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魏楠
在日益严苛的政策和愈发疏离的公众民意中,能源业如何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环境生态观?
抛开规划与目标,能源行业需要正视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传统保守、甚至有些顽固的能源行业在拥抱未来之前,还有哪些弊病待除?
即便不是用最挑剔的眼光来看,中国能源产业在2017年似乎都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这种困难也并不局限于某一两类能源种类,而是几乎所有的能源门类都出现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依然陷在低油价的泥沼之中,无论是上游区块改革、中游管道改革还是与终端紧密相連的价格改革,没有一项能够让人们看到明晰的方向。电力过剩(尤其是火电的过剩)正在冲击着发电端维持了没有几年的高盈利时期,电改又止步于售电开放,输配电改革遥遥无期。煤炭在这9年时间里经历了最大起大落的人生,亏损、事故、减产、人员分流、污染……此时的煤炭已经绝难在大众面前以积极地形象出现。三北的弃风已成难以挽回之势,瞄准低风速也只是企业的无奈之举。光伏在价格战和寡头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潜在的技术进步是悬在所有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能源》并不是对未来太过于悲观。只是,在经历了中国能源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激烈、转型需求最为迫切的9年之后,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一点:能源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这一点已经不足以简单的概括能源产业被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全部意义。而在承载了这样伟大意义的同时,我们的产业自身可能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这样的落差之下,能源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和现代中国社会的种种方面产生一定矛盾甚至是冲突。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社群迈进全面工业化社会之后,意识形态相对偏保守的能源产业该如何融入这个被全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全面“入侵”的时代当中去呢?
种种这些,隐藏在高低起伏的数字、企业兴衰、人物交替背后。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可能最终会演变成为撬动地球的那一个支点。
在《能源》百期特刊的背后,我们不再拘泥于过去9年能源行业的种种,或是未来的计划。我们想以更宏大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我们关注了9年的行业,找出这个时代对行业到底提出了哪些新的思维。
谁让邻避成为日常
对能源、重化工业项目的忌惮,似乎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这无关城乡二元结构、财富多寡、受教育水平、眼界的开阔程度。而过去十年,邻避效应所造成的公众事件在不断的放大。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规模的增加,居民生活的范围与各类能源项目的直线距离在不断缩小,再加上规划的缺失、部分政府的不当施政,许多居民生活区域甚至已经突破了与工业项目的距离红线。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对周边社区的严重伤害,正是建立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之上。
邻避效应在能源产业中,已经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各类发电厂、高压变电站、输电线路、油气管道、化工项目、核设施等,已经没有哪一种能源可以在邻避效应的影响中置身事外了。
从针对PX绵延十年的争议中不难看出,最早的问题集中在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之后演变成为对项目本身安全性的巨大担忧。
在漫长的争议中,参与讨论的人群也区分开来。2014年3月,广东茂名街头爆发反PX游行。同一时间,百度百科的PX词条也上演了一出拉锯战。以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为主的学院派,昼夜捍卫PX“低毒”属性长达120小时。短短5天的时间里,词条被反复修改多达28次。在“战斗”最激烈的4月2日晚,词条每过半小时就会被刷新一次。网友除了坚守“低毒”阵地,更有复旦等高校化学专业学生加入“保卫队”行列,完善细节、留言声援、刷存在感。
这不是百度PX词条第一次上演拉锯争夺战,早在2012年宁波反PX运动期间,对PX是否危险的观念冲突,就始终是抗议热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子项。当时,PX词条在3天内同样被修改20多次,最短的间隔只有8分钟。
这一群人仿佛是在邻避效应事件中的“建制派”。但在数量上,“非建制派”占据了主流。民众对于能源类项目的不欢迎也并非仅仅出自于信息不对称或是一定程度上的误解。对于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污染控制能力上的不信任或许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厦门PX项目可以迁往漳州,连云港的核燃料处理厂可以暂停建设。但是不可能所有存在邻避问题的能源项目都可以选择另觅他处,他处就没有邻避存在了么?即便外迁他处不存在邻避问题,放弃商业上的最佳选址,对项目本身就是一种损害。这种损害也绝不局限于经济上。一个城市的垃圾焚烧电站不建在城市周边,难道要建到其他城市么?
