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能
【摘 要】小学数学旧教材有诸多弊端,如表达形式过于呆板、机械,题材老化,缺乏时代气息等。文章论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合理改编教材,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趣味性、应用性、真实性和活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改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20-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已在全国许多地区正式启用配套的新教材。但作为过渡时期,全国大范围地区的某些年级仍沿用原有教材。这对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原有教材中有些内容滞后,与新课改理念不相符合或不相适应。特别是旧教材中有些应用题,表达形式过于呆板、机械,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太少,而且解题往往采用一种公共的思维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沉闷,师生之间互动少。多数学生对应用题存在未学先怕的心理。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如何运用“老教材”实践《标准》的“新理念”;如何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如何不信奉课本,不迷信教材,还教材的真实内容?在此,笔者就如何依据课标理念,创造性地用活原有教材,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合理改编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对求出的结果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视而不见。比如,计算年龄时,妈妈的年龄只有几岁,或妈妈的年龄比儿子的年龄小;又如,计算购买物品的价钱时,付出的钱比找回的钱少,等等。种种现象说明学生解答应用题时仅仅从文字的角度去分析,很少联想到生活实际。从应用题教学方面找原因则不难发现,这是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所致。为此,教师可以将合适的生活事例适时地引进课堂,为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春节期间,可以结合各地车票价格上调的生活事实,设计一道百分数应用题:一张20元的车票春节期间上浮20%后应要多少钱才能购买到?也可以由学生节假日购物的事实提炼出“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可以找回多少钱”等加减法应用题。这样教师才能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 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贴近生活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数学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社会日常活动中用得最多的数学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搜集信息来编写应用题,注重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例题。例如,教学有关面积的应用题之前,可先让学生调查学校(家庭)铺地砖的地面面积及每块地砖的形状和面积,然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综合数据编各类应用题。又如,学校要设计花台,如果你是校长,你准备如何搞好这次绿化活动。再如,在推行校校通网络的过程中,教学时告诉学生校校通的背景、作用等,然后让学生设计一种方案……这些生活中随处可遇,甚至可以亲自经历的事情,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与其说让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让他们去做身边的事。学生不再为课堂学习而学习,而是尝试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探索生活现象,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合理改编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应用题的某些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调整、改编,从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社会信息、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教材中如修水渠、修公路等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趣味性差,学生不感兴趣,只能被动吸收。鲜活的生活题材,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学习。为此,教学时笔者稍加改编,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习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龟兔赛跑》入手,利用课件出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场景,让学生兴趣盎然,看到乌龟和兔子在起跑线上向相同方向同时出发。乌龟每分钟爬25米,兔子每分钟跑225米,几分钟后乌龟落后于兔子1300米? 这实际是一道追击应用题,学生清晰地看到兔子行的路程减去乌龟行的路程就是乌龟落后于兔子的1300米路程。接着讲故事:兔子和乌龟第一次赛跑后不久,它们来到一个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重新开始比赛了。(课件演示)两人在起跑线上向相反方向同时出发。几分钟后兔子和乌龟第一次相遇?形象的演示使学生看到这就是相遇应用题,兔子行的路程加上乌龟行的路程就是环形跑道的400米路程。第三次赛跑它们也在一个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但这次向相同方向同时出发。几分钟后兔子和乌龟第一次相遇?这实际上就是兔子行的路程减去乌龟行的路程正好是环形跑道的400米路程。《龟兔赛跑》的故事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将它融到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合理改编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都具有完整的“条件和问题”结构,每个条件都是有用的,每个问题都有解,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而实际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条件常常是客观随意的,有时甚至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人们选择有用信息,去除无关信息的干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出现,需要根據问题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例如,两家商店有同一品牌的饮料,但卖法不同,到甲店买1大瓶送1听,乙店一律9折。已知大瓶饮料每瓶1200克,售价10元,听装饮料每听200克,售价2元。请问,小明买1大瓶和1听饮料,去哪家合算?妈妈买3大瓶饮料去哪家合算?题中“买饮料”“饮料打折”“大瓶和小听”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件,“去哪家合算”则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合理改编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真实性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授课前设计而成的,带有个人主观的意愿,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设计真实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学生普遍都会先求麦堆的底面积,再求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的重量。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这道题不够现实。”笔者说:“谈谈你的看法。”“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事实上人在倒麦堆时,如果倒成直径是4米的麦堆,那么人就还在麦堆里面,如果人不在麦堆里面要测麦堆的高,那么麦堆的形状就要发生变化。不如改题目为:从打谷场运回的小麦,盛在一个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的近似于圆锥的容器里。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是呀,这可是备课过程中未想到的,学生只有生活在有麦堆的环境才会有这“惊人”发现。
五、合理改编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活动性
《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多组织学生开展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先设计几个容易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鼓励学生时笔者拍掌欢迎,拍掌时笔者却有意把手掌停在空中,让学生明白拍掌过程中:两手掌拍时从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拍(相对),拍时是一起拍的(同时),发出了掌声(相遇)。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专业用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提问:“一个手掌能完成这项活动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着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时间,两手掌合在一起了。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相向(对)、相遇”等问题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随后的理解、掌握算理和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听吴正宪老师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的真正意义,上课时吴老师让学生自己分成两个队(学生自行取名为飞虎队和雄鹰队),各队选代表到台前进行拍篮球比赛,飞虎队5人,雄鹰队4人,将各队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问学生哪个队的成绩好。学生回答两队人数不等,只有每队人数相同才能比较,这时教师揭示“平均”的含义,学生也就深刻理解了“平均”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可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精心研究教材,敢于改变教材中脱离现实或比较滞后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编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突破,课堂教学才能实施应用题的开放教学,切实提高应用题教学的实效性。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