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洁
小学生是德育的接受主体,不是被动灌输的客体,也称为自育主体。他们是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德育信息的吸收内化、转化为德育信仰、外化为德育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年的德育实践经验表明,从德育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导向、评价方式四个维度优化教学策略,有利于提升学生主体自育性的发挥。
一、本性回归,德育目标尊重学生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心理本质上都有渴望学习、交往、向善、劳动等内在的需求,学校德育活动就是要激发并满足这些需求。学校的《本真少年》成长目标体系就是努力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实现本性回归,引导学生保持童心,养成善性,释放潜能。学校从学习、礼仪、人格、劳动四个学生发展比较重要的维度,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把德育目标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口号:“主动求知、勇于创新,我是学习小主人;举止文明、诚信正直,我是礼仪小先锋;活泼开朗、心存感恩,我是阳光小天使;勤俭节约、自理自立,我是劳动小能手。”这样的德育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是每一位學生都需要构建的道德品质,具有普适性。
二、源于自我,行为规范切合实际
行为规范是学生的行为准则,它首先是来源于学生,其次才是作用于学生,它的提出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学校的行为规范要求,以“文明七字决”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学校德育处把学生在校行为分为课间文明、路队文明、晨间阅读、用餐文明等16个板块,然后组织班主任发动学生撰写每个项目背后的行为要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行为方式进行主动观察和思考。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后制定了朗朗上口的七字决,如,午餐文明:“轮到盛饭先排队,能吃多少盛多少,用餐之时不离位,静心吃饭消化好。”同时,学校德育处还根据七字诀的内容,拍摄了学生相关的文明行为表现的照片,制作成了文明七字诀PPT版,作为校本德育教育的微型素材。
三、体验文明,行为导向形象具体
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许多要求难以让学生感知到具体的行为方式。为了更好地认知行为规范,在养成教育活动中可以引导少先队员开展“童眼拍拍拍”小队实践活动。图像和影音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它能很好地记录和再现发生过的事情,是用于宣传教育的良好手段。引导少先队员小干部从发现校园文明现象或问题开始,观察全校师生的行为表现,用相机、手机等拍摄相关的画面。如,晨间静心阅读的学生,卫生整理一丝不苟的学生,清洗餐具文明礼让的学生,就餐鸦雀无声的班集体,集队静齐快的路队,等等。
四、自评互评,多元评价关注过程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自身具有接受引导、接受教育评价的需要。为了配合《本真少年》发展目标,在学生的德育评价过程中,可以给每位学生设计制作“本真少年评价量表”,评价内容与上文所述的德育成长目标一一关联。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各中队每周开展一次评价活动,通过队员自评、小队互评、辅导员审核、家长审阅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产生一种自律感。同时引导学生相互监督、提醒、评价,关注同伴的表现,相互竞争,积极进取,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育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自我意识,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在小学的德育管理中,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目标引领、规范导行、示范内化、评价激励,才能从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育功能,为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增添一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