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岩清
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却也有千钟粟和各式鲜活勾人馋虫的美食。
张爱玲说过:“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春风得意的杜少卿在后花园宴客,酒是陈了“九年七个月”的,炖好“七斤多的老鸭子”,一斤一个的螃蟹剥出来做了蟹斗……寥寥几笔就让人口角流涎。
《红楼梦》中的饮食更加精致,炊金馔玉不是寻常人家能吃到的。最典型的要数那道“要用十几只鸡来配”的茄鲞了,还有听上去就能令人舒展开胃口的酸笋鸡皮汤,红曲芳香的腌胭脂鹅脯,酥烂烂的火腿炖肘子,咸中带甜的松瓤鹅油卷,热腾腾碧荧荧的绿畦香稻粳米饭,每每读到此,诱人的香味仿佛跃然纸上。
清朝出了两位文采卓绝又“不务正业”的美食评论家,袁枚和李渔。《随园食单》里的那道红煨肉,“烂到不见锋棱,上口而精肉俱化”。讲究养生的李渔更追求食物的本味,《闲情偶寄》中有一道“四美羹”,将西湖莼菜与香菇、蟹黄、鱼肋放在一起烩汤,鲜美至极。
民国名家谈吃极富故土情怀。老舍在《骆驼祥子》写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祥子方吃一口,便觉“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吃完一碗“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话剧《茶馆》里,有人跟王利发打招呼:“老掌柜,您硬朗啊?”答曰:“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这位北京老爷子抱怨日子苦不堪言时,仍念念不忘心中最爱的吃食。
外国名著中也少不了美食的影子。《追忆似水年华》中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能令食客品尝后感到“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羊脂球》中的一篮子美食琳琅满目,“两只切开了的子鸡,四面满是胶冻”,此外还有很多蛋糕、水果、甜食和一种在诺曼底被人叫做“摄政王”的小面包,绚烂缤纷得能令人忘记战争的烦恼。
书中美食的滋味不可方物。
但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得有时间、精力去阅读“沉闷”的纸质书刊,也就难以感受到其中美食带来的身心愉悦了。但恰恰是那些凝结了前人无数智慧结晶被记录下的历史的一瞬,美好的风物,深沉的情感,和不可辜負的美食,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去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