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人们对于君主及其能力的第一印象,就是通过对他身边的人的观察得来的”,这是马基雅维利的经典著作《君主论》第22章《论君主的大臣》中的一句话。不少学者对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印象是,他将是一位信奉马基雅维利哲学的总统—为维护国家、人民利益“不择手段”,规则、道义乃至道德等将退居其次,如果不是被无视的话。
临近1月20日就职大典,特朗普身边的“重臣”已基本就位。这个退役将军占很大比例的团队,如同“群鹰会”般向外界发出强势的信号。这个亿万富豪同样占不小比例的团队,正在营造美国经济利益不容侵犯的气势。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在对外行为上很可能呈现颠覆性的特征,中美关系也将由此进入不确定性时代。
风雨欲来
彼得·纳瓦罗,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经济学教授,常年在美国媒体圈活跃的学者,特朗普竞选期间经济政策的捉刀人之一。1992年,他涉足政坛竞选圣迭戈市长职位,失败;1996年,代表民主党加州某选区竞选国会议员,失败;2001年,竞选圣迭戈市委员会席位,失败。2016年,67岁的他终于迎来政治激情发泄口,被属于共和党的特朗普任命为新成立的国家贸易委员会的主任。
纳瓦罗为中国人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他撰写的几本书。《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致命中国:对抗中国龙》、《卧虎:中国黩武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三本书为他赢得了对华“鹰派中的鹰派”的称号。
另一对华鹰派人物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据说谋得了白宫中国问题顾问的差事。他的《百年马拉松: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秘密战略》,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简化成阴谋论。
候任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以与普京私交甚笃而著称,但在中国问题上从未像纳瓦罗、白邦瑞那样“放炮”。不过,正是这位前埃克森美孚公司首席执行官,在中越因海洋权益争端而关系恶化之时,与越南在中越争议海域签订了油气合作开发协议。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学者伊丽莎白·伊科纳米这样评价蒂勒森的任命:“虽然埃克森美孚公司与蒂勒森本人,此前拒绝评论南海问题,但他出任国务卿可能预示着美国的南海政策会发生有趣的变化。”
不仅如此,蒂勒森在“亲俄”上与特朗普的高度契合,会给中美俄三边互动带来哪些变数,也值得关注。一种可能是,特朗普会建立与俄罗斯的反恐联盟,这将带来地缘政治的重大改变。
退役中将迈克尔·弗林,曾是特朗普竞选期间的外交政策顾问,被委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职位。弗林曾是奥巴马任内军情局局长,“反极端伊斯兰”是他的标签,处理中东事务是其强项。即将出任国防部长的詹姆斯·马蒂斯,被特朗普称为“将军中的将军”,指挥过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若历史有所借鉴,特朗普外交政策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关键职位,即国务卿、国防部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任命。伊科纳米就此认为,特朗普政府可能将把重点放在中东,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尤其是“伊斯兰国”的挑战。在她看来,这很可能再次给中国打开战略机遇之窗,就像9·11事件那样。鉴于特朗普竞選期间“反极端伊斯兰”倾向,这种分析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考虑到特朗普笃信“不可预测性”,事情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
不可预测性
整个竞选期间,特朗普对台湾问题只字未提,但在当选后,他却用一个电话搅动了中美关系,以实际行动践行其“不可预测”。
特朗普多次提及“不可预测”是谈判者的优势,指责奥巴马的政策太“可预测”。他说,“我们必须要成为更不可预测的国家”、“我们一定要不可预测,从现在起”。瑞典前首相卡尔·比尔特近日撰文称,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特朗普的外交战略将建立在保持不可预测性上。
把不可预测作为战略优势,自信心爆棚的特朗普已经把商界逻辑引入政界。虽然他的团队里有多位对华鹰派人物,但他也任命与中国领导人有私交,被中国官方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特里·布兰斯塔德出任驻华大使。美国黑石集团首席执行官苏世民(Steve Schwarzman),被特朗普任命为新成立的总统策略和政策论坛主席。苏世民在中国有深厚人脉,曾以个人名义向清华大学捐款1亿美元。
特朗普团队里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优势和强项都是中东事务,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的履历与中国事务交集也不算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朗普会逆转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特朗普的人事任免,不仅会考虑经历,肯定更在乎经验。他看中的应是这些人应对挑战、解决麻烦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伊科纳米所认为的特朗普会聚焦中东,或许只是虚晃一枪,亚太才是重点。
从中国角度看,特朗普的人事布局已充分体现了他的不可预测性。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是在模仿尼克松总统。尼克松有一套被称为“疯人理论”的战略,即让对手保持对自己动机与喜怒无常的猜测。他曾说,如果对手认为你不可预测,甚至会鲁莽行事,那么他将因此而受到威慑,不会向你施加太大压力。目前来看,特朗普似乎就是这么干的。
不过,美国政治专栏作家达纳·米尔班克对此嘲讽称,特朗普采用“疯人理论”,人们更多看到的会是“疯人”,而不是“理论”。他在最近的专栏中写道:“让敌人和对手措手不及或许有好处,但特朗普也在给朋友和盟友制造困惑。在外交上,不可预测会让盟友神经紧绷,从而扩散不稳定。” 事实上,无论在欧洲还是东亚,盟友的困惑已经出现。
战略确定性
不可预测性,本质上只涉及战术层面。而从战略层面看,中美关系已进入不确定性时代。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学者方艾文(Evan A Feigenbaum)认为,自尼克松以来的美国历任总统,都假定一个“成功”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但这种共识正在解体。不过他同时也指出,认为美国正在寻求与中国更具对抗性的关系,也过于简单。这正是特朗普对华外交的时代背景。
在不确定性时代,中国更应保持战略上的“确定性”。特朗普上任后,中美摩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经贸。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坚定、务实地推进东亚经济融合来化解压力。方艾文认为,亚洲区域融合的趋势已很明显,这个地区已变得更“亚洲”而非更“亚太”。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相对地位会日渐削弱。而且他认为,这种趋势是结构性的,因此不可能轻易逆转,它反映了亚洲经济快速崛起的事实。
从方艾文的分析来看,中国在这一点上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而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经营,亚投行的成功运转,又为此打下了制度基础。彼得·纳瓦罗曾撰文称,特朗普不会再参与糟糕的贸易协定,以致把美国经济利益送上外交祭坛。特朗普要废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遵循的正是这种不以外交利益“牺牲”经济利益的逻辑。强势的经贸政策,与“以邻为壑”或许只有一步之遥。中国扛起经贸合作大旗,正当其时。
美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学者约翰·哈德森认为,在很多方面,特朗普团队中的鹰派,都想回到那个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代,但北京快速的军事现代化,已经削弱了美国的优势。那个时代已经远去。去年12月25日,中国航母编队首次穿越宫古海峡,突破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训练。仅靠希望,无法消除战略猜忌,中国在军事上不示弱,也是一种战略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