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苍苍兮水茫茫

2017-04-17 22:54苍耳
湖南文学 2017年4期

苍耳

满山风起

满山风起的黄昏,他念叨这山的名字时,竟有些恍惚了。

他看着这山,看久了,便觉得山也在看他。几十年了,除了在狱中,他每天都看着这山——面廓各异的奇石,流转不息的溪泉以及悬壁上的孤松。我是谁?我是乌以风吗?少时他叫“以锋”,后来他查知乌姓源于远古的姬姓——其一支以鸟为图腾,首领少昊干脆以鸟名任命百官。他翻古书,还知道春秋齐国有个大夫叫乌枝鸣——一鸣惊人!吴兵压境时,乌枝鸣建议齐王诱敌歼之,齐君从,乃获大胜。他想,既然属于鸟族,当然是离不开风的。恩师马一浮第一次见到他,便笑着说名字改得好,御风而行嘛!然而,从他投身尘世那天起,一股诡异的风就刮着,直刮得天空鸟羽纷飞,刮得他一生心口疼、吐血。整个皖山听不到一声杜鹃的颤鸣了。谁让你叫乌—以—风—呢?一年到头都刮风了吧?风没把你刮丢,那算你命大!

有一天,他读到一首诗《悬崖边的树》:“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他坐在石头上,禁不住老泪纵横。人老了,怎么就跟小伢子似的,想哭就哭?要说悬崖边的树,他再熟稔不过了。难道它们也是被诡异的风刮到悬崖边的么?

那年接到报父丧的家信,他正在九成畈劳改农场挑粪。掐指一算,二十余年未回山东聊城了。他想哭,但没有泪。此前他获悉十八年心血凝成的《天柱山志》,被红卫兵付之一炬。他痛哭三天后,忽觉身子发飘若羽。一切都不重要了,可以忽略不计了,连同牢狱、诡异的风、灵肉折磨,甚至身家性命。什么打击都无所谓了。风已经吹死了许多鸟,不过再吹死一个罢了。一九六九年冬,他刑满出狱遣返原籍。乌鸟能朝什么方向飞?他被遣返潜山,因为老妻在,那儿幸运地成了他的“原籍”。年底的冰风刮得很凶,刮得他一头霜发,满眼凄迷……山体被炸了,寺院被废了,老妻余氏差点认不出他了。他踏进家门,哽咽道:老婆,我回来了!我连累你了。你当年带三十亩田嫁我……可从没过上好日子呐。老妻也哽咽了:我怕再抄家,把《问学私记》手稿,烧、烧了。他听到这,眼前一黑,那可是恩师马一浮亲手修订的,怎么对得起仙逝的湛翁呵。那天夜里,他在煤油燈下清理劫后书斋,在废纸堆里,竟意外发现山志的原始材料还在。天柱佑我!老天眼没瞎呵。他止不住一把老泪一把鼻涕地哭,老妻也在一边抹泪。

一阵阵松风呜呜地刮了过来。树杈间有一只蜘蛛悬吊着,在甩来甩去中小心翼翼地结着网。他心事浩渺,如风中的蛛网。“予系削壁间,如蜘蛛吐丝下垂。”当年他攀上主峰写下此句,竟一语成谶。他这一生,不也是在看不见的蛛丝上悬吊着、飘忽着吗?说心里话,若没有这山灵,这大道赐予,也许他早不在了。然而,若没有那颗岁寒之心,他又如何能在悬崖边重写山志并撑到当下此刻?

