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田俊芳
摘要:本文基于内生技术进步的新增长理论,评估了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及各结构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发现当前中国服务产业开放的红利集中体现在以服务贸易为载体的国际技术扩散这一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上。中国涉外服务型企业大多停留在以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和能力为主的低附加值服务领域,但是,服务贸易却通过外部性影响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技术外溢。开放从长远看有利于技术进步与服务产业成长,应当从鼓励制度和技术创新、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培育龙头服务企业与扩大服务产业开放等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增强中国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词:服务贸易;技术外溢效应;贸易内生技术进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升级机理与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5BJY074);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对省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理论框架及河南的应用”(项目编号:15A790039)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2-0012-05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年间,与货物贸易相比,全球服务贸易发展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在2009年出现了唯一一次负增长(-9%)后迅速于2010年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更是实现了5%的净增长,而同期货物贸易出口仅增长了0.5%。这些事实说明,服务产业对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更大的弹性。长期来看,虽然服务贸易额近10年间增长了约1倍,但2015年度却较上一年度出现了小幅下跌,其原因主要是发展经济体对集装箱运输需求严重不足引致了运输服务部门10%的下滑,全球旅游收入因汇率剧烈波动而出现大幅减少,占世界一半以上的其他商业服务收缩了5%,建筑服务部门则同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出口受袭最严重的部门,降幅高达15%。
从世界服务贸易主要出口部门的年均增长率来看,1995年至2014年期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速最快(18%),其后依次是金融服务(11%)、其他商业服务(10%)、特许权使用费(9%)、通信服务(8%)、保险服务(8%)、旅游(6%)、运输服务(6%)、个人及文化娱乐服务(5%)和建筑服务(5%)。至2015年,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方面形成了显著差异,发展中经济体各出口部门及占比分别是旅游(37%)、运输服务(20.2%)、其他商业服务(20%)、电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9.1%)、金融服务(4.1%)、建筑服务(3.2%)、与货物相关的服务(3.1%)、保险与养老服务(1.7%)、知识产权使用费(1.1%)、个人及文化娱乐服务(0.7%)、其他服务(0.3%),而发达经济体各出口部门及占比分别是其他商业服务(23%)、旅游(20.7%)、运输服务(17%)、金融服务(11.2%)、电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10.5%)、知识产权使用费(8.9%)、与货物相关的服务(3.2%)、保险与养老服务(3.1%)、建筑服务(1.6%)、个人及文化娱乐服务(0.9%)。
从服务贸易依存度来看,2010年至2014年,世界平均水平由11.6%升至13%,高收入国家由13.1%升至15%,中高等收入国家由6.9%升至8.5%,中低等收入国家由12.1%降至11.8%,低收入国家由15.6%增至16%。在2014年,前六大服务贸易国的服务贸易依存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英国(19.3%)、法国(18.7%)、德国(16.3%)、日本(7.8%)、中国(7.1%)和美国(6.8%)。至2015年,英国(19.5%)和德国(16.8%)的服务贸易依存度仍然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8%),而日本(8.2%)、中国(7.0%)和美国(6.7%)却依旧相对较低。
作为世界服务贸易大国,中国在2014年位列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第五名和进口第二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比约为6.2%,其中:出口占比4.5%,进口占比7.9%。然而,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脆弱与结构性失衡问题依旧突出,自1992年起中国服务贸易专业化指数呈现负向发展趋势,服务业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比较劣势阶段。尽管中国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从其纵向发展历程来看,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比持续增大,从2007年的10.34%升至2015年的15.4%;二是以金融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4年的增速分别为59.5%、24.6%、25.4%;三是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在拉动内需和带动就业方面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四是服务贸易在国内的区域分布上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占比2015年达到15%,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区域服务贸易发展强劲。毫无疑问,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后工业化时期的外贸发展重要引擎,服务产业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动力源①。因此,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中服务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与效果以及服务贸易部门自身的效率水平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货物贸易以及服务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具体到服务贸易领域,其成果则相对有限,且基本围绕服务贸易的各类效应展开探讨。譬如:李慧中(2002)基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两部门生产率对比,发现其效率差异导致服务价格在发达国家相对偏高②;苗秀杰(2005)认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正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优势效应、经济刺激效应、资源充分利用效应及学习效应,特别指出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技术的引进与吸收,并从外在竞争压力和内在低成本动力两方面促进本土服务业的效率提升③;徐光耀(2008)认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不如新兴的资本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显著④;而蒋昭乙(2008)的研究表明,出口服务贸易具有比进口服务贸易更强的经济增长效应,但二者的作用远不及货物贸易⑤;唐保慶(2009)探究了不同要素密集型进口服务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技术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作用不显著⑥;陈健和余翠萍(2014)研究了服务进口对产业就业的影响,认为其技术外溢的就业效应在产业间更为显著,且存在技能偏向性特征⑦。
