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亚轶
漫漫学茶路,回首初时,惭愧于一个宣称热爱贵州的人却不知贵州出好茶,而且出高品质的好茶。2008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北京受农委领导邀约一起观摩茶博会。参加后唯感受到震撼二字!14个绿茶金奖中,贵州企业拿下了九个!
作为营销推广出身的我,嗅到了商机,既激动又亢奋,决定主动出击11月份的茶博会。回到贵阳,我立马着手进行市场调查。彼时贵州茶产业基础薄弱,具有“散、小、乱”的典型特征,在根据实际产业状况的前提下,省农委、省茶办副主任胡继承提出的“狼群战术”确实极具杀伤力。茶产业是朝阳、大健康产业。社会综合拉动力如此强大的产业,一定有大机会,我这样默默地告诉自己。
两个月中,在多方、多层次、多部门了解之后,2009年01月09日贵州盛黔茶行有限责任公司经过筹备、选址、装修、注册等一系列程序在贵阳市阳明路开门见客。当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一开始,我打算注册“黔茶行”这个商标,经查证此商标已注册。由于事情紧急,代办的朋友打电话要我立刻决定注册名。心念闪动之间,脑海中浮现“盛世黔茶,盛世黔茶行天下”,于是盛黔茶行脱口而出。至今仍为当时瞬时起的名字偷着乐。
李亚轶
我出身于广州宝洁公司,习惯用快消品的理念看待事物。就贵州茶而言,有人优于种茶,有人优于做茶,而我的优势在于销售。说来好笑,当时想着建好渠道,打通销路,我就能卖所有的茶。现实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投入五十万,开门两个月,发现进门的客户寥寥无几,成交的客户更是微乎其微。深入调查后,我才发现茶叶的主消费群体的消费产品不是包装化、品牌化的产品,而是散茶!
痛定思痛,我开始四处登门学茶。一年横跨多省,我拜访了数百位制茶老师、茶企老板,参观了数家茶叶作坊、茶叶名企。那一年,夙兴夜寐,我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五小时。每日除了茶便是茶,庆幸的是第一年做了五十万的销售,基本收支持平。这时我发现,学茶之路如此漫长。中国有六大茶类,中国十大茶人的牟应书曾说:“绿茶,我只懂一点点!”更何况我这个初入茶行的年轻人。当时我把销售放在第一位,有什么茶卖什么茶,同行戏称我为“贵阳一大铲铲”。2010年初,一位从成都来的进店客人和我谈茶,从种茶、做茶谈到茶文化,他对茶的理解让我相形见绌。卖茶人竟不如一个喝茶人,让我惭愧不已。我下定决心,必须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哥哥给我个机会,给贵州茶一个机会,觉得好喝,我给您报个价!”这样浅白的推销话语至今看来仿佛一个笑话。
学海无涯,茶海无境。还好我年轻,为时未晚。从种植、管护、加工、冲泡、文化雅玩到品牌推广。茶看似简单,入木三分还是极其艰难。要纵向单一茶类分析,还要横向和六大茶类比较,既要看茶区,又要看制茶师傅的手艺,还有茶企等等。可学之多,难以赘述。
仿若红茶经过发酵才会散发出沁人的茶香,随着对茶深入地了解,我爱上了茶,更爱上了贵州茶。经过时间的沉淀,我静了下来,开始思考贵州茶如何走出去,完成了一个茶商人到爱茶人的蜕变。
机缘之下,我与同济堂的王晓春董事长相识,聊了我对于贵州茶的认知和看法,分析了贵州茶的产业优势。后来受王总的邀约,我作为第一任常务副总加入贵茶公司,通过“绿宝石”品牌的合作、久安古树的收购、喜来登形象店的建设等项目,得到极大地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虽已离开,但仍感激。
离开后,自己创建的公司销售额节节攀升。但2013年初,由于团购客户的缺失,年销售额迅速下跌。我开始反思,茶的市场在哪里,目标消费群在哪里?后来思考到茶在以产品质量为前提而又体现性价比的消费者手里。
2012年和前辈合股建立凤冈县众一茶业加工厂;2015年,受黔艺宝杨成勇董事长的邀约,打造“黔茶锦舍”的“好茶不贵,贵在黔茶,十元一杯”的理念;2016年11月,自建的黔西南州茶籽化石茶业有限公司,注册“三千堂”商标。一步一步走来,我越来越体会到茶人的坚持与守望,让我明白产品自己会说话。正如我们的企业愿景“盛世黔茶行天下”;我们的价值观:阳光、积极、用心;我们的定位:站在旅游的角度,赋予文化,去做特色农业。我相信贵州茶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真材实料的产品品质,在市场上一定会得到茶人的认可,贵州茶一定可以风行天下。
学茶路确实无止境,我相信只要持续的坚持与不懈的守望,一定会迎来阳光明媚的一天。要了解茶,只有经历泡茶、说茶、卖茶再到做茶的整个过程,这样才会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受众群在哪里。
泡茶时,茶会随着时间慢慢沉到杯底。人生如茶,一个人的沉淀很关键。只要静心静气,静待花开,盛世黔茶必定行天下!感谢、感恩前行路上有这么多人关心关爱我以及我的夫人,更要感谢促使我们成长的每一位黔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