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叶梓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浅析舞蹈啦啦操创编能力的培养
李叶梓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舞蹈啦啦操与技巧啦啦操是竞技啦啦操的两个组成部分。近年来,舞蹈啦啦操作为新兴的体育项目在我国迅猛发展并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舞蹈啦啦操项目的创编是舞蹈啦啦操文化发展项目的核心,无论在表演还是竞争中都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位置。啦啦操自2000年啦啦操运动传入中国,获得了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的支持,从而促进了舞蹈啦啦操成为我国啦啦操运动主流的进程。该协会进行了大致规划,将啦啦操作为区别于健美操动作的项目来发展,同时不限制啦啦操的技巧动作和体操动作的配合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引进舞蹈啦啦操时间较短,此项运动的传播和发展时间也较短,导致我国舞蹈啦啦操创编能力与美国、日本等啦啦操发展强国具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啦啦操在中国的广泛普及,参赛队伍逐渐增多,对运动员比赛能力和啦啦操队伍创编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从舞蹈啦啦操的创编程序概述以及高校啦啦操现状的研究,进行啦啦操创编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并总结阐述。
舞蹈啦啦操;创编;培养
啦啦操在短时间内在国内发展迅速,它起源于美国。早期的啦啦操运动具有较强的依附性,被人们认为是比赛的“附属表演节目”。在美国,啦啦操舞蹈是经由美国橄榄球运动产生并随之发展的,随后广泛分布于美国各大型比赛项目中,其中篮球比赛是啦啦操最主要展现的平台。1998年,随着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开展,啦啦操表演深得观众心,另现场热情高涨并在中国受到热烈欢迎。通过检索和查找以及对其他资料文件进行梳理和总结后发现,国外对于舞蹈啦啦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疗治理、和身体发展等方面。而我国由于啦啦操这项运动从引进到发展时间较短,有关文献均是以构建和完善竞赛规则和形式和训练系统等方面为主的,有部分关于啦啦操舞蹈动作的文章也只是浅薄的提到了动作编排的要素和大致框架。但伴随着近几年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舞者以及指导老师的创编能力无法跟上运动发展的步伐,这导致舞蹈动作形式千篇一律。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每套舞蹈啦啦操动作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不能只是一昧的对国外的优秀成套动作进行模仿借鉴,更重要是需要根据我们自身文化背景去思考从而进行实践并创作出独特的舞蹈框架和结构。本文提出对舞蹈啦啦操创编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正是补充对发展的空白。
(一)啦啦操队员现状分析
高校的学生人数较多,且青年群体更为符合啦啦操的运动精神。因此,目前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发展最为迅猛、啦啦操竞赛队伍数量最多、爱好人群最为广泛。经调查,各大高校均有组建校园专业啦啦操队伍,参与各大啦啦操竞赛活动;同样也有校园社团或兴趣协会组建的业余临时啦啦操队伍。
各大高校的啦啦操队伍水平茬参差不齐,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部分体育高校重视啦啦操队伍的发展并给予了各方面的援助,它们的啦啦操队伍有其长时间的训练计划并且能够满足啦啦操队伍物资、教学等各方面需求。同时,也有部分高校并无发展啦啦操运动的长期计划,只是临时组建队伍予以集中训练,得以参与啦啦操竞赛和表演。众所周知,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啦啦操队员更为专业化。其中大多队员具有健美操、体操、舞蹈等项目学习经验,仅有少部分队员是来自于非体育专业的普通学生。啦啦操教练员在舞蹈啦啦操队员的选择上更为倾向于选择有舞蹈基础的女生。舞蹈啦啦操运动的特征直接导致啦啦操队员选择范围缩小化,部分业余爱好者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专业运动员所有的基本身体素质能力,即使加入队伍也无法产生较好的发挥。
(二)舞蹈啦啦操编排能力现状分析
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师资情况以及高校啦啦操队员现状均有待完善。其中一些不足之处直接影响了校园啦啦操队伍的专业能力,例如其舞蹈创编能力。
根据部分竞赛纪录片表明,部分高校的舞蹈创编能力较为缺乏,其舞蹈作品的连接仅为多个简单舞蹈动作的堆砌。其中不仅感受不到舞蹈啦啦操的艺术灵魂,甚至连接和过渡的处理都较为生硬。舞蹈啦啦操的编排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舞蹈元素添加以及操类动作的连接,它需要在艺术、舞蹈、美学的基础上结合各方面主观及客观因素进行构思和设计。当今部分高校舞蹈啦啦操编排注重于动作、技巧的展现,忽略动作间的串联与衔接使其无法达到顺畅的效果;并且编排过程中忽视了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舞蹈显得僵化。