八百年前,大儒朱熹过舒州,仰观天柱峰不胜感慨:“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朱子称理为极或太极,乃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既然太极涵括万物之理,那么万物均以个体呈现太极。所谓物各有理,人各有极,天地万物皆有它存在的根据。朱子在天柱峰上看到了内心之“极”的峻秀投影,这本身就堪称天地之造化,灵性之奇功。当然,这不是那些大无畏的唯物者所能弄明白的。

三十六岁那年,他首登天柱绝顶,也曾写下这样狂放的句子:“独步孤峰作壮游,恍如御气上丹邱。玄崖秘洞开宫殿,万壑千岚拜冕旒。立极方知天地大,凌空不见古今愁。飘然遗世烟尘外,一啸鸾飞下九州。”立于暮年的他回望迂曲来路,咂摸当年的青涩、浮浅,真乃一言难尽,“凌空更见古今愁”呵。

据旧志载:每年仲春,有数千只白鹤从西南方朝天柱峰飞来,在峰顶盘旋翻飞,啼鸣不已。因此,天柱峰又称鹤驾峰。他深知那是候鸟迁徙、顺乎节季的自然征象。而他不是候鸟,也不是香客。他这一生拒绝看风向、随大流,也不会借花献佛,更不会借道施术。他用裸赤的生命和灵魂去沉浸这座山——用伤口般的双眼望穿那天池秋水,用一生的光阴凝定那三元石上的一滴朝露。

山缘与山灵

一只灰中带蓝的斑鸠飞过来了。它跟他照了个面,便栖落于一片灌木丛中。他确信自己与它有缘,因为他和它都与这山有缘。这种缘,与其说是与生俱来,不如说是半路上“撞”出来的。你想想,我乌某生在山东聊城,怎么会跑到天柱山,跟它厮守一辈子呢?这太不可思议了。

他初次惊见皖山是在颠颠簸簸的汽车上。一九三三年的潜怀公路像民国一样坑坑洼洼,车窗西北边突然浮现一座擎天巨峰,看上去像历史烟云中的隐秘豪侠,虽面目模糊,但一刹那他竟有触电之感。“远望西北山岭奇峻雄伟,插入云表,甚觉可爱”(乌以风语)。第二年他鬼使神差地放弃西湖,辞别恩师,一溜烟跑到宣城任教;三年后他逆水而上,穿行于一九三七年那望不到尽头的梅雨季——直至皖城那桅杆似的古塔浮出水平线。然而,蝗群般的鬼子飞机黑压压地撵着他的屁股追来了。国破河殇!黑云压城!他是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接教育厅令,欲将学校迁至九华山脚下,可是长江风黑浪恶,图书、仪器和用具难以过江。他意外获悉潜山中学停办,又鬼使神差地奔向天柱山脚下——

一九三七年十月,决计作登绝顶之游。乃觅药农六人为助,由马祖庵出发,绕飞来峰而至天柱西南面,因其他数面过于高险不可登。先由药农一人撑三丈余长竹,两足分抵石壁而上,至能插足处,投一长绳,下二人依次握绳上攀,再用长绳系予腰悬空缒之,如汲水然。其余三人在下作护卫,以防万一。予两手另握一长绳仿药农揉攀,两足抵壁向上蠕动。峭壁万仞,无可容足,乃驾老松稍息。一绳收尽,复易绳汲之,绳凡四易,约百余丈,更从乱石杂树间揉攀二十余丈,方至绝顶。纵情四望,只见江山映带,烟云迷离。东望宁芜,北收英霍,西揽蕲黄,南尽浙赣。黄山天目耸于远天,匡庐九华伏于江隅,周围两千余里,峰岚万千,皆在脚下。而天柱高出众山之上,屹然独尊。……予仰天长啸,声震山谷,极目骋怀,为之大快。……流连至傍晚,乃由药农放绳下如上攀。俯视悬崖,深不见底。予系削壁间,如蜘蛛吐丝下垂,观者无不为之咋舌担心,而予尚能神情自若。及归抵马祖庵,寺僧出迎,叹为神奇。予思平生壮游,此为第一。

(乌以风《登天柱峰绝顶记》)

