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华
【摘要】《道德与法治》已经逐步推进,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在接触这门全新的课程的过程中,既有欣喜,又有期待。把握住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契合的时机,用适宜的“微”活动拓展教材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的道德生活,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法治意识。
【关键词】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 学生生活 “微”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65-02
《道德与法治》以其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师生面前,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无论教材做了怎样的修订,课程应当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体现儿童生活和道德体验,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品德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教材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一些范例,一些话题。那么,依据一年级儿童的特点,就要把单元目标进行分解,依据课时目标设计一些“微活动”,助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一、“简单”and“繁复”
对孩子而言,他们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那么,教学的起点是什么呢?就是儿童的生活。品德教学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从而指导孩子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事物表现出来的兴趣比较高。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进行。
1.“简单”型活动:拓展教学内容
品德教材指向儿童的生活,那么儿童的生活由于各自的家庭生活不同,接触到的人和文化有着千差万别。教师要了解低年级儿童的实际状况:儿童的一般特点、需要以及其他的共性问题;儿童的个性特点,如兴趣、性格、能力、习惯等;还要了解其家庭情况。还要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生活中的热点、兴趣点,希望探究的问题、现象或活动等。
例如,《说说我自己》(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读出生证明,说成长故事环节。通过简单的活动感受家庭的幸福,出生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医学文书,是证明新生儿出生时间、出生地点、性别、血型、出生时健康状况、与父母血缘关系的法定医学证明,也是新生儿获得国籍和申报户口的法定医学依据。教学中,让学生读一读出生证上的信息,通过读懂出生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一出生就有法律在保护着我们健康成长。然后,通过简单的活动——出示婴儿照,请同学们猜猜他(她)是谁?接下来让照片中的主角上台,大家说说和出生时相比有哪些变化?最后请照片中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变化,自己的成长故事。在这样简单的猜一猜、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自己的成长更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关怀,培养学生热爱父母、悦纳自己、珍爱生命的情感。
2.“复杂”型活动:丰富教学内涵
小学低年级的品德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通过逐步拓展的生活领域,引领儿童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当代生活中的热点,从而丰富儿童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拓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引领学生拓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
例如,《红路灯在站岗》(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教学时通过谜语猜出这位不说话的朋友是红绿灯,接着组图展示不同路段的红绿灯,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这位不说话的“小交警”有什么作用,通过游戏“红绿灯在站岗”巩固对红绿灯的认识。学生在认识红绿灯,說说作用,玩玩游戏的过程中,明白了在马路上我们必须听从这个不说话的“小交警”的指挥。活动到这儿已经达到了课堂预设的目标,如果我们的教学再深入一些,引导学生去说一说你看到过的国外的红绿灯,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自己的描述,拓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把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加广阔的时空。
这一板块活动的设计貌似“复杂”,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缺一不可,了解交通规则是为了更好地遵守交通规则。教师用儿童喜欢的形式——谜语、游戏、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把规则记在心间,同时更好地落实在行动上,做到知行统一。
二、 “生活”and“分辨”
1. “生活”型活动:触动儿童心灵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想让活动达到预设的效果,必须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心中装着儿童,时时关照儿童的生活。低年级儿童的情感真挚,容易激发,容易受到感染。他们的情感的心弦一旦被拨动,就会包含鲜明的爱憎感。
如,单元体验活动《大声说出我的爱》(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旨在通过欣赏和学唱儿歌《小乌鸦爱妈妈》,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过家家“活动,再现家庭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大胆地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家庭是儿童德性生长的起点,然后从家庭走到学校,走向大自然,走上社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如果简单地使用教材中的“唱儿歌”和角色扮演的方法,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家长的辛劳,更难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为此,教师提前与家长沟通,把家长提供的生活照片制作成了一段微视频,唤起了孩子们生活的记忆,打开了孩子们情感的闸门。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哺育自己的辛苦,这时,教师话锋一转,难道爸爸妈妈仅仅只要照顾我们吗?孩子们都说不是,那爸爸妈妈还要为我们的家长做些什么呢?是的,爸爸妈妈还要上班。于是,我又把家长工作的照片做了整理和展示,有半夜开出租车的,有在车间上班的,有在房顶装太阳能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让学生说说“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孩子们表情达意水到渠成,真挚感人,大声说出了对爸爸妈妈的爱。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