(一)舞蹈啦啦操的构思与设计
一套完美的啦啦操编排要求动作干净利索,成套队形设计合理并赋有创意。根据成套用途和应用形式,结合主观要求和客观因素进行系统化的构思与设计。完整的啦啦操作品一般分为“凤头”“龙身”“豹尾”三个部分组成。“凤头”即啦啦操舞蹈表演的开场序幕,大多为2-4个八拍,以配合音乐展现舞蹈动作,新颖精妙的编排表演能够吸引评委或是观众的目光,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龙身”是啦啦操成套作品的表演主体,从开始部分到序中引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编排,各阶段需合理安排高潮部分,产生跌宕起伏的效果。首先为铺垫,配合音乐节奏先进入舞蹈部分再逐渐融入难度技巧动作;其次将音乐和动作强度相配合推动至最高潮,采用节奏感强烈、幅度较大、速度快、难度高、创意感强的动作激发观众情绪。“豹尾”亦是结束部分,是舞蹈啦啦操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尾的塑造往往拥有画龙点睛的成效。此阶段大多减缓音乐节奏并配合音乐降低动作幅度、难度和动作范围,减缓收尾或是最终以爆发式的特效音配以静态造型结束作品演出。
在确定框架结构设计后,要针对音乐主题对舞蹈啦啦操的动作内容进行构思。不同于技巧啦啦操的高技术层面,舞蹈啦啦操的动作内容更倾向于身体控制力的把握以及将舞蹈元素实化为啦啦操动作特点的技术能力。顾名思义,舞蹈啦啦操的动作内容大多采用于不同种类、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动作,将多重风格的舞蹈元素如芭蕾、踢踏舞、拉丁舞、古典舞、艺术体操、肚皮舞等融入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设计中,使得动作更加丰富多彩和特别,内容不空洞。尤其可以加入一些独有的特色如武术、秧歌等,突出民族风采和国家文化。
(二)舞蹈啦啦操的包装设计
结构布局、动作内容和音乐主题的确定,能够初步形成一套舞蹈啦啦操作品。然而一部优秀的舞蹈啦啦操作品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还必须经过更为细致的编排,精雕细琢以致更加完善。针对初步成形的成套舞蹈啦啦操作品,作品的包装设计环节是最为重要以及最为棘手的环节。舞蹈啦啦操的包装设计大致分为强化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有效宣传组织啦啦操队伍和作品两个方面。
舞蹈啦啦操作为一项体育艺术运动,在作品的内容布局等方面自带艺术色彩,而包装设计所需要的只是强化作品的艺术色彩,增添作品的观赏性(或竞赛性),深化艺术风格等。在包装设计环节中,最具成效的是人物造型设计,例如表演者的服装搭配、头花设计、发型妆容的选择等。表演者的服装搭配是最为突出的,除了结合啦啦操作品的编排布局、主题突出和难度展现外,还需要借鉴美学、色彩学等相关理论,从视觉、听觉上都形成与主题相呼应的一套完整作品。在整体造型不变的情况下添加入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作为点缀,例如潮流文化元素、品牌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等。
(三)结合主客观因素完善舞蹈啦啦操编排
一套优秀的舞蹈啦啦操作品必须经过全方位的审视,注重各方面的细节。然而结合大范围的客观因素,能够迎合舞蹈啦啦操的编排需求,例如作品主题和风格的彰显程度,所匹配的音乐的吻合程度、情绪和对现场气氛的激发程度、作品的整体流畅度和编排的创新程度以及运动员对动作的韵律感和跃动感的掌握能力等。
据分析,影响舞蹈啦啦操编排最重要的主观因素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任何运动项目参与者的基本生理要求。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根据自身控制在运动中所展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生理机能。众所周知,根据运动项目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核心的差异,身体素质需求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舞蹈啦啦操是一项加入舞蹈元素的操类运动项目,对于舞蹈啦啦操队员需求的侧重点在于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控制力等方面。舞蹈啦啦操的创编过程中需要创编人员进行不断的训练以及自我调适。表演舞蹈啦啦操不仅需要配合啦啦操的动感节奏,加快速度、加大动作幅度;还需要舞蹈的基本功底。试论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编排过程中,怎么顺利完成挥鞭转、站立扳腿等大强度和高难度的动作。在啦啦操竞赛或是表演阶段,无论是队员还是创编人员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工作及运动,没有强壮的体魄都无法坚持。
根据对啦啦操表演的调查了解,最具影响力的客观因素首先是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又受到运动员专项能力水平、训练方式、以及团队凝聚力等方面所影响。其中王皓曾在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运动员在比赛场上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打动观众和裁判,带来美的享受的一种竞技能力,这种竞技能力要求运动员具备体、技、战、心、智这样的综合素质,它是运动员内在身体素质与外在动作力度呈现的完美结合。再者啦啦操本身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助威、打气的效果,那么运动员的呐喊、表现力和渲染感情的能力更加变得尤其重要。
