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与发展
吴越
(天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甘肃天水741000)
本文归纳总结了西方从古希腊至今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揭示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起落和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思想;人本主义;发展
(一)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起点
1.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渊源。古希腊时期,西方文化中就孕育着“人本主义”思想。古希腊建筑在民主、艺术、文化等领域存在相当大的成就,城市建筑与城市发展深深地影响着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和城市史[1]。最具代表性的“雅典卫城”布局彰显自由活泼和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是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的象征。
2.中世纪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发展。古罗马时期,城市规划忽略了城市文化和精神功能,不善于利用城市的地形,靠人力去改变地形使之达到建筑要求,建造了很多剧院、斗兽场、浴场、宣扬帝王功劳的纪念建筑[2]。中世纪时期,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荡然无存。
“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经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的异化,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形态,围绕着人的理性和非理性而展开。[3]。
10世纪以后经济再次繁荣,蜿蜒曲折、宽窄多变的街道,丰富了单调、狭长的街景,形成许多自然、别致的城市公共节点空间,具有良好的视觉、空间感和尺度的连续性,给步行时代穿行于城市的人们以动态、多变、有趣的视觉享受与心理体验,满足了当时市民的公共生活。[4]
14世纪至16世纪,经典著作——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遗稿多次谈到了人本主义的规划思想,城市建设活动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形成了一批像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这样生机勃勃、完美精致的城市[5]。
文艺复兴后期,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再次被抛弃,权贵们掌握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命脉,城市规划滑向巴洛克形式并产生了法国宫廷古典文化。
(二)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鼎盛时期
18世纪中期城市结构、城市人口、规模和职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世纪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问题严重,针对城市问题开展的一系列改造运动标志着近代城市规划开端。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霍华德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将物质规划与社会改革、社会规划、人本主义理念结合在一起。[6]“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景观相结合。[7]田园城市关注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既解决了城市问题,又完善了农民利益,受到历代规划师的重视。
19世纪中期开始,城市发展,物资积累,大量人口集聚在城市,城市环境问题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增加,旧城改造和城市重建成为19世纪多数理论家探讨的热点话题。为了解决人口聚集带来的城市问题,《贫民窟清理法》、《公共卫生法》、《工人阶级住宅法》应用而生,用以改革工业城市的思想和方案[8]。
(三)近现代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近现代规划思想的完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人本主义城市规划重理论轻实践。近代规划理论从产生之日起便存在着强调“理性化”与“非理性化”之争[9]。
现代人本主义城市规划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历史的尺度、人的尺度,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与现代主义接卸理性的“秩序美”形成强烈反差,城市规划建设的象征意义与纪念意义增加,注重历史和城市文脉的发展与维护。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颁布的《城市宜人环境法》强调城市要为市民创造便利、舒适、安全的环境,适合居民居住、学习、工作和生活,突出人本主义色彩。城市生态规划转入成熟阶段,研究重点向技术、方法的深入与神态建设实践方向发展,城市生态结构表现出多元化、生态化的特点。使得城市走向复合、多元化和宜居的方向发展。
2.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升华。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本主义更加成为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核心。美国社会学家Sherry Arnstein提出“公众参与的梯度理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师成为协调各种利益群体的纽带,是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代表和辩护人,进行沟通与协调。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规划师的专属工作,公众能直接、有效的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 Planning)思潮的带动下,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思想再一次备受重视,强调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协调,具体表现在《马丘比丘宪章》中。
相比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强调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突出人文特点,以多元的、有差异的规划视角完善城市规划理念。
(四)21世纪“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
1998年第21届“创造宜人的城市”(Making Cities Livable)国际会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卡梅尔市(CmaelbyhteSae)召开,其中一个主题是“新型都市邻里关系——创造人的领域”,显示以人的行为需求为中心的规划思想。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已不再片面地追求城市的“美”,而更多地从社会、经济、心理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论证、解决城市规划相关的问题。城市规划也成为相关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从国外“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的规划思想是一个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其中包括人本主义关于“人”范围的转变以及城市规划层次的转变两方面。然而,人本主义城市规划仍旧存在问题,每一阶段城市规划理念都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主要表现在,脱离实践谈论抽象的人,脱离具体的生产力发展基础而谈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以及脱离具体的国家利益而抽象地谈论一般的人,因而无法付诸实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1]管洁.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章玉全.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规划思考[J].科学经济市场,2011,(4).
[4]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
[5]王凯.城市的昨天、今天与明天[J].世界知识,2005,(10):62-63.
[6]秦红岭.论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J].理论与实践,2009,(9).
[7]郭其杰.城市规划理念研究及实证分析——以南昌大昌北新城概念规划为例[D].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5
[8]秦红岭.理想主义与人本主义: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诉求[J].规划与设计2009,(11)36-37.
[9]周素红,蓝运超.人本思想综述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J].现代城市研究2001,(2).
吴越,天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