自秦汉以来,除少数药农,能登顶者绝少,骚人墨客不过望峰神游而已。一柱擎天再神奇,倘绝顶上少了那个“人”,也是荒芜的。他最初登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辨认巨岩上那幅錾凿的题词——直径六尺的刻字早已剥蚀不清。他攀上去后,用预备的红漆将它涂描, “孤立擎霄”四个大字显现而出,纠正了传闻中的“孤立晴霄”!不过他承认,首登绝顶是在一种疯狂的征服欲中完成的。他像蜘蛛一样爬上去了,然后像雄鹰一样凯旋。那份骄傲、虚荣、快慰洋溢于字里行间。要知道,小时候他是连爬树掏鸟窝也不敢的。

一个月后,他带着全校师生紧急“疏散”到潜山,完全投入古南岳的怀抱。次年安庆沦陷。日军为攻取武汉,疯狂进犯大别山,潜山县城岌岌可危。二十七集团军仅存一三三师——正是这个师设伏于横山岭,与日军展开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终因腹背受敌,两千余人壮烈战死!血染的皖河、潜水像古南岳的两行铅泪,残阳映紫了绝峰上的“孤立擎霄”!目睹山河破碎,哀蛾蹈火,刹那间他形同老人。他仰天长叹:何人能驱倭寇,还我河山?回答他的,是县城沦陷的火光、肆虐的枪炮声,以及林间悲风、无边逃难的灰暗人流。

潜山无法立足了。他带着部分师生撤退,辗转鄂湘豫,三迁校址,奔行千里,最后“逃”到重庆才喘过气来。远离家园的流浪途中,频现于梦中的仍是那座巨山——只要那山屹立不倒,这片大陆的脊梁骨就顶着天!不是吗?省城和县城相继沦陷后,抵抗者悲壮的血战就从未止息过。

此刻,他仰起皱缩的脸,想再看看绝顶上那直插苍天的“孤立擎霄”,然而他看不见了。是历史的烟云太厚,抑或那刻字又风化了?对他而言,这孤峰是越来越高了。为什么人一老,这孤峰就越来越高了?

古今世间,有山缘的人并不少,但能听见山灵唤引的就不多了。

一九四二年的爱情,或皈依巨灵

对天柱山而言,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战乱和兵燹,见惯了流云浮沉,世态炎凉——你们封南岳也好,改朝换代后再取缔封号也好;你们大兴寺院、佛道日炽也好,若干年再付之一炬也好;你们打着替天行道之旗聚众造反也好,若干年再绞杀内部的造反者也好;你们竖起战死者墓碑也好,若干年后再荒弃或损毁也好。用“波瀾不惊”形容之已不确切——它原本就昂首于尘界的云表和逻辑之上!因此你们每每自以为是时,它却看见了隐疾和荒诞;你们每每觉得红光万丈时,它却看到了惨淡和劫灰。

但乌以风是个例外。他是一个小人物,却发誓要给这山作传。他真的懂得怜惜这山了。这山其实隐有很深的创痕。在拼拼杀杀的朝代更替中,多少无辜的山民尸横遍野?多少禅房、佛寺、石刻毁于一旦!自古及今,爱它却听不懂它,静观它却不知怜惜它的僧侣骚客,何可胜数?他懂得抚摸这山了。他仿佛在一堆堆伪历史的册页下面,发现一个被扭曲被埋没的豪侠,或者,在滚滚红尘中偶遇一个被玷污被轻贱的素心人。

但他又并非一个先知先觉者,甚至算不上一个强者。比如,一九四二年他的爱情像重庆的云雾一样消散了,蒸发了。筌本是一贫家少女,在宣城中学就读时付不起学费,那时他是校长,三十大几,怜惜她聪慧、端丽,于是解囊相助;筌仰慕他的学识人品,毕业后嫁给了他。然而在陪都,她经不起一个军官利诱,决意离他而去。他的心在滴血,但仍雇一顶轿子送她。他是真君子。把创口捂紧,不让一点血渗出来。在万念俱灰中,他忽然瞥见了嘉陵江浸入暗波中的吊脚楼柱子!由楼之柱想到天之柱——那山再度“闯”入他心里,给了他一息再生的胎气!几天后他与恩师不辞而别,夜驾一叶扁舟,边划边吟:“月出寒云江不迷,江声月色共高低。嘉陵江水峨眉月,水向东流月落西。”他反向地穿越战区、隔离区和数不清的关卡,在山之巨灵的招引下,跋涉八千里路回到梦牵魂绕的古南岳。

