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浩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意大利高校景观建筑专业教育探析
吴 浩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意大利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其中尤以设计教育最为引人关注,并得到世界的认可。在世界风起云涌的设计浪潮中,意大利设计以其独特的审美与品牌价值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并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展示着特有的文化魅力,这也印证了意大利设计类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功。
意大利 景观建筑学 高等教育 跨学科 开放 参与
作为欧洲文化艺术摇篮,现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南欧半岛国家意大利集古老与现代于一身,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世界遗产与顶尖艺术、设计的国家,意大利也成为全球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为经济发展和国家文化输出带来了巨大红利。在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等学校设计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对意大利高等教育尤其是设计类高等教育展开讨论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着重以意大利高校景观建筑类专业教育研究生阶段为对象展开分析与阐述。
20世纪60年代,由于战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迫使意大利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在要求均等教育权利的呼吁下,高校开始对所有高中学生敞开大门。作为人居环境设计重要组成的景观建筑学专业,在城镇保护与规划以及景观营造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认可度高;加之民众从小受到的艺术熏陶,因此设计类专业在意大利历来都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受到学生的追捧。但由于每年就读意愿过多,后来开始限制建筑等热门专业招生名额,本科阶段采取针对学科的入学考试分流部分学生,以确保生源质量。硕士阶段则更多是根据本科学习情况提出就读申请,原则上不直接接受跨专业就读申请,以此保障专业学习的连续性,而景观建筑专业硕士阶段班级规模也常控制在20人左右。
意大利开设景观建筑类专业院校较开设纯粹建筑学专业院校要少,且多附属于各建筑学院,主要开设高校有热那亚大学、那不勒斯FEDERICOII大学、佛罗伦萨大学等,学制通常为三年制本科、两年制硕士和三年制博士。出于对本土文化和纯正意大利设计思维的重视,除少量博士或研究性方向有英语课程外,授课语言均为意大利语。
由于多数景观建筑类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建筑事务所从事相关设计和管理工作,意大利高校设计教育核心在于注重学生的尝试和公平的参与,以满足将来多元化和开放的设计工作环境。
2.1 课堂教学
虽然意大利拥有惊艳世界且极具特点的古典造园与建筑技艺,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意大利景观建筑界也在将关注点从古典私家园林向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人居环境建设等多重领域转变,为传统的意式设计哲学赋予新的时代语言,即设计更加重视城镇保护与功能更新以及对开放空间的分析与设计,知识结构的重建,从传统美学基础向多学科贯通等,以回应社会和生态层面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
正如意大利语中“景观”一词“Paesaggio”可以理解成为“Paese(土地)+saggio(智慧的)”二者组成,即寓意着明智的土地,象征着物质与人文的结合。意大利景观建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专业培养的公共性和跨学科性。建筑、规划、园林、历史、美术、哲学、法律、生态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则更强调知识的交叉性及向相关学科的辐射,以及重视对学生调查、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将来从事专业活动的学生有能力参与设计项目和管理设计活动。
为改善相对沉闷的课堂教学形式,各院系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Seminario”(研讨会或讲习会),并邀请设计同行或其他社会人士对行业领域或具体热点思想进行研讨,以激发学生对问题更深层次思考的动力,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多元化人才。
2.2 实践教学
意大利景观建筑类高等教育在注重传统课堂显现知识传授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隐形知识甚至是非理性思维的培养,相信非逻辑性和随机性对于设计创意的重要性,并鼓励在不断尝试甚至试错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而教学期间大量的实践、实验性课程组织为此提供了大量的锻炼机会,以拓展学生更广更丰富的未知思维领域,这对强调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景观建筑类学科至关重要。
在高校的实践教学参与中,以“Studio”形式最为常见。学生也可作为发起人联合校内外或社会人士建立相关的民间注册协会或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设计与研究,将设计的思考从课堂延展到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间以及师生间常以同事关系互称,营造出更为平等的学习研究氛围,以便更为直接的参与到设计实践中。因此,“Studio”的工作形式为教学和实践建立了有效的联系。
在校期间充分的社会接触与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角色的分配中,甚至见证社会发展的变革,使学生体会到在社会中设计不仅是设计师的专业工作,他们更多在扮演社会的“听众”,而社会智慧则成为了设计的另一支重要支撑力量。公众的参与成为了设计理论的重要保障,和其他欧洲设计体系一样,各方遵循着“3E”即经济(Economic)、生态(Ecology)、公平(Equity),对项目展开多角度和多维度的分析,不过分强调设计对场地的控制,而更强调对场地自身的“语言”和“精神”的理解,衡其中利弊,以实现对场地可持续化的预期。项目的各阶段都会有公众报告会,以保障公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因此,意大利景观建筑类设计常伴随着公众的质疑与不断的调整,设计进度显得缓慢许多,但这样的设计过程更大的保障了设计的公平和方案的最优,使得学生有机会认识景观建筑设计和社会的关系,也为实习、工作培养了良好的设计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以延续与传承设计理论。因此,景观建筑专业学生愿意把环境设计更多的看做一种艺术和社会文化现象而非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职业。
