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敏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西部偏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行政不作为生成原因分析
苏 敏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反腐行动的展开,反腐卓有成效,但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即行政人员消极怠政、不作为等问题逐渐凸显。基层公务员是中央政策的执行者,人民权力的委托者,其行政行为直接影响到中央政策的落实,影响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以及人民对政府和党的认同与信任。如何治理公务人员懒政、不作为的现象应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环境、制度、心理、行政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及行政伦理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以期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
基层政府公务员;消极怠政;行政不作为
在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原则要求下,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腐败得到治理的同时新问题层出不穷,出现公职人员不敢为、不想为、不思进取、逃避责任、消极怠政等现象。文章将对该现象的生成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问题解决提供参考。文章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环境因素
处于西部偏远地区工作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资与中东部地区以及当地的企业员工的工资相比偏低。偏远地区、贫困乡镇,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政府财力受限,津贴、补助等福利并没有落到实处,物质激励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精神激励也很难起到作用。对于一些在基层做出巨大贡献的公职人员来说,其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将导致其选择不作为的行为,大多数都抱着“铁饭碗”的态度,冲着退休后养老待遇而混日子。
(二)制度因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发展、确立,期间已得进行了修改与完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务员法中有些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考试招录制度。目前公务员的招录都是采用全国统一试卷,笔试加面试的方式进行公务员的招录,以成绩排名选录人才。这种方式具有公开、公正、公平的特征,但也存在问题,即公务员的职位不同、职级不同、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也不同,统一试卷的招录难免会将一些专业人才拒之门外。而被录用的人员,有可能会出现人与岗不匹配现象,再者由于专业技术能力欠缺,无法胜任岗位,会出现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的问题。
2.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概括起来主要是服务于管理与发展两个方面。就管理方面而言,绩效是公职人员工资多少、年终奖金发放的依据;就发展方面来说,绩效是公职人员晋升更高职位、参加培训的依据。然而在政府部门中,由于各项任务因性质不同,考核内容也不同,因此考核的标准更也不同。然而公共事务的绩效很难准确量化,但人们对绩效考核的量化的极其推崇,使得公职人员专注于搞政绩工程,出现虚假数字、“泡沫经济”,为达到晋升的目的不择手段,导致办公环境恶化,使得整个政府的办事效率下降,人民怨声载道。另外,在多数情况下,考核结果的执行也有失公允,《公务员法》规定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而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称职,对于不称职的人员来说只是两年内受到晋升的限制,工资降低,并没有严重的处罚,最终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所以,绩效考核对公职人员没有实现有效的激励。
3.薪酬福利制度。政府公职人员的工资一般是由基础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部分组成,但由于区域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活水平不同,各地区的公职人员的薪资等级也不同。处于西部地区的基层公职人员,其基础工资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实际工资满足不了物价水平上的上涨,生活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人才流失率上升,政府机构的稳定性、工作衔接、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受到影响。
(三)公共责任意识的缺失
人民将自己的权力委托给政府公职人员代表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权责匹配,有权就有责。作为政府公职人员,一旦接受其职位,就要接受来自不同群体对其自身的期望与约束。在反腐倡廉的背景下,政府公职人员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选择墨守成规、明哲保身,不敢突破条框为人民干实事,害怕出错,害怕担责,将作为一名人民公仆的职责抛之脑后。
(四)伦理价值观的改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运用工具理性去处理事情,科学使人们开始关注效率问题,但公平、公正、回应性等传统价值观被忽视。置身于现代社会,每个人的角色与身份认同越来越复杂化,政府公职人员既是一名公务员,也是普通的公民,在这一角色群体中,每个人被所处的环境和利益需求所左右。对于公职人员来说,环境的变化、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很容易出现身份模糊,即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流变,最终不仅出现不作为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出现腐败。这就需要我们关注传统价值观的回归,正如库珀所说:“后现代社会是需要我们社会性的、就像过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一样,去构建我们的价值观、信仰和伦理准则。”
(五)政能力欠缺
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度增加,人民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人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对于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来说,在工作中会与人民群众直接接触,解答人民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需要处理不同类型的、复杂的公共事务,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公职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好的协调、合作能力。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急剧发展的今天,公职人员的工作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工具在发生变化,信息的处理与应用成为最大挑战,所以,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辨识、处理信息的敏锐性,解决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加强公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将势在必行。
(六)心理压力
在改革的大背景下,机构的精简、职能的转变,“铁饭碗”的现状有望被打破,这给公职人员打了一针强心剂,使其保持紧张状态,都在为自己的铁饭碗能否保住而担心,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其次,利益诉求多元化,使有些公职人员无法抵制诱惑,经常在道德底线的边缘挣扎,无法安心工作。再者,我国的公务员系统仍然是晋升困难、机会少,熬年限、拼资历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很多年轻的、有抱负的、工作努力并做出巨大贡献基层公职人员失去希望与动力,自我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为了保住饭碗,会选择墨守成规、敷衍了事、磨洋工。
通过以上对西部地区基层公务员行政不作为问题生成原因的深入分析,应以制度完善为治理的根本点,逐步完善公务员考录、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晋升等制度,使公务员的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另外,加强对行政不作为现象的责任追究,权利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将是实现约束的有效手段。最后,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随着社会关系复杂化、利益多元化、行政人员角色多元化,角色冲突、利益冲突加剧,不得不呼吁价值的回归,实现行政伦理制度化,是行政伦理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步,伦理制度化也是对道德法制化的一种补充。我们可以将经常出现的无法明确量化的、抽象的伦理问题及要求以一种正式的、规范的、制度性的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行政人员的行为准则,使其在面临伦理困境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伦理制度更好的规范、约束行政人员的行为;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政人格,使其内化为积极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行政人员无形的约束力量。
[1]孙柏英.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张康之、李传军.行政伦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许耀桐.政府治理为官不为、懒政怠政问题研究[J].决策观察,2016(1)
[4]贾博.治理“为官不为”如何取得切实成效[J].领导科学,2015(11)
苏敏(1992.12-),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政府创新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