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柏
祁连素是一个女地质工程师,巾帼不让须眉,25年来投身野外,把地质找矿当作理想追求。
走矿点、看构造、钻技术……25年来,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祁连素,投身于野外地质勘探工作,把地质找矿当作自己的理想追求,把青春热血挥洒在崇山峻岭之间,成长为一名具有扎实野外操作技能和丰富理论功底的地质工作者。
祁连素所主持的勘查项目,为贵州省新增金矿资源数十吨,估算经济价值逾100亿元。
2014年,祁连素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金罗盘”奖;2016年,获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16年11月,被确定为“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女承父业
冬雨淅淅沥沥,祁连素又要出门了。
“妈妈,这次你要去多久呀?”女儿依依不舍地问。
“也许要半个月。你要好好学习,要听爸爸的话呀。”祁连素抚摸着女儿的脸。
跟家人道别,又一次出野外。背上的地质包里,装有罗盘、地质锤、放大镜、野外记录本。25年来,祁连素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这样的道别。
她舍不得离开家,但工作性质使她必须常年在野外。“选择地质行业,我无怨无悔。”祁连素说,20多年前的那个选择,让自己一生与地质结缘,与地质为伍。
1971年12月,祁连素出生于一个地质之家。在地质队长大的她,对地质队深有感情。
小时候,祁连素的父亲每年春天都要到野外去,秋天树叶飘零之时才回来。“野外到底是怎样的?”“地质队员怎样找矿?”“在野外是不是很浪漫?”她从小就对父亲的野外地质工作充满好奇,“长大了我也要像爸爸一样,当一名地矿人。”她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
为实现这一人生梦想,她报考了贵州省地质学校。1991年,踏出校门的她来到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报到,第一个项目就分到位于兴仁县的紫木凼金矿区钻探组。
“穿上劳保服,背上地质包,站在钻机边编录,心中充满自豪。”祁连素回忆说,然而“三分钟热度”很快过去,迎接她的是大山里既枯燥又艰苦的工作;“每天面对一截截岩芯和枯燥的数字,太乏味!而且在荒山野岭、深沟险谷里,常常被蚊虫叮咬。”
工作没多久,祁连素便打起了退堂鼓,她跟父亲说不想再从事地质工作。父亲听后,连忙赶到野外把女儿接回家,一家人给女儿做思想工作。
“既然选了就不要放弃。”“干一行,爱一行,怎么能三心二意?”父亲的苦口婆心,让祁连素感觉自己辜负了父亲的厚望。
祁连素重新带上罗盘、背起地质包,又回到了紫木凼野外项目组。从此,她稳稳握着人生的“罗盘”,再没提过“离开”二字。
紫木凼项目一干就是好几年。在祁连素所在的地质队的努力下,发现了这个当时贵州最大的卡林型金矿。不久,基于地质队提供的资料,这里建立起了贵州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金矿。通过这个项目,祁连素逐渐明白到“地礦人”身上的责任和价值。
山野中书写青春
参加地质工作25年来,祁连素大部分时间是在野外度过。
她的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兴仁、盘县、贞丰、普安等地。地质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事业,地质勘查、资料编录等都是在野外作业,野外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作为女性,祁连素克服野外工作的诸多不便,和男队员一道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夏天,顶烈日、冒酷暑;冬天,迎风雪、战严寒。工作中,常常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不仅如此,有时候甚至要下井作业。回到办公室,还要熬夜加班,编制报告、整理资料,“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而且一干就是好几个月不能回家。”祁连素说。
上世纪90年代末,地质找矿工作处于低谷期,加上工作辛苦,许多人纷纷选择跳槽,但祁连素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
