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睡眠了解多少

2017-04-17 02:02梅镇彤
家庭用药 2017年3期
关键词:眼动脑电图受试者

梅镇彤

睡眠常常被人们认为只是一种身体的休息状态,经过睡眠机体得以恢复,头脑也更清醒。然而近二三十年来的研究表明,睡眠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重要得多。

大鼠实验结果已证实,剥夺睡眠可导致动物死亡。当然,在人体上不可能进行这种实验,但曾有报道一种遗传性失眠症也可导致人的死亡:1986年意大利一个研究团队报道,一位53岁的难治性失眠症患者,确诊几个月后即去世了,而且在其两代亲属中也有类似的病例。死后病理解剖结果表明,死者丘脑中的两个脑区有大量的神经细胞丢失。这两个脑区恰恰与情绪性记忆的调控以及睡眠特征性脑电波的产生有关,也就是说与睡眠有关。

人们常用“一觉睡到大天亮”来形容睡得很好。事实上,正常的睡眠过程不是从入睡到醒来都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具有周期性变化的,与昼夜节律相关的生理现象。

我们通过在睡眠时记录脑细胞的电活动而获得脑电图,可以观察到,从入睡到深度睡眠的脑电图有一系列特征性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把人的睡眠分为入睡期(或称浅睡眠期)、中度睡眠期和深度睡眠期。睡眠开始后,需要30~40分钟才进入深度睡眠期,然后由深度睡眠期经过中度睡眠期再回复到浅睡眠期。浅睡眠期持续10~20分钟后又按顺序进入深度睡眠期,然后再按反向顺序回到浅睡眠期。如此周而复始,一夜之中反复4~5次。每次能达到的睡眠深度并不是都一样的。通常越接近早晨,可达到的最大睡眠深度越弱,甚至达不到深度睡眠。

快波睡眠 浅睡眠期的脑电图表现为快波,所以又称为快波睡眠。

慢波睡眠 中度睡眠期和深度睡眠期的脑电图均表现为低幅的慢波,同时不出现快速的眼球运动,所以又统称为慢波睡眠(或非快眼动睡眠)。

快眼动睡眠 在慢波睡眠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等的活动均呈现逐渐减弱而平稳的趋势。慢波睡眠期后,脑电图又重新出现快波,但这时并不觉醒,而是进入浅睡眠期,并伴有快速的眼球运动,所以又称快眼动睡眠。快眼动睡眠期中生理功能也有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及四肢抽动等。

受试者如在“快眼动睡眠期”被唤醒,74%~95%的受试者都会说正在做梦,而在“慢波睡眠期”被唤醒则很少有受试者能回忆起梦。我们也可以把睡眠简单地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或非快眼动睡眠和快眼动睡眠)。

不同年龄睡眠需求不同

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睡眠功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出生后的数年到青春期睡眠的变化尤为显著。这些变化部分是由于脑的发育渐趋成熟而引起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复杂的昼夜节律系统的形成,以及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睡眠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是在生命过程中有些变化却是共同的。例如,新生儿的睡眠明显不同于幼儿,更不同于成年人。在24小时的昼夜周期中新生儿没有固定的睡眠-觉醒节律,大约到2~3个月以后才逐渐出现昼夜节律,6个月后才真正出现与白天-黑夜同步的昼夜节律。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在白天和晚上几乎是相同的,所以必需定时喂奶。在2~3个月以后,晚上睡眠时间比白天的要长一些,大约在2岁左右才形成比较规律的睡眠-觉醒周期。

各个睡眠期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在发育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变化:

新生儿的每天睡眠时间为17~19个小时,快眼动睡眠的时间约占总睡眠时间的50%~80%,6个月时约占1/3,2岁时约占1/4。

到青春期每天的睡眠逐渐减少到8~9个小时。青春期的孩子上床和起床的时间也都推迟了,晚上不愿早睡,早晨不愿早起。而学校上课的时间却比较早,与青春期孩子的昼夜节律变化是不相匹配的,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常有睡眠不足的问题。

