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抓住七个关键词

2017-04-18 22:38韩延明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学类参考答案试题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自主命题卷,高考语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传统试题,是必考内容。从多年来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的选材来看,其体裁主要是小小说,其次也有少量的散文。尤其是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小说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是公认的热点。

因此,研究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主要就是研究小小说和散文的阅读解题技法。对此,相关的解题技巧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也涌现了众多不同的见解。然而,我们以为,这些技法的讲解大都千人一面,而且过于繁琐、凌乱,思路不清,不能很好地从宏观上指导同学们把握解题要领,然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

其实,尽管小小说和散文的题材各异,二者的解题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属于“文学类文本”范畴。如果仔细分析比对,可以发现这两类文本在很多时候解题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抓住了它们的共性,又能对那些题型不确定的特殊题目灵活对待,一定可以轻松应对,巧妙解答。

研究发现,历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目设计呈现出大稳定、小调整的特点,即多数试题的题型基本保持不变,偶尔也会出现少量题型设计稍有变化的题目。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常规试题题量多,分值大。对这类试题的解题技巧的研究,自然应该成为重中之重。根据多年的探索,实践,归纳,我们认为,只要抓住七个关键词,就可以居高临下,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做好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这七个关键词是:人物、情节、主题;铺垫、线索、呼应、过渡。

一、从人物、情节、主题入手

在上述七个关键词中,人物、情节、主题可以称为一级关键词,它们是解答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最佳切入点。特别是对于小小说阅读,在一般情况下,由这三个角度入手构思答案,大都可以稳妥、准确、快速地切中要害,获得理想的分数。现以2016年高考试题为例,具体领略三个一级关键词在解题中的巧妙运用。

2016年高考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作品是美国作家迈尔尼的小小说《战争》。这个文本阅读的第(3)题的设题是: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思路指津:阅读这篇小说可知,“电话”连接了两个人,是它把前后情节串联在一起。还因为是“电话”连接了两个人,文中的语言描写就更多一些,这样便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进而含蓄地揭示主题。解答本题,从人物、情节、主题三方面考虑,切合命题要求。

参考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明;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2016年高考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裘山山的《琴声何来》,这个文本阅读的第22题的设题是:

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思路指津: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时,需要先从原文中找出题干中所说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逐一分析每次冲动的原因,并思考“三次心理冲动”在展开小说情节、表现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方面各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情节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骁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的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与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二、从铺垫、线索、呼应、过渡入手

在七大关键词中,铺垫、线索、照应、过渡可称为二级关键词,是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重要的备选因素。当从一级关键词的角度不能全面、圆满地解答问题时,就必须由二级关键词作递补,使解答更加全面,更加合乎命题要求。只有将一、二级关键词综合考虑,使之互为补充,才能获得科学、规范、完整的答案。在此,仍以2016年高考试题为例,看看二级关键词在解题中的妙用。

2016年高考课标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作品是贾平凹的小小说《玻璃》。这个文本阅读的第(2)题的设题是: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思路指津:阅读小说后不难看出,“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有两个作用非常明显:作为参与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衬托者,凸显主人公的形象。此题分值是6分,一般应答出三个要点,但“我”与“主题”显然没有多大关系,答案不全。这时,就需要在二级关键词中寻求要点。在小说中,“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正是借助“我”把前后故事串在一起,起到线索作用。这样思考答案,要点齐全,符合命题要求。

参考答案:①见证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亲眼所见并讲述出来的,“我”作为见证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推进情节发展:“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形象: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丰满。

2016年高考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作品是何家槐的小小说《母亲》。这个文本阅读第13题是:

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思路指津: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结构上贯穿全文。通过母亲反复询问火车的情况,表现出她内心对火车的向往,但又犹豫矛盾。对话很好地塑造了渴望尝试新事物但又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勇气的传统女性形象。很显然,解答这道题,一级关键词中对应的要点主要是“人物”,二级关键词与之对应的是“线索”。这道题的分值是4分,答出两个要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同样写看火車,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②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对于散文类文本阅读,由于它不像小说那样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渲染,因此解答问题时,上述七个关键词中的“人物”“情节”基本可以不予考虑,而侧重在主题及二级关键词上寻找突破口。如:

2016高考上海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作品是熊久红的抒情散文《湖殇》。其中第9题的题干是:

本文是抒情散文,第B11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思路指津:散文中列举一连串数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给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本段中最后一句,“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更体现出作者的痛苦与无奈。因文本重在抒情,解答本题,主要从数字体现的内容上探明作者抒发的情感(主题)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与无奈的情感,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再看上海卷第10题: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思路指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它本身的含义,然后进一步弄清它的外在含义。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一定与主旨有关。所以,在弄清外在含义之后再引申联想,思考标题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或态度。解答本题,应侧重从“主题”的角度寻求答案。

参考答案: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湖殇”隐含了作者因为湖泊的大量消亡而生发的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2016高考天津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作品是彭程的散文《在母语的屋檐下》。这个文本阅读第16题是: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思路指津:散文写自己迷路时十分惊慌,突然望见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内容上,用以比喻母语给人带来的安全感;结构上,呼应题目中的“屋檐”,并引出下面的议论。解答本题,重点应放在“主题”的表达和“呼应”手法的运用上。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作者:韩延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学类参考答案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年度图书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新课改后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