我们不应该忽视邻避问题在国内给能源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邻避效应并非中国独有,但在国外,邻避效应所带来的问题在较长的时间内趋于稳定,不会像在国内短时间内呈现出极大的上升势头。
邻避对于地方经济的影响也许到不了“严重制约”的地步,但是对能源行业来说,会有长远的影响。以连云港核燃料处理厂为例,到2020年,中国如能实现58GW的核电装机目标,中国核电厂每年产生的乏燃料将超过1000吨。而中国目前乏燃料年处理能力不足百吨。
在连云港爆发出群体性事件,暂停核燃料处理厂后。试问,还有哪一个地方政府有魄力能够接受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项目?毫不夸张的说,一个项目的止步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对行业来说,苦恼的地方在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治理能力。邻避问题往往爆发在项目之前,大家所担忧的也多是项目在非正常运行状态下造成的负面影响。造成冲突,也多是集中于政府与民众之间,企业往往默默承受着最后的结果。
而另一个问题对行业来说似乎更加直接,在其裹挟之下,行业生态和企业行为似乎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雾霾扼住的喉咙
从2013年开始,雾霾就是能源圈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就像是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当时依然处于狂飙突进的能源行业,在发展的背后实际存在的隐患。而在之后的4年里,它就仿佛套在能源行业头上的一个紧箍咒,让人分外煎熬。
谁该为如此严重的雾霾问题负责?从这个问题无数的答案来看,在能源行业内部,大家的关系有时候并不能称得上是融洽。每个人(或公司)都想竭力表明,雾霾和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是没有关系的,雾霾这口锅还是别的能源来背吧。
这无可厚非,屁股决定脑袋。在雾霾问题愈演愈烈,几乎全民一致的喊打喊杀的情况下,没有哪一种能源愿意背负起“造成雾霾”这项重罪。一旦接下了这个罪名,在政府那里,未来很可能就被宣判死亡了。
于是这样一个怪圈形成了:散煤、煤电、工业锅炉互相推诿,煤炭呢又一致对外说是汽车造成的雾霾,炼油企业要强调自己的油品比欧洲的标准还要高。这之后又有了三北防护林挡了风,风力发电挡了风等等奇怪的论断,搞得风电企业又是一阵紧张,生怕背上了这口“黑锅”。
如果说,一个杯子里原来有三分之二的水,现在再倒进去二分之一,水溢出来了。那后倒进去的那二分之一的水就一定要负水溢出来的全部责任么?显然,原来的三分之二,后来的二分之一,包括倒水的手,都该为此负责。
燃煤、机动车、餐饮、工业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中国每年40亿吨的煤炭消费、北京近600万汽车保有量、密集的人口活动、京津冀重工业聚集区,这些都该为全国、尤其是华北地区日益严重的雾霾负责任。
除了为雾霾的来源纠缠不清,对待雾霾的态度似乎也有些反应过激。
从上到下,似乎整个能源体系都被雾霾扼住了喉咙,在围绕“治霾”做文章。政策的制定与解读、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企业的战略与行动,不管大家是口头上的还是落到实处,“为了治霾”似乎成为了第一要义。
并非是不重视雾霾,只是不管怎么看,似乎治霾的直接相关部门应该是环保部而不是能源局。也不是不希望政府和企业时刻牢记“治霾”的观念,如果政府和企业真的每一件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减少雾霾(或者说污染),那也值得称道。
真正危险和不当的是,打着“治霾”的幌子或以“治霾”为名,实际的行为并不能达到治霾的效果,甚至更糟。
对雾霾来源的争议,让大家一时之间把焦点都放在了哪一类能源上去了,一定程度上忽视对现有能源消费排放进行更科学的管理。比如说,在我国煤电实现超低排放的基础上,是否应该加强对重金属排放的管理?对煤电重金属排放物缺乏有效的监督,即便是一竿子打倒了煤炭,又于治霾何义?
