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帅
不论从何时算起,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光伏已经不算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浪淘沙过后,我们对光伏仍然保持着高昂的热情。
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光伏的比例并不大,风电才是可再生能源中的主力。但是在适当的时机下,光伏却得以迅速崛起,而且由于政策支持、市场广阔、资本活跃、玩家众多等原因,光伏的发展充满着可能性,淘金者乐此不疲。
截至2016年,在光伏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国都已经走到前列,其中多晶硅占全球产量的52%,硅片占91%,电池片71%,组件占73%,光伏装机占47%。但是在技术、成本和市场方面,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新贵”,想要和风电甚至传统化石能源相提并论仍然还有许多的活力需要释放。
畸形的开端
2000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EEG)》,解决了光伏系统的并网难问题,并通过固定时间内固定上网电价对光伏发电进行补贴,一时间德国光伏发展进入快车道。由于德国等欧洲市场对光伏产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国内光伏市场还没有启动,所以在最早的一批光伏企业中,像尚德、赛维、英利、晶澳等企业都是从国外进口原料生产产品,然后绝大部分再出口到国外这些市场。
巨大的市场需求逐渐转移到上游的多晶硅。多晶硅是光伏產业链中的高投入、高耗电环节,生产1000吨多晶硅大约需要投资10亿元,配套10万千瓦的电力设施,而且需要丰富的硅、电力和氯碱资源。在种种限制下,国内多晶硅远达不到庞大的需求,所以绝大部分多晶硅也需要从国外进口。
一时间,光伏行业便形成了原料和市场90%以上都在国外的“两头在外”的局面,而且作为原料的多晶硅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从2003年的每公斤30美元一路飙升至每公斤350美元,甚至一度达到每公斤500美元,“拥硅为王”成为另一个焦点。
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光伏行业,通过海外上市融得资金,进行组件、电池片和硅片产能扩张,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进入上游的多晶硅产业。然而这一切都在2008年发生了改变。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到来,多晶硅价格迅速下跌,当年末已经从高位的每公斤350美元降到每公斤150美元,而此时的国内已经布局了大量的多晶硅产能。2009年,多晶硅被定为产能过剩行业,与此同时,之前的多晶硅项目产能也逐步释放。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国内光伏行业只得到了2到3年的喘息时间。
2011年10月18日,德国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正式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申请。2012年3月2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的初裁结果,决定向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2.90%~4.73%的反补贴税,并追溯90天征税。无锡尚德反补贴税率为2.90%,天合光能税率为4.73%,其他中国公司反补贴税率为3.61%。
中国光伏企业收到严重的打击,业绩遭到大幅缩水。然而,祸不单行,2012年7月24日,以SolarWorld为首新成立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针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倾销行为”向欧盟委员会提起诉讼。2012年11月8日,欧盟正式启动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
受欧美市场双反的影响,光伏行业进入到前所未有寒冬中。虽然,通过中国商务部的介入以及就价格承诺进行了磋商,光伏行业仍面临严峻的形势。直到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和不多扩大,光伏行业才逐渐走出阴霾。
重心转移
事实上,在2009年初,国内光伏市场便开始启动,以“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和“金太阳工程”为代表开始打开国内市场。
然而,由于采取的是初投资补贴制度,“金太阳工程”出现了低购高报骗取补贴的恶劣现象。虽然“金太阳工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但是最终还是在2013年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类似于德国的固定上网电价的补贴模式的推行,国内光伏市场全面启动,2013年的光伏新增并网量超过了10GW,2016年光伏新增装机更是达到了34.54GW,连续四年全球第一。光伏行业发展的重心逐渐开始向国内转移,摆脱“两头在外”的局面。
然而,规模的迅猛扩张却出现了补贴的巨大缺口和弃光限电的问题。
我国从2007年开始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标准为2厘/kWh。但是截至201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标准已经提高至1.9分/kWh。但是,实际征收上的钱并没有理论计算那么多,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累计达到550亿元,国家决策部门有极大的压力。
上网标杆电价下调成为解决补贴缺口问题的关键。上网标杆电价在实行之后历经了几次下调,使得光伏行业各环节的成本不断降低。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推行的光伏领跑者基地,通过竞价上网的方式加速了行业的转变。
补贴之外。由于众多的大型地面集中电站建在了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光照充足,但是当地消纳水平有限,外送通道输送电量有限,所以弃光限电现象严重。2016年上半年,光伏发电量133.8亿千瓦时,弃光电量32.8亿千瓦时,弃光率19.7%。西北五省(区)中,新疆、甘肃光伏发电运行最为困难,弃光率为32.4%和32.1%。
在补贴和弃光限电问题不断掣肘的同时,则是分布式光伏的落后。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只有606万千瓦。
在《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十三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要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以上。想要完成规划中的目标,接下来光伏的发展重心必然会向分布式光伏倾斜。
从2016年的光伏数据来看,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发展提速,2016年新增装机容量424万千瓦,比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增长200%,光伏发展的转向已十分明显。
现在的光伏行业正朝着一个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为了规避双反,光伏企业开始不断在海外建厂布局产能,而且随着印度、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市场的开发,也不再过分依赖欧美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光伏市场的不断完善,光伏行业大起大落的状况终究也会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