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俐艳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陈俐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总目标,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方略、新举措,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这对加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黑龙江省面对绿色食品国际化发展形势、“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大好机遇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要求,需要积极适应政策变化,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截至2016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7400万亩,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1/3,约占全国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的1/5。2009-2016年,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绿色食品企业和绿色(有机)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年均分别增长3.64%、8.59%和0.4%。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890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00家,初步构建了粮食、畜禽、食用菌、蔬菜等多个系列和深加工产品体系。产品分为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和森林食品资源三大类、16小类,种类比较多。
我省在全国率先对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进行全面环境监测,结果全部符合标准;率先系统地修订绿色食品地方标准62个,成为全国首个建立省级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品类最全、标准最多的省份。2016年我省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1000个,绿色食品主要指标整体大幅提升。全年年检企业450家,合格率达到100%;抽检产品1165个,抽样率达100%,抽检合格率达99.7%。抽检数量、覆盖面和抽检合格率,均创历年新高,部分农产品出口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等国。
截至2016年底,全省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35656件,比上年增长19.41%,其中有321件商标被认定为我省著名商标,目前我省著名商标已达1213件。有2件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我省驰名商标已达100件。2016年,我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220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11个,居全国前列。我省按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要求,评选出了10个区域品牌。这些农产品极具国内外市场竞争潜力,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我省绿色食品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6年全省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3960万吨,约占全国1/5,同2009年相比年均增长5.85%。2016年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产量达到1480万吨,同2009年相比年均增长29.57%。2017年上半年,全省绿色食品实现销售金额37亿元,相当于2016年全年销售额的123%。
2016年初,省农业委员会依据行业规范和我省生产实际,修订了62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实际和行业要求、技术先进、应用范围广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包括从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到产品、包装、储藏和运输等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又涵盖粮食、畜禽、水产、食用菌、农业加工品等我省所有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类,是一个关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省有绿色食品企业890家,规模普遍偏小,缺少与国内外大公司的合作,缺乏龙头企业对行业的有效整合。如:我省是全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优质“原字号”的大豆被许多国家看好,为延长大豆的产业链条,我省生长出众多的中小加工企业,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从乳品行业看,全省日处理鲜奶能力2.1万吨,居全国第一位,但日处理鲜奶能力在200吨以下的企业占比近36%。规模较小的绿色食品企业,造成了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
多数企业受传统观念、旧体制和机制影响,发展方式还比较原始,企业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部分企业仅靠传统的自我滚动方式发展,不善于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成长性较差。企业领导者缺乏对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准确把握,缺乏对企业自身成长的准确定位。产学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营销模式落后,竞争力不强。
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玉米、大豆、水稻、肉制品、乳制品加工这几个行业,企业多数处在初级加工水平上,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但长期以来我省农产品优质不优价,量大不挣钱,很多绿色食品的产品还是“原字号”输出。以玉米加工为例,目前国际以玉米为原料的产品可以做到近千种,国内可以做到500多种,而我省加工企业产品主要有淀粉、麦芽糊精、酒精、麦芽糖、玉米油、赖氨酸、谷氨酸等不超过20种,精深加工能力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
近几年,我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企业积极改善工艺条件,增加设备,普遍加大了投入,成本支出很大,有的甚至超出了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除管理水平落后外,多数企业还由于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能力较弱。这些都使企业成本增高,盈利水平下降。
少数绿色食品企业的诚信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标准化生产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个别企业甚至存在违规使用禁用物质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整个绿色食品防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的压力增大。少数企业制售假冒产品,有损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
我省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必须紧紧围绕“菜篮子”“米袋子”及精深加工产品加以推进。从优质农产品的基础看,我省是全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的主产区,“原字号”大豆广为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青睐;畜牧养殖业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省奶牛存栏177万头,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已达859个,国人每喝6杯牛奶中就有一杯来自我省;出栏300头以上肉牛场发展到422个;出栏3000头以上的生猪场达到687个。我省已具备打造全国高档牛肉、奶类生产第一大省的基础。此外,我省还是马铃薯之乡,玉米和水稻生产大省。还有种类丰富的食用菌,2016年食用菌产值仅牡丹江市就突破百亿元,达到118亿元。这些优质的农产品极具国际市场竞争潜力,针对这些优质农产品,我省应继续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必须全力搞精深加工,打造全产业连,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是我省地方食品产业腾飞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资金投入,促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瞄准国际市场,适应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出台政策引导现有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合作,研制开发新产品,加快与高端新兴产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强与研发总部的深度合作,提升产业产品层次,实现全产业链开发的战略升级。
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质优价不优,加快促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形成,对促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市场拉动才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根本,市场的拉动靠消费,而消费的引导靠品牌,品牌的效应靠认知度。我省多年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取得了一定成效,黑龙江大米已经叫响国内市场。为了发挥我省更多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促使我省绿色食品尽快进入“以品牌引导消费、以消费拉动市场、以市场促进生产”的健康发展轨道,我们要采取措施,推进地方区域性绿色食品博览会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促进绿色食品产销对接、厂商合作的专业平台;同时要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展会,促进绿色食品出口贸易;要加快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优势,拓宽绿色食品展示和营销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品牌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灵魂。精品品牌形象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我省优质的绿色食品就应该高起点,要始终坚持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环保、生态、高效的发展宗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坚持绿色食品的精品定位,对现有的品牌产品要依据《商标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开展绿色食品标志的注册和保护工作,依法保护品牌的安全性和权威性,为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始终保持食品技术标准的先进性;要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认证审核和证后监管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强化证后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信息资源促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JYB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责任编辑/贾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