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磊
“微写作”是一种篇幅短小、主题单一、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可操作性强的写作训练形式。篇幅短小,200字左右足矣;主题单一,只表明一个旨意。用好微写作,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一、微写作——积累写作素材,让巧妇不怕无米炊
初中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一说到要写作文,个个都愁眉不展,最大的抱怨是没素材,一次600字左右的常规作文训练,也很容易让学生心生畏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批改作文也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一学期里常规的作文训练一般安排不多。但写作却是一个需要长期磨炼持之以恒的训练项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实施微写作训练正适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片段,信手拈来都是写作的好素材。用微写作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点滴,同时微写作的形式也能让学生不心生畏惧,坦然接受。
比如,一堂写作素材积累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帮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形式,用几个话题来引发学生联想,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生活里蕴涵着的无数写作素材。
每一個发现都可以作为一篇微写作的素材,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成为一篇微写作的开篇,用微写作训练来引发学生的回忆、思考,能点亮学生的眼睛。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生活是大地,蕴藉丰富,生长万物,写作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的。
二、微写作——抒写初读感受,让整体感知更细致
初中学习,养成预习习惯很重要。对一篇课文的预习,包括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疑问等。这里的表达自己的初读感受,就可以是一次微写作练习。
比如,教学《故乡》时,就可以布置一个微写作任务:初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这种感受源于何处。借助这种微写作,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初读感受做一个梳理。
三、微写作——加深文本理解,让思维空间更宽阔
当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犯重视文本内容、轻视思维训练的毛病,就课论课,使学生的头脑成了教师思想的容器,而缺少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没有思辨能力的训练,学生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从教师那里搬到自己的笔记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学《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时,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了4次不同层次的“写”。第一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句话人物素描;第二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竺可桢的墓志铭;第三次,要求学生写竺可桢的纪念词;第四次,则要求学生从课文找出论据,并给论据配以能够支撑的论点。这四次微写作,让学生在文本里穿行,揣摩词句,精炼表达,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微写作,从言说内容到言说形式,从直觉思维到分析思维,让学生分析内在逻辑,迁移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相得益彰,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借此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将古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实现文言文学习“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四、微写作——课外延伸,让课堂学习更有余韵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课内的文本研读延伸到课外的思维表达,微写作让课堂学习更有余韵。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借助故事形式向青春萌动的初三学生传达了爱情的真谛。爱情是相知、相守,彼此忠诚,互相牵挂,经得起时间考验,也不惧怕生死相隔。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为了让课堂更有厚度,可以设计一系列微写作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一个来完成:1.欣赏文中用得好的动词;2.那道目光那份情——欣赏文中的神态描写;3.言有尽而意无穷——赏析文中的哲理句;4.爱情,你美在哪里;5.怎样才能以人的方式去爱;6.深入浅出说爱情——谈谈作者的讲述方式。课后学生呈上了各自不同的选题作文,充分展现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微写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和兴致,有的作品甚至远远超出了微写作的字数范畴。
微写作的练习布置,让一堂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如余音绕梁,音韵袅袅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