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7年美国引发的大规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冲击,各国自经济危机后都对金融宏观调控加强了重视。金融顺周期性能够有效反映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现在已经有实例证明金融顺周期性是确实存在的,那么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构建出金融逆周期对顺周期性加以控制就是政府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金融;顺周期性;逆周期性;宏观调控
通过分析上一次全面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和经济组织普遍发现到了金融系统和实际经济是存在着顺周期性的,想要减低这种周期性,就应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我国的金融顺周期性背后反映着经济和金融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在某些领域能够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构建出兼顾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宏观金融调控框架,稳定金融损失、优化金融资源分配、引导资金流动。
一、金融顺周期性概述
(一)金融顺周期性概念
顺周期性也可以叫做亲周期性,指的是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正反馈机制,这期间能够产生的效果就叫做顺周期效应。若是金融顺周期性加强,就代表着金融变量中的某个趋势值的波动幅度在增大。在实际生活中,顺周期性代表的范围更广,包括:趋势值波动、趋势本身波动、均衡值可能会出现的累积性偏离。
(二)金融顺周期性成因
金融过于自由会引发金融顺周期性的增大,银行本身就存在顺周期性的倾向,由于贷款方和借款方之间并没有互相了解,另外再加上道德风险,EFP通常都会呈现为正,繁荣期间下降、衰退期间上升,都会引发杠杆问题,同时顺周期效应也会加强。
金融监管也会加强金融顺周期效应,因为监管人员通常在经济衰退期间会要求银行保证资产负债平衡,而在经济增长期间却并不干预,任由银行扩大信贷规模。金融监管对于整体的宏观经济都会造成影响,加剧周期波动。尤其是金融机构操作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就更容易加深金融顺周期效应了。
(三)减低金融顺周期性的宏观审慎政策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如何降低顺周期性就是广大经济学者的重点关注问题,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选用更是要进行研究探讨。从时间和部门考虑,宏观审慎监管就是应该针对随着时间加深的风险积累效果和降低金融顺周期性政策制定监管政策,即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在发生经济泡沫时正确评估风险,并在泡沫消失后再次科学合理的评估风险,最终目标是令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共有风险能够有所缓解,降低金融顺周期性。
二、我国金融顺周期性的研究
我国的经济学者经研究证明了,复杂的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很多反馈环,近几年比较明显常见的就是经济金融系统中的顺周期性。我国的商业银行表现出比较显著的顺周期性,几乎每次出现通货膨胀或是经济过热都会与信贷行为有关,所以宏观调控政策也是针对银行信贷实施的。
信贷量增长或收缩若是超过或低于GDP,供给大于需求,并通过调整信贷发放量来调整信贷量。但是信贷量的变化是由供给还是需求引发的并不能很好的判断出来,尤其是需求是真实的还是泡沫性的区分比较困难。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金融顺周期性的明显表现。
银行的各项业务拓展速度、资产质量、经营收入和利润收入都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顺周期性,银行的借贷在发展前景不明的条件下通常比较保守审慎。通过分析2003年到2007年的中国商业银行数据,可以判断出,我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顺周期性表现明显,资本充足与经济景气成反向变动。
三、我国逆周期金融宏观调控
经探索实践后,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适应于我国体制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货币理论判定紧缩性的政策可以采用抑制需求控制通货膨胀,但是,在实施了宏观调控后,改成了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效果显示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通过实践后,得到结构表明:成本的渠道会令货币政策对于产出的影响超过价格;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短期内并不能抑制物價;信贷市场的货币政策对于成本渠道存在着影响。过去我们对于信贷忽视了结构效应,但是在改良贷款期限后,发现中长期的贷款是会对通货膨胀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的。
金融宏观调控中,预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会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现通货膨胀时,预期配合着政府的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但在经济不景气时起到的效果就有限了。
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很多,不同的政策实现效果却有相同。采用长期政策处理短期问题效果很好,但是并不能观测到长期影响。以往的政策实施通常过于关注效果,忽略了期限结构,最后导致期限错配问题。
我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也会造成弊端,投资冲动会加剧通货膨胀,投机性交易过多,产生泡沫、产能过剩、产业升级困难、就业问题严重等多项问题。存款准备金政策归根结底是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量来调整货币供给,但是只有调控正常有效时,这项政策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再贴现政策工具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选择票据种类和对象实现的,但是最近由于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式发生了变化,宏观调控任务也在变化,这一政策的功能效果已经逐日下降了,宏观结构调整功能也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商业信用票据化也不能顺利实现,央行多数维持高再贴现率,对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的预期再次产生影响。
四、结语
针对我国逆周期金融宏观调控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重视货币政策对供给的管理、充分考虑期限结构、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找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点、建立基于资产的准备金制度、找出降低金融顺周期性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审慎管理机构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昌忠泽.金融顺周期性与逆周期金融宏观调控研究述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2]季伟杰.银行业顺周期性问题以及逆周期监管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2.
[3]刘宁.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及其逆周期监管工具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魏天翼,女(1992。2。27-),汉族,籍贯大庆,本科,学生,研究方向:金融类 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