进入老年后睡眠周期有较大的变化,大多数老年人入睡较难,较多时间处于浅睡期,而不能进入深睡期,也不出现快眼动睡眠。白天老年人常易打瞌睡,晚上睡得早,早上也醒得早。

“不同睡眠期是否有不同的功能”是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然而对婴儿的快眼动睡眠期占较大比例的问题却有一个共识,即认为可能与出生后有大量的外界信息要获取和记住有关。慢波睡眠和快眼动睡眠对新生儿的脑发育似乎都很重要,所以,新生儿白天也需要有较多的睡眠时间。

睡眠研究的最新进展

由于对睡眠研究得还十分不够,所以对“为什么睡眠对维持生命是必需的”这个问题至今仍无法很好地回答。到目前为止已知睡眠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①增强免疫功能;②调节内分泌功能,使激素分泌趋于平衡状态;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如剥夺睡眠将影响记忆巩固等。

以前我们并不了解睡眠居然会影响机体对疾病的免疫能力,直到 2003年才有这方面的实验结果报道:给学生注射灭活的标准肝炎病毒,其中一半受试者允许有正常的睡眠,而另一半则要求整夜都处于清醒状态一直到第二天晚上。4周后检查受试者血液中抗体的浓度发现,正常睡眠的学生抗体浓度比剥夺睡眠学生的要高97%。这说明睡眠确实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睡眠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也有一些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对11位健康的年轻人进行了测试,每晚的睡眠时间限制在4小时,5天后发现,这些受试者清除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降低了40%,这说明他们的胰岛功能有所下降。另一组实验是限制12位成年男性两个晚上的睡眠时间,然后测试他们血液中ghrelin(一种刺激食欲的激素)的量,发现他们血液中ghrelin的量增加了28%,同时还发现另一种抑制饥饿感的激素leptin量则减少了18%, 这种激素使受试者不感到需要进食。所以也就不奇怪在剥夺睡眠后饥饿感平均会增加23%,由于食欲大增而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另有一些报道指出,6~9岁的孩子睡眠时间如果少于10小时,将有一半的孩子会出现肥胖。成年人如果睡眠少于6小时,则有50%的人会肥胖。但也有报道认为,缺乏睡眠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无疑,最重要的是睡眠对脑功能的影响。有不少实验结果证明,睡眠的好坏能明显地影响记忆的巩固。2006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者合作进行了以下实验 :26个受试者,其中一半受试者剥夺一晚上的睡眠,另一半则正常睡眠。然后给他们展示三组词汇:一组有正面意义(如安静、快乐等),一组有负面意义(如悲伤、痛苦等),另一组是中性的(如杨柳、叶子等),要求他们很好地记住并评估这三组词。经过两个晚上睡眠的恢复后再进行记忆测试时发现,剥夺睡眠的受试者对这些词的认知有40%受损。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对具有正面意义的和中性的词认知受损为50%,而对负面意义的词则受损较少,只有20% ,即记得比较牢。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一晚上的睡眠被剥夺就可能影响情绪性记忆。这一实验结果提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可能性,即当一个人被剥夺睡眠后,他对负面事件的记忆要比对正面事件的记忆几乎多一倍,从而可能导致产生抑郁。

在过去的25年中确实有一些研究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某些环境下,睡眠不好可导致严重的抑郁,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或其他精神性疾病。雖然我们对记忆的巩固过程在睡眠时是如何进行的并不了解,但睡眠的好坏能影响记忆的巩固已是不争的事实。睡眠与某些精神性疾病相关,如儿童多动症被认为与睡眠不好有关,特别是与睡眠过程中的呼吸障碍有关。

总之,有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证明,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除了会感到身体十分疲惫外,还可能会导致肥胖、遗忘,甚至抑郁。睡眠对健康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自己和家人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猜你喜欢
眼动脑电图受试者
脑电图检查的到底是什么
海豹的睡眠:只有一半大脑在睡觉
癫痫患儿为什么要反复查脑电图
老了梦多很正常
适度惩罚让人进步
重要的事为什么要说三遍?
动物很可能也做梦
与较胖者进食 食量会增加
患癫痫为何脑电图正常
脑电图能否诊断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