混杂退化严重,造成种子纯度低、质量差。
2. 对策
①更新品种是花生产业发展当务之急,要变长期自留种为定期更换新品种,确保生产用种3年更新1次,充分挖掘良种增产潜力。
②购买良种要到信誉好的正规种子公司或门市部购买适宜当地种植的花生品种,购种时要看好经销者营业执照、种子经营许可证等证照。
③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产量水平、水浇条件选购良种。要选择株型紧凑、分枝多、高度适中、结荚集中、果多粒饱、抗旱性较强、较抗叶斑病、生育期适宜、综合性状好且经省级以上种子管理部门审定的优良品种。连作地块还应注意选择耐重茬、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并向种子公司或门市部索要购种发票。
二、多年连作重茬
1. 原因
虽然花生不耐连作重茬,但由于农民的土地面积少和花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茬口调整难度加大,势必造成花生种植出现多年连作。连作重茬对花生生长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使产量难以提高。
①土壤恶化,养分失调。由于花生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有一定的选择性,对磷、钾、钙、硼、锌等元素的吸收量较多,年复一年地连作使土壤养分比例失调,某些营养元素缺乏,影响花生的生长发育。
②病虫危害加重。一些土传病虫害(如花生青枯病、叶斑病、地下害虫)和残留在田间花生残株上的各种病虫害,其病原菌及虫卵在土壤中大量残留,致使花生病害一年比一年加重。
③有毒物质积累。花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根和植株其他部位的分泌物会抑制花生生长,甚至对花生造成毒害。
2. 对策
①做好轮作换茬,一般2~3年与玉米等作物轮作1次。
②不能轮作换茬的要把握四点:一是深翻土地,减少病原菌的存活率。冬前耕地,早春顶凌耙耢,或早春化冻后耕地,随耕随耙耢。深耕、耙地都要结合施肥培肥土壤,以提高土壤肥力。耕地深度一般年份25厘米左右,深耕年份30~33厘米,每3~4年进行1次深耕,以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对于土层较浅的地块,可逐年增加耕层深度,不可一次耕得过深,以免生土过多影响花生的生长发育。二是选用抗病品种。三是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四是及时防治病虫害。
三、施肥盲目性大
1. 表现
①在施肥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偏重或依赖施用化肥,轻视有机肥的施用;偏重或依赖氮磷肥料,轻视钾素肥料。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多数家庭农户已无有机肥积存,很多花生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卫生田”,单靠大量盲目地施用化肥,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板结,地力衰竭,土质变劣。
②在化肥施用上,不是根据各自的土壤特点、肥力状况、产量水平合理确定施肥比例和数量,而是盲从随大流,别人用什么肥料自己也买什么肥料,前些年花生施肥多以氮磷肥为主,忽视钾肥施用,近年来大多施用复合肥,配比和数量也不尽合理,达不到合理施肥要求。
③在施肥方式上,多采用一次性施肥,虽然应用了所谓的缓控释肥,但仍有部分产品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春花生生育期较长,后期易脱肥,影响产量提高。
2. 对策
①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结合土地秋季或春季耕翻,亩施优质农家肥4000~5000千克。
②实行配方施肥,降低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高产攻关田亩施纯氮(N)12~14千克,磷(P2O5)10~11千克,钾(K2O)14~17千克;高产田亩施纯氮8~10千克,磷6~8千克,钾9~12千克;中低产田亩施纯氮4~7千克,磷3~5千克,钾5~6千克,或应用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推广的配方肥40~50千克。
③改变施肥方式,推广优质缓控释肥。由于花生生育期较长,所以不提倡一次性施肥,应基肥和追肥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80%,追肥占20%~30%。追肥应在开花果针下扎期、饱果期施用,以满足花生全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效果好的优质缓控释肥,减少田间操作和农民的劳动强度,如果发现后期有脱肥现象,可补充一定数量的叶面肥。
四、忽略中微量肥料
1. 中微量元素作用