在全球都在重视设计实践的当前,文化底蕴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了高效的社会途径,为本土“语言”找到了文化的切入点,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爱也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景观建筑类应用型学科尤为如此。坐拥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瑰宝的意大利为全球景观建筑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考察研究场地,也为各地区文化交流带来契机。在众多古建修复、城镇空间功能更新的项目中,为各国景观建筑专业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也为意大利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创新设计贡献着全球智慧。
2.3 考核体制
作为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代表之一,意大利高校对学生的考核十分严谨,教师对学习效果的评定有着绝对的主导权,以保证高校和教师的学术环境和学术尊严。以景观建筑类专业为例,学习考核通常以理论类的口试和实践类的方案图件评议为主。每门课满分30分,18分为及格,授课教师通常会在教学结束后通知可以考试的时间,至于参加与否,学生则通过自己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或作业进度来决定,放弃本次考试机会的同学可以单独和教师约定考试时间或等到下一年甚至以后相同课程结束后再约定参加考试,而此期间不强制重复参加同一课程的学习。在未通过上一门考试的情况下,学生依然可以参加接下来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因为需要完成的课程基本不变,甚至有些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兴趣,自己安排学习和考试的先后顺序。虽然意大利高校规定每位学生每学年有60个学分的学习内容,但为获得更充裕的时间来完善知识结构或项目,不少学生愿意用先上课但后延考试时间的方式,以获得自己更为满意的成绩和相应的学分。
由于班级规模不大,教师有条件和学生实现口头问答,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授课内容和衍生知识以面对面的形式展开问答甚至辩论,时间和问题量都由教师根据学生前一问题回答所反映出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程度决定,口试往往是一场学生和教师的辩论会,而教师会鼓励且乐于见到学生有异于自己的专业见解。因此,口试的过程十分精彩,常常可以吸引很多非当场考试学生的参加,通过口头的交流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和应变能力,自由的学术环境造就了意大利人天马行空的设计性格。
和通行的景观建筑专业评图一样,意大利的学生也常常以小组为作业单位将自己的设计思想以汇报的形式呈现。由于考试时间灵活,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把方案深化,尽量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更好的表达,以应对评图时教师或是同行尖锐的问题,在汇报过程中学生也想尽方法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得富有新意和冲击力,为自己的设计概念提供支持。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则根据关注点的不同,可以自行决定设计题目或地块,但多以居住区环境、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城市街道或区域改造为依托展开研究,而毕业答辩则更像是评图和口试的结合,学生会将所学知识以更加立体和综合方式加以呈现,并接受来自不同研究方向教授团的质疑与评价。得益于口试和Seminario等日常的锻炼,项目阐释通常生动且富有激情。由于高校更看重学生的表达逻辑和思维创新,通常学生的手头表现能力要逊于分析、研究与语言表达,但也常常会有一些亮点出现,因此有人说意大利的设计类教育是培养大师的教育,这话有一定道理,而过于个性的态度和执拗的自我坚持,也让意大利人变得难以合作,尤其是传统文化深植的南意地区,与如同意大利景观建筑拥有同等世界影响力的时尚设计界一样,虽拥有众多优秀、悠久的小型家族作坊式企业却难有如德法等国一般的大型跨国企业,但也正是如此的坚持成就了意大利设计另类的设计文化和管理哲学。
由于考核制度的严格和开放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意大利高校年级、班级概念较弱,常常出现统一的入学时间却难有统一的毕业时间,在意大利延时毕业或不能完成学业的现象十分常见,而对于受语言和学习文化差异影响的留学生而言,按时毕业率则更低。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对环境设计类人才有大量缺口等利好的背景下,景观建筑类专业学科建设和培养机制都得到了较快发展,而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则要求培养更多具有社会综合能力的设计人才。
作为新型人才和创新教育理念的重要输出基地,高校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意大利景观建筑专业高等教育的研究,结合我国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看出,在坚持传统的课堂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关注本土文化的变革;对学生开展与实际项目“零距离”的实践教育,充分重视对设计师社会角色的塑造;丰富现有的考评和学籍管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教育的另一位重要的参与者,高校教师也需要具有更加国际化的视野以及更加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未来不断变化的设计过程,最终使得所有的设计参与者在完成设计师职业责任的同时,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份公民责任。
[1] 黄启兵.意大利高等教育改革历程评述[J].国外教育研究,2005(8).
[2] 窦庆禄. 意大利教育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1996(2).
[3] 孔祥伟.对话中国留学生:国际景观设计与教育[J].城市环境设计,2008(2).
[4] 赵晶.法国国立园艺与风景园林学院风景专业人员培养机制及其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15(3).
[5] 裴悦舟.意大利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研究[J].设计,2013(8).
[6] 伍云霞.中外课堂教学情况的对比及启发[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2017-03-15
G649.1
A
1008-5580(2017)03-0241-03
作者:吴浩(1985-),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学、旅游风景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