不要让治霾成为能源行业的矫枉过正,实际上大力推行的能源三大革命,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的问题。如果说仅仅只是为了“治霾”而在行业内大张旗鼓的进行治霾的行动,可能反而会加深大家“雾霾是因为能源行业不科学行事造成的”这一印象。
从环境角度看,能源正常生产、运输和消费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企业重点治理、政府重点管理的对象。曾几何时,西北地区的煤化工项目向戈壁滩排放污水还是行业潜规则。如今,所有企业都配套了价值不菲的零排放设备。
如果一定要说,雾霾带来的好处大概就是让行业对环境保护真正的端正了态度。尽管APEC藍这种天气的背后,是极端的停产限行措施。但至少让大家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如果新鲜的空气永远成为稀缺资源,实在让人无力想象更多的未来。
互联网+的明天
说到雾霾,其实早在2011年12月,《南方周末》就刊登了一篇名为《活在灰霾下》的文章,描述了开始在北京频繁出现的空气污染天气。尽管文中没有使用“雾霾”一次,但对于PM2.5的阐述和空气重污染的描写,也让人震撼。
然而直到2013年1月北京空气污染指数持续爆表,配合着一些雾霾天气下如梦似幻的图片在互联网上传播,“雾霾”和“PM2.5”才被更广泛的大众所熟知。
这是互联网的胜利。两个好像并不关联的行业就这样慢慢走到了一起。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IT精英们恨不得给每一个能看到的硬件都装上操作系统,连上云端,再宣布它所处的行业已经实现了互联网+。
在圈子相对封闭、信息化程度也称不上高的能源行业,互联网概念成为一个舶来品似乎并不是一个很意外的结果。不过在善于创造的中国人面前,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迅速走向了多极化。
企业和企业之间陷入了对概念和定义的纠缠之中。在中国的产业话语体系之下,谁能够抢占一个新概念的定义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未来的市场中占得先手,更不要说能源互联网这样一个可能推广至全国的概念。
仿佛是一夜之间,大家言必称能源互联网。不过光伏和风电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产业运动式的发展往往会根基不牢。在电网企业强势入场之后,这场原本由新能源企业组成的狂欢,迅速变得低沉下去。
对能源来说,互联网+有多重要?看似是用新的技术、新的格局,中小企业对大企业、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颠覆,但实际上是产业在自身变化的基础上,思维的转变。
在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已成定局,可再生能源相对更分散的特点也会不断放大。如果说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产生及生产特性决定了集中式的产业结构,那么可再生能源的时代必然是分散的。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太过于漫长。实际上,互联网或者说信息技术对人、公司、行业产生的影响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你还能清楚的记得大家是从哪一年开始抛弃诺基亚的智能机,转而投向安卓和苹果的怀抱的么?
能源互联网说到底是以信息技术的思维和技术,提高能源体系的效率。但是在大型能源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内控水平和内部信息化程度都还没有发展到足够的高度,这个时候谈论全国范围内的能源互联,足以说是奢谈了。
不是没有企业迈出了最早的步伐。互联网的经验告诉我们,掌握了平台和渠道的企业才掌握最大的资源。也许最早出发的企业不一定成功,但至少掌握了先机。不要相信什么能源分散化的时代巨头企业不占优势这样的论断,真正的互联网只认第一,不认第二。
未来还有很多,但最基础的就是这三点:能源和社会的新关系、能源与环境的新关系、能源与新技术新理念的关系。在传统商业模式所能创造的价值走到顶点的时候,拥抱新的时代与社会,是能源所不能抗拒的。
蓝鲸1号
这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在981之后,中国再度以强势的举措,彰显了自己继续开发包括南海在内的深海油气资源的决心。
在全球海洋石油工业受到低油价冲击的背景下,海洋油气备受挫折。随着国际油价缓步回暖、各大公司削减成本的举措开始显露成效,海洋油气将逐步回到主流视野之中。
百科词条 看词条,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