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主要是讨论传统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以及服务贸易在知识累积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例如:以Dick & Dicke(1979)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服务贸易的交易特性使传统贸易理论仅能对货物贸易模式做出合理解释,而即便适用,也必须建立在要素不能国际流动这一假设前提上;而以Bhagwatti(1984)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传统贸易理论适用或基本适用于服务贸易;Sagari(1989)认为服务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缩小技术领先国与技术落后国之间的差距;Romer(1990)提出知识型服务部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故其生产的边际成本相对较小⑧;Hindley(1994)指出知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能够相互联动和彼此促进;Wolfson(1999)认为知识型服务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Robinson,Wang和Martin(2002)利用横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对进口国服务型生产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提升作用,且收益巨大;Li, Greenaway和Hine(2003)的跨国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进口服务贸易有利于发达国家,却有损于发展中国家;Khoury等(2003)则认为服务贸易对一国的作用效果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特别指出新兴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显著⑨;Sherman Robinson等(2002)指出进口新兴服务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⑩;OECD(2006)研究了服务开放对技术转移或扩散的影响,发现市场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技术扩散与社会全体经济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特别是明显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成本11。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学者们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热情显然不及对货物贸易的研究,其原因主要是货物贸易规模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学者们在讨论有关服务贸易技术外溢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中使用的技术方法也远不如货物贸易领域研究复杂,大多数是相关性研究且缺乏理论基础。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内生技术进步的新增长理论,实证分析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及各结构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以丰富现有理论成果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三、模型的设定与数据分析
1. 理论模型
Andrew Levin & Lakshmi K. Raut(1997)在从事经济增长中的出口贸易与人力资本关系研究中提出了出口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的新增长模型,从而为定量化分析出口的技术外溢效果与出口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奠定了基础。本文则将其理论模型扩展至服务贸易领域,并分别从总体和结构两个视角实证研究中国服务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
建立基本生产函数:
假设I:当技术进步由出口服务贸易引致时
假设II:当技术进步由进口服务贸易引致时
上式中,Yt、Lt、Kt、Xt、Mt、At分别为t时期社会的产出、劳动、资本存量、出口服务贸易额、进口服务贸易额与全要素生产率,α和β为待估计参数,Bt和Ct均为随机扰动因素,η和γ分别度量对应服务贸易部门的生产效率,θ和φ分别度量对应服务贸易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此外,定义δX和δM用来表示出口与进口服务贸易部门各自相对于国内非开放部门的效率差异,其中:δX=(η+θ)/(1-η-θ),δM=(γ+φ)/(1-γ-φ)。
对于假设I,将(2)代入(1)得到:
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有:
式(6)即为出口服务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型。同理,对于假设II,重复上述推导可得进口服务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型:
为研究不同要素密集型服务贸易分类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以下标L、K和T区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与进口,修改式(2)和(3)如下:
经推导,可得扩展的出口服务贸易与进口服务贸易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2. 实证分析
参考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定义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包括旅游和建筑服务,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包括运输服务和通信服务,将剩余的八类行业统一归入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数据分析的样本期确定为1997年至2014年,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且数据均经过了以1997年为基期的消费价格指数缩减。同时,产出Yt选择GDP,劳动Lt选择就业人员年底数,资本存量Kt则根据Gold Smith(1951)和张军(2003)所提供的方法进行估算12。模型(6)、模型(7)、模型(10)和模型(11)的估计结果见表1和下表2。
由表1可见,两类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其中,出口服务贸易部门自身的生产效率水平不高(参数-12.37),且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负向作用,但该部门对社会其它封闭部门产生了正向的技术外溢(参数0.52),劳动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进口服务贸易自身的生产效率水平亦较为低下(参数-18.96),且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向作用,但该部门仍对社会其它封闭部门具有正的技术外部性影响(参数0.79),其影响力度高于出口服务贸易部门,劳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资本却影响不显著。进一步计算两类模型中服务贸易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的效率差,可知开放的出口服务贸易部门与进口服务贸易部门分别较其他部门效率低92.2%和94.8%。
表2的扩展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出与前述基本模型估计相近的结果,即:出口服务贸易按要素密集度区分的三类结构性部门均呈现出生产和竞争效率不高的状况(参数全部为负数),且对经济产生了负向影响,而进口服务贸易中除了劳动密集型部门显著表明效率低下外,其余部門的效率参数尽管为负数但未通过检验;出口服务贸易与进口服务贸易整体上具有的正向技术外溢效应没有发生改变,且出口的正技术外部性影响略大;劳动对经济作用不明显,但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出口服务贸易部门与进口服务贸易部门分别较其他社会部门效率低97.4%和96.8%。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服务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我们发现服务贸易整体及各结构部门自身的生产效率与竞争能力较为低下,且其效率相对于社会其它封闭部门也处于劣势水平。这一结论符合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出口服务贸易,其原因在于中国涉外服务型企业大多停留在以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和能力为主的低附加值服务领域。但是,服务贸易却通过外部性影响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技术外溢,这说明当前中国服务产业开放的红利集中体现在以服务贸易为载体的国际技术扩散这一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上,开放从长远看有利于技术进步与服务产业成长。作为中国后工业化时期主导产业的服务业,其未来的国际竞争力与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上顺利实现跨越。对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增强中国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优势。
