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玉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课程融合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针对目前教育所面临的新格局和新挑战,教育同仁对融合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目前学科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且任重道远。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融合;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2-02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145
一、国内理论发展研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所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十大核心概念。
2016年9月,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它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融合思想理论及实践探索
融合课程自近现代以来,一直展开着,从未中断,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融合模式。第一种为学科本位模式。该模式发源于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他认为:要使一门学科的教学经常地联系其他学科的教学,用熟悉的东西去认知新的东西;第二种为儿童本位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针对传统学科课程将知识割裂开来的弊端,他主张学习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经验的连续改造,要求把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作为课程融合的核心;第三种为社会本位的课程融合模式。该模式反对学科分立所造成的碎片化的学习,主张将学科内容融合起来成为学习的核心。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内容间彼此的关系,学习会更有意义。20世纪中后期至今,也出现了多种课程融合的思想和实践,如整体课程、人本主义课程、以科学教育为本的STS课程以及以经验为本位的综合课程等。
至今为止,多数发达国家在总结先前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已经逐渐形成共识,大家都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科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如德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数学证明、数学的解决问题、数学建模、运用数学表达、运用数学符号、公式和技巧、数学交流;美国的数学教育强调解决问题、推理与证明、交流、关联、表征;英国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科学思维、科学的运用与启示、文化理解、合作、实践和探究技巧、批判性的理解科学证据、交流。
三、国内现状分析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需要以课程框架构建为支撑。从众多教师的一线教学工作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在各学科核心素养下进行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以小学数学为例,据研究显示:小学生中对数学感兴趣的还不到40%,甚至有30%的学生讨厌数学,认为数学枯燥,数学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造成这样的状况除了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之外,外在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启发者和同行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仍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封闭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以传授所谓的学科知识为重,而忽略了其他教学目标、其他学科的重要性,具有严重的学科本位观念。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基于不同视角的分科研究,根源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和现实的无限性之间的基本矛盾。但学科视角注定了其学习成果往往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一孔之见”。二是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及教育领域大都认为数学应该是纯理性的代表,在课堂上就应该是板起面孔做学问的模式。如果加入了过多的学生活动及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传统文化等内容,反而以为是怪现象,不伦不类,亵渎了数学的纯粹性,并且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其他学科也相应地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
积极地进行课程融合可以改变过分注重分学科,轻视或弱化各科间的互相联系的现状,将其他学科可用的内容与本学科教学内容加以融合,有效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从而,达到打造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目标切实的高效课堂。
针对目前教育所面临的新格局和新挑战,教育同仁对融合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比如,教科研课题:科学或语文等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研究,小学数学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融合策略研究和基于项目学习的数学实践活动策略研究等。2012年,刘可钦和全国各地34所小学的校长一起成立了全国小学课程改革联盟,联盟的35所学校都引入PBL开展教学实验——探索多学科融合教学。PBL教学模式起源于近年的国外,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校本化表达的清华附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定为“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1+X”课程体系的实施也是在学生总的核心素养指导下对融合课程的一种有效的探索。
四、对核心素养下学科融合的思考
(一)对单一学科本位化的认识要有根本改变
教师如果只从学科内部讨论核心素养,那么只会集中在文化基础这个维度,其他两个维度的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可能会成为真空地带,也就是说,各学科在制定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时,不能完全从学科本位的角度考虑,应该站在学生的高境界思考问题,即每个学科应该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和义务,这样的学科核心素养才是有境界的、有内涵的。否则各学科有可能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搞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也是不全面的。
(二)具体实践要实现常态化
有学者预言:融合课程将是21世纪课程设计的主流。许多脑科学的研究证明,大脑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处理及组织众多事情,融合的经验有益于内容意义的建构。融合课程就是针对学科课程的缺陷,以各种融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知识、技能、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
目前,课改前沿的学校已经对核心素养下的学科课程融合进行了有效探索,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途径:学科内融合、学科间融合、超学科融合。这极大地促进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学科课程与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各种融合,给我们在研究和实践课程融合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其中,片段化的课程融合我们已经较为常见,但系统化、常态化的课程开发及研究我们还很缺乏。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发挥互联网多媒体的优势,组织专业人员积极进行融合课程研究及课程资源开发,更好地为一线教学服务。
“教学生一年,要想学生二十年”,那么,怎样让核心素养在学科体系里,真正为学生打下优秀的精神基础、学习基础和生活基础?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胡兰.清華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深度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5(1):38-4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