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的治疗作用及脑血流量分析

2017-04-15 15:08孙广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训练神经功能

孙广珍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脑梗塞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机理可以被理解为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缺血、缺氧所引发的局部性脑组织的病理性改变。临床上常见的脑梗死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与脑栓塞等,脑梗死在全部脑卒中所占比例高达80%。现代医学针对脑梗塞疾病的治疗大体上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在降低脑梗塞后遗症发生率,优化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以及颅内细胞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效果,这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该文总结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间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择该院收诊的80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6例,女24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0.1±6.3)岁。都是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脑CT检查发现梗塞病灶均小于8 mm,并且梗死灶;颅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其中脑梗死60例,脑出血20例[1]。神经功能缺如程度划分为3个级别:轻度≤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随机分为康复组41例,对照组39例。康复组中男29 例,女 12 例;年龄 41~76 岁,平均年龄(61.3±4.7)岁。对照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3.4±5.6)岁。

1.2 方法

80例患者均进行基本药物治疗,常见的有活血化瘀、溶解血栓、完善脑细胞代谢功能以及抗凝血小板治疗等[2]。康复组治疗师参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活动受限程度,有针对性地编制康复训练计划。具体内容可以做出如下阐述:①良位摆放,确保患者肢体四肢摆放的正确性,通常患侧上肢为伸展为,患侧下肢为屈曲位,以防肌肉出现挛缩;②关节活动度(ROM)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以后,遵照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规则,初始时段为(持续性)被动活动,对患者肌力进行评估,确保大于Ⅲ级以后进行主动训练。被动与主动训练的目的在于防止关节黏连、形态发生改变患者萎缩,多次刺激运动神经中枢、强化肌力,同时鼓励患者利用联想方法构想患肢运动模式,树立康复信念;③对于肌肉不断增强的患者进行平衡能力,训练其ADL能力,进行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训练与步态训练;④为了大幅度优化肌肉状态,强化肢体功能以及肌力,对患者行超短波、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在床边进行;⑤对于肌力基本恢复的脑梗塞患者,协助其掌握上下肢协调运动方法,鼓励其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强化精细运动能力;⑥强化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协助其树恢复的信念,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1次/周。

1.3 检测方式

在对80例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测量时选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研制的CGEM2000型脑图成像系统,133Xe吸入法;脑电地形图应用丹麦DANTEC公司制造的Con-CertoTM(SEEG)16-32道定量脑电图与诱发电位系统检查[3]。

1.4 疗效评定

痊愈: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关节运动障碍消失或基本不存在,能够顺利的参与进工作岗位与家庭生活中;显效:神经功能缺如评分降低幅度大于21分,可以自行完成部分日常生活内容;有效:神经功能缺如评分降低8~20分,对于评分低于15分的轻度患者,若治疗后再次评分减少30%~50%,减少51%~90%证明改善显著;无效:神经功能缺如评分减少不足8分,甚至有增加的趋势,肌肉挛缩与关节黏连现象没有任何缓解。所有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5周分别进行BEAM检查与rCBF测量。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康复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经5周治疗以后,康复组患者总有效率为38例(92.7%),其中痊愈 16例(39.0%),显效 10例(24.4%),有效12例 (29.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28例(71.8%),其中痊愈 9例(23.0%),显效 12例(30.8%),有效7例(1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如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康复组患者轻度、中度、重度评分分别为(9.3±4.2)分、(23.1±5.2)分、(38.2±6.8)分,与对照组患者(8.6±4.7)分、(22.4±6.3)分、(29.3±7.2)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康复组不同类型神经功能缺如评分分别为 (2.7±1.6) 分、(10.7±4.8)、(20.9±5.1)分,与对照组(5.2±1.9)分、(18.9±5.6)分、(28.7±6.7)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病灶处脑血流(34.3±5.2)mL·100 mg-1/min,治疗后(40.6±5.7)mL·100 mg-1/min;大脑平均脑血流由 (42.7±5.8)mL·100 mg-1/min 上升至(50.1±7.6)mL·100 mg-1/min; 康复组患者病灶处脑血流(33.3±4.9)mL·100 mg-1/min,治疗后(48.4±57.1)mL·100 mg-1/min; 大脑平均脑血流由 (42.1±4.8)mL·100 mg-1/min 上升至(59.2±7.7)mL·100 mg-1/min。 治疗前后所有患者脑血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完善,但是康复组患者改善程度极为显著(P<0.05)。

3 讨论

综合全文论述的内容,可见抗毒训练在脑梗塞治疗中的早期介入[4-5],能够大幅度提升脑细胞、组织特别是半暗区的血流量,以及完善脑功能,进而推动患者功能恢复进程,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1]黄建华,苏平.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49例[J].陕西中医,2014,35(3):305.

[2]赵先伟,田庆涛,杜怡峰,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7):740-742.

[3]黄梅,宛丰,王佳君,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30(5):346-348.

[4]付涛.探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早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1):198,204.

[5]李秀振.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7):126-128.

猜你喜欢
脑梗塞康复训练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舒适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