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与共词分析法的企业安全文化研究述评

2017-04-16 01:37:57姚德志宋守信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论文领域文献

姚德志,宋守信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0 引言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200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首次发布《“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建设[1],之后在2008年,又颁布了2个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推荐性行业标准,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以期通过标准化建设来解决当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随后部分省市的安全监管局也联合高校等科研机构召开各类型安全文化的学术论坛,旨在加强安全文化学术领域和安全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研讨交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2]。经过多年的努力,安全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通过笔者对企业实际的调研和对安全文化领域研究文献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对于安全文化的整体研究而言,存在着研究领域过于集中,缺乏定量化分析等问题,结合当前各类企业安全事故仍然频发,造成人身伤害与经济财产损失,因此如何更好地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仍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文献计量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科研评价、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分析等工作中,主要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情报学等众多领域[3-5],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趋势分析、主题梳理和热点预测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指明各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此,笔者文献计量分析与共词分析法对安全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了解现有研究的重点,分析其发展趋势,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指出该领域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而更好地帮助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

1 数据搜集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样本的获取

本文选用CNKI中文数据库作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在数据采样过程中采用数据库高级检索类型中的“精确”匹配模式,以“主题=(企业安全文化)and主题=(评价or建设)”为检索式。在该数据库中可检索到的最早的“企业安全文化”相关论文发表于1992年,故将发表时间限定为1992.01.01—2016.12.31,该过程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 474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154篇,博士论文17篇,硕士论文197篇。

若数据样本中含有过多质量良莠不齐的文献会造成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脱节,只有筛选优秀文献作为数据样本才能准确地把握研究的理论演进脉络与研究热点。在甄别与筛选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按照文献内容与研究主题相关程度、发文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文献被引频次等指标综合选择研究样本,避免文献选取的主观倾向,最终选定595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共词分析法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进而直观地展示出该领域的主题分布。文献计量法是采用数量统计学方法来定量描述、评价和预测学科性质、规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一个分支[6]。共词分析法用高频词聚类来分析具体学科领域的演进态势,直观展示该领域研究热点分布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7]。

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应用Excel2010、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工具NetDraw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研究结果可视化。

2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2.1 文献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筛选出的文献研究样本,将数据导入Excel和SATI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文献量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安全文化相关文献年度增长趋势Fig.1 Document the growth trend of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reserach

从图1可以看出, 1995—2016年,各种类论文的年度发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较为波动,这表明企业安全文化相关研究日趋受到广泛的重视。在泛读研究样本中期刊会议论文的基础上,根据其研究内容将其划分为基础理论综述型、行业实证研究型和关系研究型3类。其中,基础理论综述主要是安全文化相关理论概念的定性描述,内容包括安全文化缘起、内涵、研究进展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等;行业实证研究主要是指在具体行业或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分析各行业领域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和测量;关系研究型主要研究安全文化与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绩效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根据各类论文年度发表量的特征,结合研究内容的分类结果,企业安全文化领域研究进展可以2002,2011年为界,划分为3个阶段,如表1和图2所示。

图2 期刊会议论文内容的阶段性分类结构Fig.2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of journalconference pap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时间段期刊会议/(篇·a-1)基础理论综述型论文数量/(篇·a-1)占比/%行业实证型论文数量/(篇·a-1)占比/%关系研究型论文数量/(篇·a-1)占比/%1995—200231.62554.17133.330.37512.52003—20113411.563417.3350.975.1115.032012—201626.2519.081453.447.227.48