山上有一佛光寺,寺内的妙高法师接纳了他。佛光寺原被太平军荡为废墟。妙高法师来后,栖居马祖洞旁一草庵中,经多年化缘,终于在遗址上重建了这座名寺。法师想收他为徒被婉拒。他从心里敬服妙高法师,但尘心未泯,不过寄此舐伤。他深研儒释道,但真正崇仰的是这巨山之灵。他认定,这才是他的灵魂的皈依之所。于是自筑一草舍,名“天柱山房”,他成了非僧非俗的“忘筌居士”——岂止是忘那个“筌”,世之筌象、筌蹄,皆忘之。白云苍狗,青灯黄卷,皆遮不住这巨灵的神力、气象和独语。他感觉这山是师友、亲侣,亦是患难之交,更是读不完的天地巨著。于是他踏勘山上的怪石飞泉,峭壁幽谷,仙台秘府,更觉其高深,其雄奇,其灵秀。嗟叹之余,更为这山之“不幸”大鸣不平:举国名山皆有志,而此山独无,此一不幸也;在零星记载中,又多道听传闻,以讹传讹,天柱形胜,迄无可靠记录,此二不幸也;南宋末年元蒙入侵后,土豪结寨,此山周遭屡屡沦于兵燹,名山福地堕为草莽,道观庙寺尽成废墟,胜迹失传,此三不幸也;考诸史册,咏叹此山奇绝者,多属异地高士,而乡人视之庸常,以致委弃俗尘,不闻于天下,此四不幸也。不难想见,此巨山之灵也藏有创伤,只是它永不喊痛罢了。比之一己之悲欢,此山的坚忍、超拔、厚重,对他不啻一剂良方。正是此时,他发誓要为这巨山作传,要为它亲撰一部形胜史、禅道史、沉浮史。

像皖河一样晃荡的青灰瓦罐

如今他老了,看上去更像樵夫和风水师了。乡人每每这样称呼,他忍不住笑了。樵夫?风水师?说得对!我生来即荣膺二任,只为奇山异水而来。只是眼下他再也挥不动砍柴刀了。这意味着,等死神来“砍”的时辰快到了。

他经常失眠。耳朵里好像飞进一只小蜜蜂——那嗡嗡轰轰的响音,竟疑似抵抗倭寇的枪声、厮杀声。他震惊于一九四二年的弹雨中倒下的忠勇尸骸仍重现在梦中,仍具有天柱绝壁青岩的肌泽。人与山的生命关联,在禅看来仅源于静观和顿悟;而在苍天看来,惨烈的血与山之骨髓,与亡灵和林萤,是不可避却之历史与万古圣灵的共同赐予,并化成直冲霄汉的浩然之气,一种不断更新的渊博的地力。那年春,安庆督察专员范苑声派人抬着大轿,把乌以风请到野人寨,恭请他出山主持景忠中学校务。自他“逃”往重庆后,天柱山一带的英勇抵抗从未止息过。其中,国军一七六师转战数省,大小百战,歼敌数千,尤以三攻安庆创敌最巨。范苑声对他说,三千七百一十三具忠勇尸骸散埋各处是不好的,天柱古为南岳,今作国殇之幽宅,然后在将士墓冢四周建忠烈祠、纪念塔,兴办中学,先生以为如何?乌以风深知当过教授的范专员重仁义,当即表示:英灵安息于古南岳,乃归其所矣,生者及后人当景仰忠烈,鄙人决计下山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