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平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直接关系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对计算教学的重视程度,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因素,不断创新计算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丰富学生计算教学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进而提高學生计算能力、举一反三能力。本文重点从夯实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加强数学新旧知识联系等几方面阐述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迁移;计算教学;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师应及时顺应时代变化,丰富学生课堂教学方式,特别是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主要以讲解计算规则为主,学生需进行大量机械性题目训练,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课堂角色,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确保学生能够及时接受新知识,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 夯实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创造数学知识迁移条件
夯实学生数学知识基础,使得学生能够理解计算知识的来龙去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知识迁移条件[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系统讲解计算方式的原则与规律,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区分开概念,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可首先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导入对应的复习课堂:“马上就要到圣诞节了,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新的朋友——圣诞老人,小朋友们想要圣诞老人的礼物么?但圣诞老人跟我们设置了关卡,只有通过了关卡,才可以拿到礼物(通过圣诞老人展示不同的计算题:5+7、3+6、7+8等),教师再选取不同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后及时予以奖励。完成以上教学活动后,了解学生加法掌握情况,针对学生没有掌握清楚的地方再重新讲解。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后,再进入下一步教学环节,即知识迁移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出“9+几”、“8+几”的数学规律,并让学生根据“9+几”的运算规则,推测出其他运算规则。在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合理选择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2]。夯实学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为知识迁移创造更好地条件。
2 加强数学新旧知识联系,降低数学知识迁移难度
小学生具有活泼可爱的天性,对于一切未知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过程中,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应加强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3],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降低数学知识迁移的难度。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摆出“8+8=16”、“4+8=12”、“6+7=13”、“7+9=16”的等式,用“加法”引入“减法”,通过提问式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小朋友们,你们思考过16-7等于多少么?有没有发现“7+9=16”与“16-7”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过程,通过图片等直观展现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加法与减法之间的联系,将加法具备的性质迁移到减法上去,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4]。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全面了解教学内容,科学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运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提升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3 重视数学课堂知识训练,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触类旁通与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在计算课堂中,教师应重视数学课堂知识训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解题能力。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小游戏的方式,将课堂练习与知识迁移相连接,通过“数学计算题接龙”的形式,布置不同的计算题目:34+24、67+22、23+14、19+21等,让学生以接龙的形式完成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计算规律”,帮助学生抓住计算的核心与关键,使其学会举一反三[5],做到触类旁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择恰当的训练习题,综合考虑课堂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并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布置对应的课后习题,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针对基础层学生,教师须选择最简单的运算题目,了解学生运算法则的掌握情况;针对提高层学生,教师可适当提高题目的难度,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并改变学生粗心大意的学习习惯;针对优秀层学生,教师应设置难度关卡,开拓学生知识眼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4 应用数学类比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迁移知识能力
应用数学类比教学方式,主要为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树立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如在学习“分数的除法”中,因分数是学生才接触的知识,且分数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学习除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类比教学方式,将“整除”与“小数除法”与分数除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推导出分数除法的规则与注意事项。完成类比教学后,教师再进入到分数除法的系统教学,分数除法与其他除法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求导”是其中的难点,教师可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将其与整除、小数除法区别开来,并将其他除法的知识迁移到分数除法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 丰富学生数学实践活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丰富学生数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迁移条件,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如在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知识时,教师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合理对其进行分组,并布置有吸引力的教学任务,以供学生思考探讨:两个小朋友零用钱相乘的积是75.2,其中一个小朋友的零用钱扩大6倍,另外一个零用钱缩小2倍,请问零用钱相乘的积变为多少?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进行指导,增加师生有效互动,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多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能力。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意识,帮助学生梳理计算知识,构建其计算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计算准确性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加强计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正军.小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有效迁移 ——以”分数除法的简单应用”为例[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27(2):52-54.
[2]卢坤.有序操作,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概念和计算教学为例[J].新课程·上旬,2016,19(2):45-45.
[3]徐颖,马吉.审视计算教学功能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当前小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6,33(4):43-44,47.
[4]王陈亮.有效计算教学的策略思考--以《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16,36(3):6-8.
[5]黄晓旦,强震球.浅谈“数形结合”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以苏教版五下《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6,28(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