第一阶段:1995—2002年是该领域研究的基础阶段,该时间段内没有硕博论文,年平均期刊会议论文发表量仅为3篇,近90%的论文属于基础理论综述和行业实证研究等定性研究,其中基础理论综述性论文在3个阶段中占比最高,达到54%。总体上此阶段属于该领域的发展初期,发展较为缓慢。期间,许多学者围绕着安全文化的缘起、内涵与结构层次,企业安全文化初步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富有价值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后续的企业安全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2003—2011年该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并形成安全文化行业实证评价的研究热点。该阶段年均行业实证型论文数迅速增长,占到该阶段论文总量的50.97%,而基础理论综述型论文占比由上一阶段的54.17%下降到34%。在2005年,2007年分别出现该领域的第一篇硕士论文[8]和博士论文[9]。此阶段年均论文发表总量为42.33篇,是前一阶段年均论文发表总量的14倍。这表明大量学者开始对具体的行业或企业进行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安全文化进行有效评估,为安全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积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05—2006年各类文献量都呈直线上升趋势,笔者分析其原因在于2005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期间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34起,其中一次性死亡3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7起,分别同期对比上升2.3%,6.3%。且事故分布在煤矿业、道路交通、渔业船舶、水上交通和建筑业等多个领域[10]。

第三阶段:2012—2016年是该领域发展趋于稳定的阶段,企业安全文化研究开始由研究范围的拓展转向研究内容的深入,学术界涌现出理论反思和综合化研究的趋势。该时间段内年均论文发表量为38篇,其中年均硕博论文发表量为11.8篇,较上一阶段增长25.87%,行业实证型论文和关系研究型论文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尤其是关系研究性论文年均数量较上一阶段增长40.9%,基础综述研究论文呈下降趋势,仅占该阶段期刊会议论文总量的19.08%。

2.2 主要研究机构与团队

利用SATI软件对CNKI数据库导出的EndNote文件进行处理,统计结果显示对企业安全文化进行研究的机构不仅包括高校、主管安全工作的政府部门,还有部分企业的安监部门。例如莒山煤矿有限公司的张仙宝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发表相关文章剖析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其构建途径进行探索,截止样本收集时间文章获得24次的被引次数[11]。

如表2所示,就研究机构的发文量而言,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傅贵团队,北京交通大学的宋守信团队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罗云团队。傅贵团队在检索时间范围内发表与研究主题相关文献8篇,篇均被引次数高达22次,2项指标皆排名第一。傅贵将企业安全文化定义为企业安全管理所需要的核心理念,并提出安全文化具有可测量性[1]。经过深入研究和大量数据分析,团队成员得出结论:安全文化和企业的安全业绩之间既有有定性的关系,也有定量的关系。另外,该团队还开发测量工具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进行测量,进一步判断其安全生产水平[12];宋守信团队依托与大唐淮北发电公司、龙滩水电公司、云南电网等企业的合作项目对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并出版专著[13]。团队成员针对不同的电力企业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对具体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进而给出改进措施[14];罗云最早在1995年就发表2篇相关文章强调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生活安全与生产安全的地位和作用并从多个角度介绍安全文化的层次结构[15]。近年来,罗云团队从企业安全文化落地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出发,基于系统工程霍尔结构模型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落地模型,并进行实例应用,证明其价值[16]。

表2 企业安全文化研究的主要作者(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样本中包含的会议期刊论文高达361篇,而发文量最多的团队也仅仅只有8篇且团队之间的研究内容相关程度并不高,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者分布比较分散,研究内容差异化程度较大,团队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促成该领域完整的研究体系。

3 共词分析结果

利用SATI软件对CNKI数据库导出的样本EndNote文件进行处理,提取样本文献中的关键词,再进一步对其进行预处理:将近义词或同类词合并归类,如煤炭企业、煤矿企业统一称之为煤矿企业,体系构建与体系建设统一称之为体系建设等;删除与研究主题无关词汇,如地名、奖项名称等。整理后统计得到的高频(词频≥13)关键词如表3所示,进一步将SATI软件输出的.vna文件导入其内置的NetDraw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其中各关键词方块的大小由特定节点与其他节点的直接联结数目决定,用以描述各个节点在网络中所占的地位。

