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曙峰+刀永祥
摘要:目的 对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在改善胃穿孔患者术后胃肠动力中的价值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前后顺序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前者采取传统手术治疗,后者给予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30%)低于参照组(1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 h、术后24 h、术后2 d、术后3 d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穿孔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且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胃穿孔;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胃肠动力
胃穿孔是一种较为多见的普外科疾病,是一种严重的胃溃疡并发症。一旦发生胃穿孔,将可能造成胃内容物进入腹腔,诱发广泛性腹膜炎,继而引起疼痛、出血等症状,最终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因此,强化对胃穿孔的治疗,意义重大。现为了解两种不同术式在胃穿孔疾病治疗中的效果,本文对32例胃穿孔患者采取两种术式进行治疗,且对其疗效加以比较,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胃穿孔;患者对手术无禁忌症,且有比较好的耐受性;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另排除重要脏器病变者、精神异常者、特殊生理期(如妊娠期、哺乳期)、上腹部手术史者。按就诊前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是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6.3±3.7)岁;病程1~40h,平均病程(12.9±2.8)h;穿孔部位:胃窦8例,6例胃小弯,其他2例;穿孔直接0.2~1.1 cm。研究组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35.2±3.1)岁;病程1~43 h,平均病程(13.2±2.5)h;穿孔部位:胃窦10例,5例胃小弯,其他1例;穿孔直接0.2~1.2 cm。两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参照组 对该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即选中上腹部正中位置,作正中切口,进入腹腔后将溢出物、积液均予以清除,探查穿孔部位。如果穿孔比较小,以不吸收缝线缝合浆肌层,并用大网膜覆盖上部,且和胃壁相缝合。如果穿孔比较大,将坏死组织、穿孔组织均予以切除,并用大网膜进行堵塞、覆盖;采取不吸收缝线对穿孔附近的胃壁组织和大网膜加以固定。
1.2.2研究组 对该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即构建人工气腹,并将脐部鞘管插入腹腔,对胃穿孔所在位置及其边缘处进行探查,以明确其有无癌变倾向。如果未发现癌变,则在与穿孔边缘相距5~8 mm的位置,用0#可吸收线予以全层间断缝合,且以大网膜对穿孔实施覆盖修补;之后,对腹腔中的渗液进行彻底地清理,插入引流管,最后对切口予以缝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段血清胃泌素水平等情况进行观察与监测[2];同时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了解两组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展开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时间段血清胃泌素水平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后1h、术后24 h、术后2 d、术后3 d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参照组中有3例发生并发症,1例出血,2例感染,其發生率为18.80%;研究组中有1例发生并发症,1例感染,其发生率为6.30%。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2,P<0.05)。
3讨论
胃穿孔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且反复发作,并呈现周期性改变;若胃穿孔时间在9 h以上,将引起严重的十二指肠水肿以及腹腔炎性变化,进而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与风险[3]。现今临床上对于胃穿孔的治疗,一般是采取手术的方式,如开腹修补术、胃切除术,亦或是神经切断手术。近年来,伴随着腹腔技术的进步,腹腔镜修补术在临床上获得了极为广泛的运用,且成为临床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即视野广阔、清晰,可发挥较好的探查功能,且有助于腹腔中积液的清理,降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出现[4]。相较于传统手术而言,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借助了器械,绕开了开腹带来的大伤口,且降低了患者的痛苦。腹腔镜手术对人体内其他重要器官的影响小,如挤压、牵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人体的损伤,且避免剧烈疼痛。通常情况下,手术所带来的应激反应,会对儿茶酚胺造成刺激,进而对胃泌素的产生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胃肠功能异常。但是,有研究指出[5]:腹腔镜手术对人体胃内激素的分泌影响不大,手术后胃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短,病患可早期进食,进而可经由神经内分泌反馈机制,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
研究表明[6]:采取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穿孔,对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有比较好的疗效。比如在陈龙[7]的研究中,对3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胃修补术,对另30例患者实施开腹胃修补术,结果在肛门排气时间、胃肠鸣音、血清胃泌素水平、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上,前者均优于后者,并且前者并发症发生率也优于后者,即6.67%<16.67%。在本次研究中也获得了相类似的结论,即采取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治疗后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参照组,且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参照组;另外,在并发生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也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对胃穿孔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且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苏红波.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对胃穿孔患者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情况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1):1422-1423.
[2]严云晖,李介秋.腹腔镜微创与开放性修补术治疗胃穿孔对胃肠动力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05):641-642.
[3]王丕,马福军,年文博,等.腹腔镜修补术对胃穿孔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01(04):27.
[4]陈胜才.胃溃疡性穿孔腹腔镜下修补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8(07):43-44.
[5]关思源,万贵章.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03):68-70.
[6]朱冬辉.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3):4653-4654.
[7]陈龙.2种不同手术方法用于治疗急性胃穿孔的效果观察与系统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08):992-994.
编辑/李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