在结束兴仁县紫木凼项目之后,祁连素调到贞丰县灰家堡背斜金矿合作项目组。这是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与加拿大丹斯通国际股份公司合作的金矿项目。
当时,位于贞丰县的这个矿区不通公路,驻地离省道有2个多小时路程,仅靠一条简易山路连接外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晚上,男同志住在农民们遗弃的破房里,女同志则住在条件稍好的工棚里。
1996年4月,一场暴雨夹着冰雹袭击驻地,工棚棚顶被掀翻,大雨滂沱,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几名女地质队员只好躲避在狭小的办公桌下面……“我们把纸质文件抱在怀里,所以文件完好无损,而箱子里的衣物全湿透了。要知道当年可没有电脑,一个钻孔的数据资料就值几百万!”祁连素回忆说。
艰苦不仅于此。2009年夏天,大队在罗甸县开展土壤化探项目,大伙每天顶着摄氏35度的高温,爬大山,过沟谷,汗水湿透衣背。“工地上没有洗澡的地方,只能穿着衣服跑到河水里泡。”晚上,她和另外一名女同志挤在一张1.2米宽的床上,“天气太热,我们身上都长了痱子。”
还有一年,祁连素和同事们在平坝县开展工勘施工。钻孔布置在农民的水田中,正当大家担心稻田里的蚂蝗时,祁连素二话不说,卷起裤腿就跳下田去……
就这样,祁连素凭借对地质工作的热爱,把青春的血汗,洒在了贵州的山山水水。
摘取“金罗盘”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祁连素调到普安县泥堡金矿项目组,任项目负责兼技术负责、综合组组长。
这是她第一次挑大梁、带项目。“当时既激动又忐忑。”祁连素说,这是自己工作能力得到认可的体现。
然而,来到工作区,祁连素面对的是近900个钻孔、10万多米的岩芯,还未整理的原始资料,以及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的矿体。
“以往,经过多年经验积累,我能根据地质条件,在脑海里构建一个矿体的三维空间分布图。但是,眼前的矿体连接对比非常复杂,横着长、竖着长、交叉长,找不到规律。”祁连素感到了项目的棘手。
最终,在祁连素打电话回贵州省地矿局请教老专家之后,问题找到了解决思路,并使得泥堡找矿工作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新发现的深部“断裂型”金矿体,规模大、品位高,泥堡成为黔西南又一个特大型金矿产地,项目组提交的勘探报告,为今后在黔西南州寻找该类型金矿积累了宝贵经验;
——提交的《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资源/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查明工作区金资源储量共计70吨,新增的有48吨。2013年12月19日通过了贵州省国土厅专家的评审,并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那一天,恰好是祁连素42岁的生日。“在贵州大山奋斗20载,给自己交了一份满意答卷。”她说。
说起祁连素,同事们连连称赞。“一个女同志,那么多年能在野外挺下来,确实太不容易了!”工作搭档李俊海称赞道,“她工作认真负责,有一次,有个项目遇到一个问题,她一天来回找我20多次进行讨论。”
为鼓励青年人扎根基层,在野外一线建功立业,中国地质学会联合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人事司共同设立“金罗盘”奖,并从2014年度开始评选,两年评选一次。
祁连素凭借非凡的工作成绩,以及为地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获得首届“金罗盘”奖。“得这个奖,是对我工作20多年以来最大的褒奖。”祁连素激动地说。
除了在野外实践,她还注重自身理论知识的修养。2014年,祁连素主编的项目报告获贵州省地矿局找矿突破二等奖;她撰写的两篇论文《贵州省泥堡金矿床控矿构造构造类型及其控矿规律》与《贵州省泥堡金矿床矿体类型及其形成机理新认识》,在《贵州地质》学术刊物发表。
对话祁连素:
记 者:地质工作十分辛苦,你如何能坚持25年?
祁连素:我热爱这份工作。当看到大山深处的矿产宝藏经过我们这些地质勘探队员的艰辛劳动变成一座座开发和生产的矿山时,我觉得很自豪,庆幸自己选择了地质工作。我工作了25年,还会坚持下去。
记 者:你最近获得“贵州榜样·最美人物”称号,怎么看待这荣誉?
祁连素:我其实很平凡,身边太多同事都比我优秀。再说,荣誉代表过去,未来还需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