花生在生长的过程中,除需要氮磷钾三要素之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中微量元素。近年来,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减少和化肥用量的增加,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也逐年加重。目前花生对中微量元素需要较多的有钙、硼、锌、铁等。花生缺钙会影响花生壳的形成,易出现空果和小豆果现象;花生缺硼会发生空壳、瘪豆,花生壳很大,但豆却很瘪;花生缺锌会出现植株矮小、长势慢,而且缺锌极易诱发病毒病;花生缺铁表现在雨后,发生大面积的黄叶,新叶黄白,长势弱。花生虽然对中微量元素需要量不大,但在土壤中含量不足时,也会影响花生产量的提高。
2. 对策
①补充钙、硼、锌、铁等中微量元素肥料,一般亩施含钙的矿物肥料20~30千克或过磷酸钙40~50千克、硼砂0.5~1千克、硫酸锌1~2千克、硫酸亚铁2.5~3千克,与大量元素肥料一同做基肥施用。
②在花生生长过程中出现以上元素缺乏症或底肥未施用的,可用2%过磷酸钙水浸液防治缺钙症、0.1%~0.2%硼砂水溶液防治缺硼症、0.1%~0.2%硫酸锌水溶液防治缺锌症、1%硫酸亚铁水溶液防治缺铁症,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续防治2~3次。
五、种子处理不当
1. 表现
主要是不晒种,剥壳不当、不分级选种,不拌种、不包衣。造成花生出苗不匀不壮,易感染病害。有的农民认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足为奇,其实这也是影响花生产量的因素之一。
①不晒种。晒种可杀死种子表皮上携带的病原菌、降低种子含水量、缩短出苗时间,从而发芽快、出苗整齐、提高发芽率、病害也较少。
②剥壳不当,不分级选种。不少农民在冬闲时提前将花生种子剥好,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剥皮的种子极易受到伤害、生理代谢加快、养分消耗加剧,容易受潮霉变、感染病菌;按照籽粒的大小进行分级播种,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整齐,不会出现大苗欺小苗的现象。
③不拌种,不包衣。种子拌种、包衣可以起到防病防虫的作用,是病虫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2. 对策
①剥壳播种。a.晒种。播种前2~3天,选择晴好天气,带壳晒种1~2天,不要在水泥地面和柏油马路上晒种。b.剥壳、分级选种。晒种后再进行剥壳,然后根据种子籽粒的大小进行分级,剔除瘪粒、小粒,破粒、霉变粒。c.拌种或包衣。用种子量1%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2.5%咯菌腈种衣剂按1∶500进行包衣,预防根腐病、茎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②带壳播种。播种前,将双仁果掰成单仁果,单仁果把果嘴捏开,以利于种仁吸收水分和出苗。用35℃的温水浸泡荚果6~8小时,捞出沥干水分后播种。
六、密度不合理
1. 表现
目前很多农户种植密度较低,春花生只有5000~
6000墩/亩,夏花生6000~8000墩/亩,距高产密度每亩相差2000~3000墩,严重影响花生产量的提高。
2. 对策
花生种植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种植制度、土壤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①在高产地块,要采用单粒精播方式,适当降低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亩播13 000~15 000
粒。垄距80~85厘米,垄面宽50厘米,垄上播2行,行距28~30厘米,株距10~12厘米。
②在中低产地块,要采用双粒精播方式,适当增加密度。春播大花生亩播8500~9500墩,垄距85~90厘米,垄面宽50~55厘米,垄上播2行,行距30厘米,墩距15~17.5厘米。
③夏直播大花生地块,单粒亩播15 000粒,双粒亩播9500~10 000墩。
七、播种技术不到位
1. 表现
目前仍有部分农户采用传统种植技术和方法,花生播种过早、过深的现象较为普遍。
①播种过早,花生生育进程与气候季节不协调,盛花期处在雨季前的旱季,影响下针结果,而饱果期处在雨季,造成烂果或生芽。同时苗期易造成低温冷害,引发病毒病。
②播种过深,导致花生苗期生长缓慢,极大地影响了花生产量和品质。
2. 对策
①根据气候情况要适期晚播,当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5℃时开始播种春花生,华北地区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较适宜。
②一般花生的播种深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土质黏的要适当浅播,土质沙的要适当深播。覆膜栽培因有地膜保护,播层湿度适宜,应浅播,一般以3厘米左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