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娟
摘要:苏东坡有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有“诗佛”的美誉,他的诗境以清净、闲适著称于后世,王维将深邃的禅理隐藏在清净、淡雅的文字之中,给后人以无限的启迪。本文着重从分析王维后期诗歌中所表现的禅意,来进一步探讨其后期诗歌与禅之间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王维后期诗歌;禅;关系
在中国的诗史上不仅有“诗仙”和“诗圣”这两座高峰,还有一颗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的明珠——王维诗。正如闻一多先生曾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王维诗歌的地位从中可见一斑。
在王维诗作题材广泛,其后期诗歌成就颇高。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诗中禅意的显现。范文澜先生有言:佛教中国化分两步,第一步佛教玄学化,第二步佛教儒学化。禅对王维诗的影响更多的是使诗人的诗得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甚至可以说是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清淡、静谧、圆融、空灵、幽美。
一、王维后期诗歌中的禅意
王维精通禅理,他的诗歌以及画作,都渗透着盎然的禅意,明代王士祯赞叹道:“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通其解者,可语上乘。”王维后期诗歌中的禅意,在《辋川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终南别业》等作品中,表现得最为明晰。而这些诗歌中所表现的禅理意趣的内容又是多样的。
(一)禅在空寂之间
禅宗主张顿悟成佛, 如果能够杜绝凡尘中的一切妄念, 静坐人定, 静思冥想, 往往就会在一刹那间, 妄念俱灭。物我的境界消失了, 自己仿佛融入大自然之中, 心灵静谧安祥, 而又生机勃勃, 这就是所谓禅悟。在禅宗史上,六祖慧能首先提出顿悟的主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其《禅风禅骨》一书中写道:“没有悟就没有禅,悟是禅的根本,禅没有悟,就等于太阳没有光和热。”王维的诗歌恰恰颇有新意的表现来这种禅悟思想,禅宗的“悟”,就直接体现在表现在王维诗歌所营造空与寂的境界。
禅学,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则无欲;心空,则一切皆空。人世间他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于是乎,空、寂的境界便经常出现在他的诗中,如他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空荡深邃的山中,树木丛生,森林茂密,诗人独坐其中,高大而密集的树木遮住了视线,看不见人在何處,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这声音因了山的空寂而益发显得响亮,而这空谷人声反过来又衬托显示出山间的宁静寂寥。
(二)禅在悠然闲适中
王维的后期诗歌,尤其是田园诗,还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亲近自然地意趣和“随缘任运”的思想。任心自在,“无住于心”的禅宗要旨,使诗人身处尘俗中而心“远离”,对什么都很淡漠,无关乎心。正因为禅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更反对雕琢藻饰,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无为。于是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白描的手法,素淡的语汇,点染出薄雾轻笼的画面。
如《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随着诗人年事的增长,阅历与悟性也越来越深,禅教的“随缘任运”诗歌中得以流露也就越来越明显。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内心的清静,“万事不关心”、避世忘我的心态,越来越深刻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正如他所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诗人由脱俗而避世,由避世而爱自然,与自然神交而悟禅理,“松风、山月照弹琴,而得穷通理”。 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悠然之中,禅宗的“随运任缘”被发挥到了极致。
(三)禅在诗余画外
统观王维后期的诗歌作品,我们会发现:无一包含对大自然的描写,其中许多场景都是作者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王维的一生曾多次隐居,嵩山、终南山、辋川等地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他将隐者的情怀和雅静的情操,融入到美丽的景色之中,渗透到田园里,最终结晶为悠扬的雅句,幽深的禅理。请看: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在大自然中,诗人尽情的领略眼前的佳境,闲淡、恬意,忘记世间的种种烦恼。诗人以寂静为乐,内心是淡泊、平和、恬静的,就像一潭没有波澜的水。诗人的宁静淡泊的心情,大都借助于平凡的景物形象一一表达,而非直接抒发,正因此,这些诗歌便显得不激切、不怒张,既蕴藉含蓄,又冲和平淡,那情绪,淡到似乎令人觉察不到。而这些诗的平淡,又都有着悠远的韵味,令人神思渺邈。苏东坡评摩诘谓“诗中有画”,这个“画”也是有特定涵义的,是指水墨写意之画。与“青绿山水”相比,它自然是极淡的了。诗余画外之间,王维将禅理一点一滴渗透。
二、王维后期诗歌与禅的关系
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有言:“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综合分析王维后期诗歌可以得出:王维后期诗歌与禅宗的交融方式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字,二是自然,三是理趣。三个切入点中,语言文字是二者融通的浅表层次,自然属于中间层次,而理趣就属于核心层次了。其中,当其诗与禅的联结停留在第一层次时,那还只是形式上的同类。而当这种联结进入大第二层次时,二者也就在内质、神髓上贯通了起来。
(一)文字之结,是王维后期诗与禅宗交融的第一个关键点。亦是诗歌与禅宗的第一个联结点。关于文字的交融,历史上禅家以达摩为祖,其说曰:‘不立文字。诗之不可以为禅,犹禅之不可以为诗。显然,这个认识仅仅是停留在诗禅联系的浅表层次,却没有进入诗禅文化领域的核心,它忽视了诗的领域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倍受推崇,甚至有“诗之工,诗之亡”观点的存在。禅的领域不但没有废弃文字,而且十分重视文字,以明心见性为目的,文字是一个重要手段。于是类似于魏晋“言不尽意”学说,文字在此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透过文字,把握禅心佛髓,而不拘泥语字面意思,即所谓文字的模糊性。朦胧模糊的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以及极强暗示的能力,成为了作诗或参禅的不二之选。优美、恬淡、静怡的文字,除了给人以美得感官效果和美学意境之外,更创造了一种神奇的禅宗世界。王维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力,将诗歌与禅宗完美交融,融为一体,才成就了一代“诗佛”。
(二)自然中介。自然是又一个联结点。王维后期诗最重在自然,而禅,其实也十分崇尚自然,在禅宗看来万法唯心,自然本性,由于自然包含那种朴素、单纯、永恒、自在的性质,往往有助于禅子入定寂想,从而进入大彻大悟的境界。于是这就不难理解在王维后期诗歌中何以处处不离自然,处处描绘自然。王维就是将佛心禅性巧妙地融入到了湖光山色之中。在摩诘的笔下,他早已是自然地一部分,而他体内所包含的是不尽的禅理。而通过描绘山水林泉灯自然界景物来显现诗人的思想境界,逐渐成为诗歌中的一个独特的手法艺术。
(三)心之所同理也,即理趣。我们在分析王维诗歌时,常常会发现浅显的文字表面,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摩诘诗而言,如果说自然意旨的相通是形神的吻合的话,那么理趣的相同则是义理的趋同。细细品读王维的诗歌,我们发现笼罩在诗歌表面的神秘面纱下,隐藏的是作者深厚的佛学造诣。
三、结语
对于王维来说,他的一生、诗作都是一个传奇,他撷取生活片断,挥洒无限禅意,为心灵解构,清净澹泊,使人学会了闲适自然地漫步人生。王维用他的诗歌,照亮后世无数失意之人的心房,更开拓了诗歌创作与禅宗交融的新阶段。
注释:
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3
范文澜.中国通史[M].人民出版社. 209-210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三[M].广州藏修堂. 205
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65
王维.叹白发:“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魂[M].三联书店. 1994 .20-25
参考文献:
[1] 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M].三联书店,1994.
[2] 陈铁民.王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9.
[3] 季羡林.吴亨根.禅与东方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4] 南怀瑾.禅宗与道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5]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