表3 样本的高频关键词统计

图3中,企业安全文化位于关键词知识图谱中心位置,与其紧密相连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安全文化、内涵、层次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等关键词在内的企业安全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安全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途径、煤矿企业、电力企业、对策等关键词在内的行业实证研究;安全管理、企业文化、安全教育、本质安全等关键词在内的关系研究。这一分析结果也进一步佐证了笔者在文献计量分析部分对该领域期刊会议文献的分类。另外可以看出图谱中不存在孤立点,每部分之间的关键词紧密连接,且在安全文化建设(建设途径、建设方法)与安全文化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2个领域整体分布均匀,说明该领域知识的连通性较好,在该领域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合表3及样本文献的内容,对知识图谱深入分析概括出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安全文化应用领域分析

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来看(如表4),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煤矿、电力、建筑施工、石化、烟草和运输等高危行业,且具体的研究对象多为国家大型企业,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对于民营中小企业如制造加工企业、轻纺织工业以及物流等其他兴行业的研究相对较少。

表4 各类型企业关键词频次统计

然而这几类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并不在少数。有研究者对陕西、山东等地的4家装备制造和钢管生产企业的事故进行收集,结果显示11 a间发生导致人员死亡和重伤安全事故28起,造成20人死亡,11人重伤,2人轻伤[17];从属于轻工行业的印染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关文献的数据表明1999—2000年绍兴市的印染企业共发生火灾67起,直接经济损失484.7万元[18]。这些数据都表明扩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范围,在民营中小企业构建安全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类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民营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存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不充足等因素,制定符合其自身实际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

图3 关键词知识图谱Fig.3 Keywords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同时,应该认识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其建设到其显现成效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多个岗位统筹规划。伴随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应用,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使每个员工将企业安全文化所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思想意识层面的文化转变为实践层面的行动,从而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即企业安全文化的落地过程。在该过程中,应周期性地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策略,保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以及落地效果的持续性。而现有的研究文献显示仅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罗云团队对安全文化落地模型进行构建,并在石油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在其他行业该领域的研究还属于空白,基于国内企业文化落地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的事实,在各行业内开展企业安全文化落地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3.2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方法分析

在深入研究企业安全文化概念、层次结构和测量方法基础之上,实施其评价过程是企业安全文化由理论分析走向实践应用的桥梁。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一般包括评价模型设计和评价方法选择两项内容。评价模型设计是指结合所研究企业的特征或各类健康和安全的国际标准,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辨识、合并能够明显反映该企业安全管理的因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其层次。例如,宋晓燕综合道格拉斯·韦格曼、库普尔等学者提出的企业安全文化影响因素设计了包括领导承诺、管理参与等6个一级指标,安全目标、安全理念等20个二级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应用于实例分析[7];陈阮江通过分析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提取能反映其建设现状的10个指标,并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现状评价层次模型,在此基础上,用I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一步用安全检查表获取各评价指标的绝对评分标准,从而实现了对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的定量综合评价。实例表明,该法简便、实用, 可在实际应用中推广。

应用于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有2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定性方法,包括现场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另一类是定量方法,常用的包括分值量化的安全检查表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评估法等。近年来,一些常用于其他领域的数学方法如D-S证据理论、数据包络分析法也应用于企业安全文化的评价。新方法的应用克服了主观赋值的缺陷,能更有效地对不确定信息进行处理,然而应该认识到学术界采用的企业安全的评价方法与企业自评价、安评机构所采用的方法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目前企业与安评机构仍多采用分值量化的安全检查表法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整改。学术研究机构在进行安全文化评价方法的选择时,应该考虑企业发展实际,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应与评价机构开展合作,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技术,进而更好地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4 结论

