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2017-04-19 15:56李新娥
文教资料 2016年33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大学生

李新娥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现状,讨论并归纳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旨在让高校教育工作者明晰如何引导并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将其充分融入教育,转变成一种内心追求,同时指出,要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并利用悠久丰厚的文化资源[1]。这些都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发作提供了的指导。因此,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针对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就是引导和促进高校学生自觉建立并践行核心价值理念。

一、培养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前,高校学生的价值理念涉及内容多,包括学习、生活消费、就业工作、婚恋、社会公德等方面。然而,对他们思政理念影响最突出的是核心价值理念,这是当代大学生明辨是非、判别善恶的主要标准,是他们为人处世的根本。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识中有着主导作用,对主体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刻并重要。作为我国青年中文化素养水平最高的群体,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与时俱进,不但要充分展现出个人价值,还要重视社会、集体价值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大学生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其价值理念和政治思想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及发作前途,更关系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和总结,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直接揭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本质,同样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内涵及蓬勃的生命力。积极培养有助于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合格、高素质建设者及接班人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内在目标。基于此,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相辅相成,引导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學生迫切希望能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全面发展自我。但从调查报道看,某些高校学生存在政治信仰不明确、理想信念不强、道德观念淡薄等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影响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给高校某些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来教育人是完全不够的,单单的专业教育,只能使人成为有价值的机器,但并非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当代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缺失,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人生理想实际化;(2)价值理念实用化;(3)个人追求实在化;(4)行为选择实惠化。这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振兴、民族复兴极为不利。越有能力,就越要有更高的觉悟。这些都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各大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大学生消除不和谐、不正确的意识和观,并纠正和规范。现阶段,国家要基于为国、为民等方位,明确界定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2]。这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以此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传统文化在塑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宝库,是中华民族立于民族之林的源头活水,同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及新时期高校学生核心价值理念培养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有重大的意义。

1.整体主义观是克服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矛盾的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是以社会群体为本位,以国家与民族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是与之相对应的基本价值理念。从《诗经》“夙夜在公”对道德的要求,顾炎武曾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这都是整体主义观的集中的具体表现。因此,传统的整体主义相对片面地注重个人利益绝对服从国家、民族利益,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整体主义是五千年中华文明长存而不衰的基础保证,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其蕴含的社会本位理念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抑制个人本位导致的过于自我、道德沦丧、信任危机,进而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有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理念,这是克服当代高校学生价值观出现个人本位的重要路径。

2.重义轻利观是克服现实目标矛盾的重要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一直是以追崇“重义轻利”为准绳的。要明确的是,在我国早期文化思想中,“义”与“利”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种手段和所求的关系。不管是“以义制利”,还是“见利思义”,这些经典学说都充分说明了此种关系。重义轻利在后儒极端的理解下,最后嬗变成为压抑人性追求的桎梏,但千年文化发展所蕴含的深厚伦理道德,则能够克服见利忘义之不良倾向,培育并增强中华民族凛然正气,在今天,也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及道德素养,有助于塑造高校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完善人格,更是和谐当代大学生价值理念中理想和现实的重要文化资源。

3.知行合一是消除价值认知及实践矛盾的重要资源

改革和创新发展,引领时代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核心价值理念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当前一些大学生的创新变革意识不强,在创新欲望、学习兴趣、毅力品质及创新思维等方面还不强,仍表现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缺乏打破传统思维的勇气,这都是限制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造的瓶颈。明代王阳明提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种知行合一理念,充分注重知行互济、互补、互成,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理念实践的矛盾。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理念构建、激发潜能、价值观引导方面能为大学生核心价值的构建提供无穷的智慧。所以,在培养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中,应积极引导其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抱负,培育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树立舍己为公的崇高志向,养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的浩然正气,敞开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积蕴成仁取义、急公好义的英雄气概,实践公而忘私、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的理念。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应用策略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内容承载着“真、善、美”的理念,这都对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和发展有着直接作用。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建立中的作用,应做如下策略:

1.强化教学课程的渗透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路径,同时是传统文化和优秀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要从主干课程、教材、教学手段和课程讲授,以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等方式上真抓实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才能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大,并通过对比东、西文化及交流,使他们自觉地参与素质培育。

2.发挥院校教师模范作用

有优秀的老师,才会有良好的教育。因此,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力强,愿意投身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者,其应切实加强学生的价值理念引导。首先,教师自身要对我国古典名著的内在思想和优秀理念了然于胸,具备相关的古典文化素养,以自身扎实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其次,教师必須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有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爱国爱党、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传统文化教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实施者,只有他们具备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能吸引与感染学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3.加强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陶冶作用

要加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感染力与渗透力,就必须强化大学文化的内涵建设。为发挥传统文化育人最大有效性,院校应基于传统文化的广阔视野,充分考虑到物质、精神及制度等文化层面,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融于教育教学的路径。具体而言,要做好这几点:一是要凝练院校精神,把内涵深远、寓意深刻的传统文化充分融于院校办学精神,让体现民族精神、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荣辱观融入高校师生的思想灵魂和机体血液中;二是要谨遵道德规范,在制定院校管理和教学制度方面必须落实好人才培养目标、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让全校师生践行党的政策方针,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三是要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日常社交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隐忍、抗压等精神品质;四是要设置国学选修课、有计划地宣传教育等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和学习国学,让他们从中领悟优秀的思想内涵;五是要重视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通过建筑、道路、宣传栏等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构建院校外在展示形象。传统文化只有真正融入高校学生的价值理念教育中,才可对其思想行为、情操观念发挥积极作用。

文化就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传统文化是国人之根、国人之魂。只有秉承传统文化精神,才可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才可使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有效地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11-15.

[2]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发文字号:中发[2013]24号.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