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守娣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中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下,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逐渐得到实践和应用,化归思想作为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加强对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重视程度,并将其有效的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大化的发挥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促使中学生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化归思想 中学数学 运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55-01
数学教学中的化归思想,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从而快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得到最终正确的数学答案。据调查显示,目前较多的中学数学教学中都运用到这一教学思想,特别是根据现阶段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积极的将化归思想引入到实际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在化归思想教学中逐渐变得有逻辑性、严密性,从而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本文就化归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主要从化归思想运用的原则性和运用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化归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简单化原则
简单化原则就是要求学生将复杂的问题转变为简单、容易的问题。例如学生在面对求一个五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前期已经掌握到的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将五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从而能够更快速的解决问题。
(二)熟悉化原则
熟悉化原则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陌生的问题时积极的将所学的知识和解题经验运用到其中,促使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从而更有效的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面对几何动态问题时,教师需要将问题中的动化为静,引导学生能够更好的将问题熟悉化,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到一种新的解题方法。
(三)具体化原则
具体化原则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化。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学生容易对“一次函数”的概念难以理解,那么教师便可设计情境教学,将化归思想引入到情境教學中,引导学生将内容抽象的“一次函数”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降低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难度,并为学生日后“函数”的学习打下稳定的基础。
二、化归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结合上文中对化归思想的简单化、熟悉化、具体化以及统一化等四大运用原则的分析,教师要想在实际教学中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化归思想的巨大作用,就必须根据这些原则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促使化归思想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融入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
(一)形式变换策略
形式化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证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利用变换法将原本的数学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换,比如几何变换、坐标变换、参与变换等形式,其实质上是对同一个数学知识进行含义上的互补,促使“数”与“形”进行语境上的转换[1],使问题具有规律性,学生也能更快的找到解题方式。
(二)分解问题策略
分解就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小问题的分析从而找到原本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这一课的知识后,在面对“根据已知条件,在复杂图形中证明三角形全等”这一类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从原图形中摘出两对三角形,并证明这两对三角形全等的关系,从而准确的得出“在已知条件下,复杂图形中两个三角形全等关系”的证明过程。这种教学策略恰好利用了回归思想中简单化的运用原则,促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将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能力。
(三)特殊与一般化
特殊与一般化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两种方法就是将问题的抽象性转化为具体性、具体化转为抽象性,促使抽象与具体两者间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从而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性的解决问题。一个具有特殊化的数学问题,倘若学生直观的进行分析解题,往往难以突破问题的困难度,但倘若教师在此时引导学生通过类似的例子将该问题转化为具有具体内容和意义的问题,然后利用类似例子提供的解决形式,将特殊化问题的解决方式推广到普通的问题上,从而获取简单的解答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化归思想能够较好的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能够以“动态”的视角去理解数学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数学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韦水元.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化归思想[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5,(2):77-77.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