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恺
摘 要:季羡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其散文作品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文坛中的上乘之作。在笔者看来,季羡林散文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可以被看作是其作品的审美内涵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季羡林;散文;艺术特征;审美价值
季羡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对《史记》、六朝駢文、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吸收的基础上所建理论的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是季羡林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从学术界对季羡林这一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对季羡林的代表性作品的赏析、对季羡林某些散文集的感悟和对其散文作品的语言风格的研究,是学者对季羡林及季羡林作品进行探究的主要表现。《梦是一定能圆的——读季羡林的<荷塘清韵>》《松间沙路净无泥——读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碧波千顷澄如练——简论季羡林散文的语言艺术》和《季羡林老的散文观》等作品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季羡林及季羡林作品进行研究的典型例证。从近几年的研究现状来看,季羡林散文的美学精神、创作思想和美学特征等问题开始引发了学者的关注。
一、季羡林散文的艺术特征
1.感情真挚
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角度来看,感情的真挚性可以被看做是文学作品中灵魂要素。从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来看,《石林颂》《游天池》和《火车上观日出》等文章让读者见到了许多风景旖旎的景象,在对这些文章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深夜来访的客人》和《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等文章则对普通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展示,在这些作品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季羡林对普通百姓之间的友好感情,这种真挚的情谊,就是让其散文的艺术美感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
2.选材广泛,以小见大
从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思想来看,利用身边琐事,对散文的精髓进行展示,是其散文的艺术特征的一种表现。在《一个盛刮胡子刀架的塑料盒》一文中,季羡林先生以自己在德国期间偶然获得的一个塑料盒为引子,展示了自己在德国、瑞士、日本和印度期间的经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塑料盒已经成为了季羡林先生几十年人生经历的一种见证,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盒子背后感受到日耳曼民族的伟大与真诚。
二、季羡林散文的审美特色
1.散文中的颜色之美
在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中,对色彩的描绘,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色彩带给读者的震撼效果,是让散文的艺术魅力得以提升的保障。以季羡林笔下的黄色之美为例!在《黄色的军衣》一文中,作者通过抒情性的描写,将军服的黄色看得与国旗颜色一样庄重,这就对黄色的象征美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在《母与子》一文中,“枣林的上面是初秋阴沉的也有点黄色的长天,我的心也像这许多黄的东西一样地黄”一句,让黄色带给了人们一种寂寥悲哀的愁绪,这就通过对自己的愁绪进行烘托的方式,让黄色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一种凄婉美。
2.散文中的诗词之美
对古典诗词的充分运用,是季羡林散文作品的一种特色,在《忆日内瓦》一文中,他用唐代诗人韦应物《东郊》一诗中的语句,来对日内瓦周边的美丽风光进行描绘。在《富春江上》一文中,季羡林先生引用了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和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语句,来对富春江的美景进行描绘。对古诗词的化用,也是季羡林散文的一种特色。在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中,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四句诗就被进行过多次的化用,在游览黄山的过程中,季羡林用“不识黄山真面目,即使身在此山中”一句来描述自己对黄山风光的感受,在描述自己的庐山之行的过程中,他将苏轼的这两句诗改成了“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日本讲学期间,他又用“不识芦湖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湖中”来描绘日本霜根的芦湖风光。这种诗词化用手法的运用,让作品的古典美学气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
三、季羡林散文的审美价值
1.历史价值
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的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混战、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等多个历史时期,他的创作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治风云的变换,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一种表现。因此,季羡林的散文可以被看作是20世纪文人的生存历史的写照。例如《牛棚杂忆》这一作品就是对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遭遇的一种真实反映。文中提到的坐喷气式、直视太阳等刑罚,也是我们今天的青年人所难以想象的。
2.思想价值
民主思想和自由思想是季羡林散文中所蕴含的主要文学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与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季羡林散文的价值观来看,在对《牛棚杂忆》等作品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作品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本人在这一作品中所表现的忧患意识,是与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批判精神相契合的,因此,对传统文学的文化批判精神的传承,是季羡林散文审美价值的一种表现。
四、结语
对于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而言,审美特色和艺术特征是审美内涵的内在表现,审美价值可以被看作是这种审美内涵的外部特征。对其散文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等审美价值的充分发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对这些散文作品进行了解。
参考文献:
[1]张银花.季羡林散文研究[D].延边大学,2010.
[2]王静.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闭思明.季羡林《留德十年》语言风格探微[J].理论界,2014,07: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