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来,已经有300多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设立该专业。医药类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却较少,本文在总结安徽中医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指引医药类院校该专业改革方向。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类院校 ;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金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研重点项目“医学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考核评定指标设计”(项目编号:2015xjjy010)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有300多所不同类型的高校相继设立该专业。各高校由于该专业新、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是参差不齐。
安徽中医药大学2006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医药类院校中开设该专业较早的高校。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对高校中该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
1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2006年开始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医药类院校中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如何能既结合医药类院校特色,又能凸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1.1 全面推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校在2015年起全面启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调整为例:课程学时之前为72理论学时,之后调整为24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实训8学时自主学习的形式,新增了实验实训和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课程之前设置在该专业的第4学期,之后调整至该专业的第1学期;在第1学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基础上,后续开启工作分析、招聘与人才选拔、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专业课程,着力打造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框架,以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考核方面,针对该专业本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该专业考核改革大体是:在综合评价中,原有的期末考试分占总分比70%,加上其他形成性评价占总分比30%,转变为期末考试分占总分比50%,加上其他形成性评价占总分比50%;从以理论考核为主的形式增加了实验实训和自我指导考核;考核方式在期末考试、作业等基础上增加论文、小组竞赛等;考核主体也由以老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考核和学生互评等形式。
1.2 大力引进各项专业实训软件
随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推进,需要我们新增大量的实训、实践课程,原有的教学手段已经跟不上教学节奏。因此,近几年本专业引进了招聘、人才测评、工作分析、绩效考核等软件,建立了相关实验室和实训室,未来几年准备陆续引进所有专业课程所需的相关软件,完善实验室配套,加强实验实训教师培训,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步推进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1.3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大力投入实践基地建设,尤其加强校企合作。本校新增了第三学期,带领学生走向企业、了解企业。本校大力邀请来自各大高校老师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起协作,推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着力调查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达成高校间、校企间的协作,实现高校和企业间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完美对接。
2 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改革探索
在全国300多个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医药类院校起步晚、专业新、师资薄弱、硬软件不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该专业在整个学校以及整个专业大类中的发展速度。如何通过专业改革实现成长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可雇佣性培养
可雇佣性的概念在上个世纪初被提出来,很多学者认为可雇佣性是复杂的。Hugh-Jones 、Siobhan ( 2008 )认为复杂性主要来自于可雇佣性可以从用人单位、学生和高等教育机构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定义。Yorke 和 Knight ( 2006 )的定義是,即可雇佣性由一套技能、理解力和个人特质组成。Andrews & Russell (2012)从企业的角度将可雇佣性细化、Hillage 和 Pollard ( 2009 )则从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将可雇佣性阐释。[1]
国内不少学者也针对可雇佣性方面进行研究,例如,闫岩、任广新( 2013 )根据可雇用性问题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叶红春等( 2013 )通过可雇佣性研究倡导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1]
2.2 企业对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可雇佣性要求调查
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认为他们能够进入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相关实践、所学专业、学生时代的工作经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在毕业时与企业签约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待遇、行业发展前景。[2]但是相关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为职业道德和忠诚度、专业背景、营销与沟通协调能力、 机器使用与实践操作技能。[3]
虽然可雇佣性相关理论研究较多,但是有关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的研究很少,基于以上考虑,需要进行一定样本量的企业需求调查和医药类院校人管专业培养调查,比较企业岗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要求与医药类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理解,以期发现二者在可雇佣性内容上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优化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实践体系。
2.3 基于就业导向的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比较企业岗位对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理解,以期发现二者在可雇佣性内容上的异同,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可雇佣性培养,形成一套可以借鉴的专业人才可雇佣性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质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必须是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即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医药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主要围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队伍等方面进行研究。[4]
3 结语
医药类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较少,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医药类大学中是开设该专业较早的院校。但仍然存在专业新、硬件薄弱、软件不足等问题,结合医药类院校的特色,如何通过专业改革获得专业成长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碧英,杜欠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可雇用性结构及其启示—基于高校和企业的双视角研究.现代管理科学[J].2016年第7期.
[2]周文洁.湖南省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现状调研报告.职业技术教育[J].2011年第2期.
[3]王馨晨,荆炜,党建宁.就业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思考.兰州学刊[J].2013年第8期.
[4]张静.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育与职业[J].2015年7月.
作者简介
李爱玉(1981-),女,安徽宁国人,安徽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