(一)提高舞蹈啦啦操队员的啦啦操鉴赏能力
艺术的开端皆是鉴赏,而艺术能力的培养则要由提高鉴赏能力开始。艺术鉴赏能够极大的促进艺术审美的提升以及艺术知识的储备。
任何个人专业能力的塑造都脱离不了专业知识的积累。在舞蹈啦啦操作品的鉴赏过程中,能够理解作品结构及布局,感受其文化元素,了解衔接模块等创编知识,并且能够直观地学习并且模仿较高难度的动作内容。然而舞蹈啦啦操文化具有其艺术独特的不可言传性,在鉴赏过程中能够领略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近代意大利美术学家克罗齐曾表示:“艺术即直觉,没有直觉就不能进行艺术创作。审美一般取决于个人直觉,因此审美不同于一般的视觉、听觉感观,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思维反射,将各种复杂的知识和观念结合理性思维得到一种高级精神感觉。一旦,创编人员长时间观赏优秀的舞蹈啦啦操作品,积累舞蹈啦啦操中美的感受,能够在大脑中储备众多美的瞬间,促进审美反馈,以达到对舞蹈啦啦操作品的高度审美。
(二)提高舞蹈啦啦操队员舞蹈素养
如上文所述,舞蹈啦啦操的动作内容大多采用于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将多重舞蹈元素融入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设计中;目前丰富的舞蹈啦啦操作品展中已能够发现古典舞、拉丁舞、街头舞蹈乃至肚皮舞等系列舞蹈动作的添加。想要学会灵活地运用舞蹈元素,首先必须拥有较大规模的舞蹈知识储备,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种类的舞蹈以致能够灵活运用。
基于舞蹈啦啦操的艺术文化特征,啦啦操编排中拥有许多舞蹈元素的添加。舞蹈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表演者通过有型的肢体展现舞蹈动作从而促进了无形的舞蹈思维进行有型的刻画。舞蹈啦啦操的创编人员为了凸显出作品意义,必须经过无形的思维转化为有型刻画这一环节,将有型的肢体与丰富的舞蹈文化底蕴进行有机的结合,赋予肢体艺术灵魂,产生项目意义。
在舞蹈啦啦操的创编能力培养中,创编人员必须以个人专业素养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吸收舞蹈知识作为个人专业素养,在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中训练肢体舞蹈能力获得提高是提高舞蹈啦啦操队员舞蹈素养的途径,是培养创编能力的手段。
(三)提升舞蹈啦啦操队员对于艺术表现力的掌握
在舞蹈啦啦操表演中,艺术表现力是创编者所赋予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表演者对作品诠释所表达的意识,优秀的舞蹈啦啦操作品中艺术表现力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创编人员需要有广泛的艺术知识储备,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动美学、色彩学等专业知识。在舞蹈啦啦操的创编设计中,创编人员需要运用其个人专业能力对作品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规划和内容设计,例如音乐与舞蹈的搭配度、舞蹈动作的衔接、艺术文化的添加、造型等方面。显然,内容及规划的合理设计安排能够极大的促进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因而提升创编效果。
其次,创编人员在设计同时还要考虑表演队员的专业能力考查其艺术表现程度。优秀的作品需要配以良好的发挥,表演队员对于技巧、造型、动作等的完美掌握并得以发挥,能够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发展到极致。因此创编人员对于啦啦操队员的把握也十分重要。
[1]刘屹峰.从啦啦队比赛分析我国啦啦队运动的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2]张庆如,马纯峰,李志向.啦啦队运动的价值与功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
[3]杨巧静,刘锦瑶.影响舞蹈啦啦队队员专业技术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4]徐静.舞蹈啦啦操创编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
[5]杨晓莹.舞蹈啦啦操审美艺术价值及其艺术创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6]蒋晓絮.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02)
[7]王皓.体育院校舞蹈啦啦操艺术表现力训练方法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8]薛利利.对普通高等院校花球舞蹈啦啦操编排能力的探讨[J].山东女子学院体育教研室,2014(08)
[9]武燕.舞蹈啦啦操的创编艺术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12(21)
[10]李红运.高校舞蹈啦啦操套路编排的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1 03(1)
李叶梓(1994-),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健美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