1)整体来看,1995—2016年,企业安全文化各类相关文献发表量呈上升趋势但较为波动,说明学术界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研究样本的361篇期刊文献中,仅有154篇来自核心期刊,这说明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2)通过泛读期刊文献,按研究内容将其分为基础理论综述型、行业实证型和关系研究型3类,发现该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呈现阶段性分布结构。1995—2002年以基础理论综述型论文为主,主要介绍企业安全文化的缘起、内涵和层次结构;2003—2011年以行业实证型论文为主,该阶段大量学者针对煤矿、电力、石油等行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2012—2016年以行业实证型和关系研究型论文为主,该阶段开始由研究范围的扩展转向研究内容的深入。

3)从事企业安全文化研究的机构不仅包括各类高校,还有主管安全工作的政府部门,企业安监部门,这有利于多角度研究问题,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该领域发文最多研究者(团队)也仅仅只有8篇,这说明研究者分布较为分散。

4)目前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域集中在高危行业且多为大型国企,通过事故数据分析可知在民营中小企业和新兴行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也很有必要。另外,学术界对安全文化落地工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5)现有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通过借鉴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创新了适合本领域的评价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但学术界与评价机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研究机构应与评价机构开展合作,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技术。

[1] 傅贵,李长修,邢长军,等.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及其定量测量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86-92.

FU Gui,LI Changxiu,XING Changjun ,et 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impacts of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andits quantitative measuring[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9,19(1):86-92.

[2] 陈明利.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3] 周金元,刘兵,唐青.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胜任力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145-150.

ZHOU Jinyuan, LIU Bing, TANG Qing. Th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petency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3(15):145-150.

[4] 丁栋虹,张翔.中国创业机会识别研究态势的评析-基于共词分析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6):73-81.

DING Donghong, ZHANG xiang. Research situation of domestic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co-word analysis[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27(6):73-81.

[5] 周远.基于共词聚类分析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国内研究述评[J].征信,2016(10):51-54.

ZHOU Yuan.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based on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l rating co-word cluster analysis[J]. Credit Reference, 2016(10):51-54.

[6] 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J].评价与管理,2005(9):24-26.

YE Ying. A Brief comparison fo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software tool between bibliometrics and content analysis[J].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5(9):24-26.

[7] Albert Dieter Ritzhaupt,MichelleStewart,PatryceSmith,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North American research literature using co-word analysis[J].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0,11(1):37-60.

[8] 宋晓燕.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9] 王亦虹.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0] 冯长根,冯亚军.2005中国安全生产事故与自然灾害状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7(5):148-160.

FENG Changgen,FENG Yajun. Safety production accidents and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in the year 2005[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05,7(5):148-160.

[11] 张仙宝.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7):81-86.

ZHANG Xianbao.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al mine enterprise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6(7):81-86.

[12] 李振涛,傅贵. 煤矿企业对安全创造效益认知水平的测量结果与分析[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1):137-142.

LI Zhentao, FU Gui. Measurement results and analysis on for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cognitive level of safety benefit[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10(1):137-142.

[13] 宋守信,陈明利.电力安全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4] 焦晓佑,宋守信.人工神经网络在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评估系统中的应用[J].东北电力技术,2006(9):43-46.

JIAO Xiaoyou,SONG Shouxi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pplication to safety culture evaluation for electric enterprises[J].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2006(9):43-46.

[15] 罗云.从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谈安全文化结构[J].劳动保护,1995(8):12-15.

LUO Yun. The explanation of safety culture structure from the safety production and safety life [J]. Labor Protection, 1995(8):12-15.

[16] 田硕,裴晶晶,罗云.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建模研究及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16(1):172-176.

TIANShuo,PEIJingjing,LUOYun.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ing constr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16,16(1):172-176.

[17] 储胜利,裴玉起,周石燕,等.机械制造企业安全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185-188.

CHU Shengli, PEI Yuqi, ZHOU Shiyan, et al. Research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of safety accidents in manufacturing factori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6(1):185-188.

[18] 傅梦飞.印染行业火灾发生的原因及对策[J].消防技术与管理,2004(12):47-48.

FU Mengfei.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re printing and dyeing industry[J]. Fire Contro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4(12):47-48.

猜你喜欢
论文领域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 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