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落魄黄州

2017-04-19 16:03十年砍柴
南都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光州王君贬谪

十年砍柴

“诗穷而后工”,座师欧阳修的这句话,苏轼贬谪黄州后实实在在地践行了。

元丰三年(1080),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东坡总算死里逃生。四十四岁的他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且不许“签署公事”。黄州对于文学史上的苏轼,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前后赤壁赋》等名篇,都在这里写成。

对书法史上的东坡而言,亦是“穷而后工”。东坡少年时苦学兰亭序,早期书法风格洒脱华丽,神采飞扬;经过“乌台诗案”这一人生最大挫折之后,他的書法变得更为质朴自然,流露出沧桑之感。明代书家董其昌评论他在黄州时所写的《前赤壁赋卷》:“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

苏轼在黄州创作了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除此之外,另外三幅写给朋友的信笺,亦是精品,从中可以窥见一个人在落魄时,雪中送炭的友情是多么温暖呀。这三帖分别为:《一夜帖》《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都是写给他的同乡好友陈季常的。

嘉佑六年,才二十六岁的苏轼已是名满天下,不无恃才傲物之气。他当年肯定没有想到,那位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上司陈希亮,他家小儿子将会在其人生的灰暗期,成为他最重要的朋友。

陈希亮,眉州人,是苏轼的乡前辈。嘉佑六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顶头上司便是知府陈希亮。按理说,知府大人应该关照这位小同乡,可陈希亮非常正直,不苟言笑,对这位小老乡要求很严。年轻气盛的苏轼对知府的意见敢于当面反驳,更让陈希亮难以忍受,抓住机会给他小鞋穿。一年中秋,知府大人邀请下属进府衙参加“机关团建”,苏轼借故缺席,陈公弼上奏朝廷纠劾他,苏轼被罚铜八斤。

虽然知府大人不近人情,但在凤翔签判的任上,苏轼结识了陈希亮的四公子陈慥,即陈季常,两人年龄相近,脾气相投,遂订交。

山不转水转。当苏轼被朝廷贬到黄州后,陈季常正在今天湖北麻城的岐亭隐居,从东京汴梁前往黄州赴任的苏轼,在岐亭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朋友。贬谪他乡遇故知,可以想见东坡是多么的高兴呀。

苏轼在黄州期间,两人书信来往频繁,由于两地相距不远,一有空就相互探访,一见面肯定是纵酒畅谈。

《一夜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释文为:“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黄居寀,画家,擅绘花竹禽鸟。写这封信的缘由是,苏轼与陈季常的共同朋友王君,向东坡借其所收藏的黄居寀的画欣赏,东坡答应了。后来想起半月前这幅画被曹光州借去描摹了,他怕王君误会其吝啬,托陈季常解释,并承诺曹光州一旦归还,马上给王君送去。并送一饼茶给王君,表示歉意。

从这封信里可看出东坡的大度达观,以及对待朋友的真诚人情。也可看出他在黄州仍然交友很广,已然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文化圈。

苏东坡在黄州时,也理解了当年老上司陈公弼的良苦用心。苏陈两家是数代世交,论辈分,陈公弼比苏洵还长一辈。陈公弼曾解释为什么对东坡那样:“吾视苏明允(即苏洵),犹子也;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

多年以后,陈希亮已经去世,苏轼因陈季常之请,作《陈公弼传》,如此说:“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长辈),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经历过宦海沉浮的东坡先生,回想往事终于明白:陈公弼真把自己看成自家子弟,才那样严格要求。如果把他当成外人,那就懒得管他了。

漫漫人生路,往往需要时间来证明谁对你真好,谁对你假好。

猜你喜欢
光州王君贬谪
年味儿
学礼仪
光州街头雕塑见闻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芦芽又短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漂流记
最大邮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