1. 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助力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创新是企业应对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约束的唯一可行选择,亦是带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因而必须使创新理念内化于人们的思维、生活与生产全过程,使其在中国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成为灵魂。对此,服务产业创新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具体措施是完善人才信息库建设,提升人才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服务业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生活保障,大力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同高校与科研院所实施联合创新与协同发展;二是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增强其对服务业的支撑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针对高成长性服务型企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同时通过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完善融资担保制度来保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基于“互联网+”战略和大数据技术等发展机遇,精准品牌定位和創新商业模式,提高服务产业同现代科学技术的适应度与融合度,充分挖掘服务业的增长潜力。
2. 以遵循WTO规则为基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服务贸易必将超越货物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主要领域,中国必须严格按照WTO的要求调整有关法律法规以实现内外制度匹配,进而为在此高附加值领域赢得先机和减少贸易摩擦做好基础性政策保障。具体措施就是在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重点发展具有高知识水平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型企业,通过宣传增强消费者对旅游、信息、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的认识并采取措施鼓励消费,扩大这些领域的本国市场份额与市场成熟度,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3. 以协同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三次产业的跨界融合
尽管从行业属性来看,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是界定清晰的,但从自然关系来看,它们是彼此互补、相互渗透的整体协同关系,如现代制造业的成功密切依赖于研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因此,中国必须加强相关产业与服务业的匹配度,促进制造与服务两业协调发展,打造“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两大品牌。各级政府机构则应当依托制造业产业集聚区的既有优势,继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各项宏观管理流程与服务工作,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此外,对于传统农业,应当通过拓展其产业链与功能等方式加速其朝着现代农业方向的改造与升级,促进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优先培育发展与现代农业需求相一致的经营主体,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农业经营模式,通过提升包括金融、土地、人才、技术、设备、物流等在内的农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4. 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政府应大力引导服务企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着力支持经营理念先进、创新能力突出的服务企业不受地域、行业、产权等限制实施并购,打造具有强大跨界融合发展能力的行业巨头或联盟,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品牌卓越、影响力强的龙头型服务企业或集团。同时,政府也应确保相应的支持性政策落地并被有效执行,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环节,优先推荐其成为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单位或示范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给予该类企业更高的授信额度等。
5. 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宗旨构建现代服务业新格局
正如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的服务产业开放会促进技术外溢,中国应重点研究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新问题、新趋势,并集中优势资源做好战略性部署,通过优化服务贸易的结构特别是提升高技术含量、高知识水平的现代生产性服务的水平来带动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型。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标准方面秉承渐进式开放原则,持续扩大开放领域,在坚定维护中国产业安全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强的力度破除一切制约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的制度障碍,实现服务要素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二是通过建立更多的服务贸易研究与培训平台,以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来加速服务贸易行业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三是采取措施促进金融、保险、通信、运输、计算机和信息、专利许可等生产性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提升;四是鼓励服务贸易领域更多地向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敞开,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来激活服务企业的创新力;五是实现服务贸易与服务投资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基础优化服务行业的外资利用质量,吸引国际知名的外资服务机构积极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技术研发、物流服务等高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支持本土有条件的服务型企业走出国门从事高附加值的对外直接投资。
注释:
① Gary Hufbauer, Sherry Stephenson, Services Trade:Past Liberalization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007, 10(3), pp.605-630.
② 李慧中:《贸易与投资动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③ 苗秀杰:《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正负效应分析》,《理论前沿》2005年第11期。
④ 徐光耀:《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⑤ 蒋昭乙:《服务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3期。
⑥ 唐保庆:《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技术效应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4期。
⑦ 陈健、余翠萍:《中国服务进口技术外溢的就业效应及其就业增长技能偏向性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⑧ P. M. Romer, The Origin of Endogenous Growth,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8(1), pp.42-56.
⑨ Denise Eby Konan, Keith E. Maskus,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6, pp.42-62.
⑩ Sherman Robinson, Zhi Wang, Will Martin, Captu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2, 14(1), pp.3-33.
11 OECD, The Linkages between Open Services Marke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OECD Trade Policy Working Papers, OECD Publishing, 2006.
12 張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王菲,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副教授,河南新郑,451150;田俊芳,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责任编辑 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