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因效应理论是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介绍首因效应论证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学生的评价结果与该论证实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文章将介绍实验过程并分析差异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旅游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首因效应 实验结果 旅游心理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13-01
1.引言
首因效应是是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它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该现象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实验中发现,继而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在1957年明确提出。近5年笔者在旅游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组织旅游专业526名学生进行类似的观察实验,结果却与相关实验结论有较大差异。本文将从实验介绍、差异分析及反思等方面,浅析首因效应实验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2.实验介绍
2.1原型实验介绍
2013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一档社会心理学栏目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的实验描述制作了一期电视节目。他们请实验对象作为面试官,对两位应聘者进行评价,而两位应聘者则为年龄、相貌、身高、个人简历等方面几无差别的双胞胎姐妹,在排除了所有可变因素的前提下,仅在自我介绍环节将自我介绍内容的顺序颠倒如下:
一号面试者斯特凡妮:我很认真、工作努力、有创造力,但我很情绪化、挑剔、说话刻薄。
二号面试者斯泰西:我说话刻薄、挑剔、情绪化,但我有创造力、工作努力、认真。
该实验结论为:大多数实验对象均表示更青睐一号面试者斯特凡妮,因为根据首因效应原理,前几条列出的性格特征会改变后面出现的特征含义,从而影响人们的整体认知。
2.2旅游专业教学实验介绍
在课堂教学中,将上述实验过程视频播放给旅游专业学生观看,让学生对两位面试者进行评价,结果约有78%的学生表示更青睐二号面试者斯泰西。
3.原因分析
首因效应实验之所以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正是因为该试验原型实验對象为美国人,而在笔者的实验对象为国内大专院校学生。中西方人群普遍存在的个性差异和认知习惯均会影响该实验的结果。
3.1文化价值观差异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普遍以谦虚为美德,反映在自我评价上的态度方面,就是中国人普遍比较认同自我介绍时先说缺点再说优点的语言表达顺序。因此,与首因效应相对应的近因效应理论所发挥的作用更适用于解释中国人的人际评价。
3.2中西方人格差异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在《解读中国人的人格》一书中提到现代西方人在评价他人时,第一第二维度分别是外在表现和人际特点,即西方人在评价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时,对方礼仪修养、是否能让周围人愉悦是关键点,因此“说话刻薄、挑剔、情绪化”这些关乎个人性格特点的词汇极容易引起西方人的反感;而现代中国人在评价他人时,第一第二维度分别是知识能力和做事风格,即现代中国人在评价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时,对方的知识学历、工作能力是关键点,因此“说话刻薄、挑剔、情绪化”这些关乎个人性格特点的词汇并不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而“认真、工作努力、有创造力”这几个关乎能力的词汇才是现代中国人在评价他人是最关注的要点,更容易被引起重视。
4.反思
4.1旅游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辩证的思考各类理论原理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诞生并发展于西方国家,其绝大多数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验观察对象均为西方人,因此在西方社会具有普遍的适用效应,将其整套理论照搬到中国来运用,则要辩证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停留在首因效应的表面,而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问题。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差异性,深刻感受到辩证思考心理学问题的实际性和重要性。
4.2辩证理解和运用旅游工作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现象
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影响下,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并不如西方社交中那么重要。然而旅游行业人际交往面广、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碰撞多,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和理解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外在形象和语言表达、礼仪素养和个人能力等问题在具体人际交往中的应用,避免机械呆板的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丹尼尔·卡内曼.思考,快与慢[M].中信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李勉(1982-),女,湖北孝感人,高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