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英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田径运动项目特征及前沿研究进展综述
陈向英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田径运动是田赛、径赛和全能比赛的全称。田赛用距离来衡量,径赛用时间来衡量。此外,田径运动还包括田径全能运动,它是由若干跑、跳、投项目组合而成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田径运动已经成为全球最为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大中小学的学校体育和社会的群众体育中广泛开展。在多年的发展中,田径运动以其独有的特点保持项目的特性,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赋以田径运动新的生命力。田径运动分为跑跨类项目、中长跑类项目、竞走类项目、跳跃类项目、投掷类项目等,各类项目有着本类项目独自的特性。
田径;项目特征;前沿研究
(一)短跑、跨栏项目主导竞技能
短跑、跨栏项目训练比赛的最终目的是比赛在一定的距离中谁跑的最快、跨的最快。因此,人体所具备的速度能力是短跑、跨栏类项目的第一要素。短跑、跨栏运动员所具备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速度节奏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几个主要方面,任何一个部分通过训练得到提高,都会对成绩产生影响;力量是各项身体素质的基础,也是获得速度的基础保证。也是短跨类项目最主要的竞技能力之一。肌肉力量的大小,决定着人体完成这一动作或某一周期动作速度的快慢,也决定着蹬伸、支撑、跨越、扒地等技术动作的实际效果;协调性是掌握跑跨项目技术的重要保证。在比赛中,跑跨运动员在高速度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放松、协调的跑跨技术是他们获得优异成绩的保证。
(二)短跑、跨栏项目供能特点
根据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我们得知,短跑、跨栏项目属于短距离高速度性项目,其供能的形式主要以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供能为主,两种能源物质储存在肌肉中,可供肌肉直接收缩,产生力量。这是短距离项目肌肉工作最初产生速度的主要能量。但是,这两种能源物质在肌肉里的储存量较少,仅仅能供应肌肉进行收缩6-8秒左右,而后便是肌糖原进行糖酵解后合成新的碳酸肌酸、三磷酸腺苷再供肌肉收缩。在距离稍长的短跨项目中,如200米、400米、400米跨栏等项目中,糖酵解成为一种主要的供能形式。对于短跑、跨栏项目,糖酵解功能的合理运用,供能转换的速度,肌肉合理运用磷酸肌酸、三磷酸腺苷能量提高肌肉收缩的效率等,成为短跨项目供能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三)短跑、跨栏关键技术环节的力学分析
起跑和起跑后加速阶段的最初几步,完成蹬地任务的腿部肌肉力量和髋、膝、踝三个关节伸直的蹬伸力量决定着起跑阶段作用力的大小,是人体快速摆脱静止状态,产生位移速度的关键。途中跑时那种快速有力地从前向后用力的技术动作,使人体重心产生了快速位移的效果。此时支撑作用力已经不是人体位移的主要作用力,而是肌肉工作产生的功率在起作用,输出功率越大,对已经产生的速度影响越大。这种功率的体现主要表现在高速移动的人体重心前方支点的轻快有力的快速回扒动作上。步频和步长都达到最大时,速度也最大。但是由于二者在一定情况下是会相互制约的,步频越快,步长会受到限制,而步长越大,步频也会相应减慢,因此次最大步长与次最高步频是运动员的最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频率更是节奏的一种反映。跨栏运动员提高专项速度主要体现在步频上,谁的栏间跑步频快,节奏快,谁就具有更高的跨栏运动水平和发展潜力。
田径运动中的跳跃类项目包括跳远、跳高、三级跳远、撑杆跳高四个项目,他们有着共同的技术环节:助跑、准备起跳、起跳、腾空、落地。
(一)跳跃类项目主导竞技能力
速度与速度节奏是决定田径跳跃类项目运动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是其最重要主导竞技能力之一。田径跳跃类项目的速度主要体现在人体的“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上。弹跳力是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被动拉长后快速收缩的集中体现,同时要有髋、膝、踝三个关节的协调发力,以及踝关节和脚蹬离地面的角度决定。由于跳跃类项目在高速奔跑中要完成起跳、腾空后的各种复杂技术动作,还要在巨大冲力下保证落地的安全性,因此,运动员身体的控制能力和高度灵巧的协调性是此类运动员重要的竞技能力特性之一。跳跃类项目的运动员应该是田径运动各项目中最灵巧的运动员,是身体素质最全而的典范。随着跳跃类项目的发展,运动员身体条件越来越重要,成为体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跳跃项目的供能特点
跳跃类项目这种短时间获得最大功率的运动能力主要取决于ATP-CP系统的供能能力。人体在跳跃运动中,虽然每次跳跃的时间较短,但是,在多次跳跃之间的休息间隔里,人体都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ATP-CP能量物质的再储备,才能迎接下一次试跳。随着运动次数和总运动时间的延长,跳跃类项目运动员所具备的能量物质再储备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跳跃类项目关键技术的基本分析
决定跳跃成绩的因素。人体重心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度和起跳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是决定跳跃类项目成绩的三个主要因素。同时助跑技术是跳跃类各项目技术环节中的主要技术环节之一。助跑是跳跃运动员为强有力的起跳积蓄能量的过程,助跑速度是他们起跳腾空飞行的主要动力源。助跑速度决定着跳跃项目的成绩,与跳跃成绩高度相关。跳跃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倒数两步的动作与前面的助跑技术有一定的变化和不同,这两步是助跑连接起跳的关键环节,这两步技术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成绩的好坏。起跳技术是跳跃技术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改变人体运动的方向,从水平位移转变为抛射运动,飞越尽可能远的远度或更高的高度。落地动作对于跳跃类高度项目来说,主要是保证落地的安全,对运动成绩几乎没有影响。
投掷类项目包括投掷铅球、铁饼、标枪、链球四个项目,是田径运动中体现出力量与速度力量结合最典型的运动项目。投掷运动员除了具备较高的绝对力量水平外,还必须具有强大的快速力量和爆发力水平,才能将器械投掷得更远。同时将投掷运动员专项力量主要分为专项基础能力、专项技能能力和专项投掷能力的三个渐进基本层次,每个层次体现出不同的力量特点。动作的协同能力和节奏感是投掷类项目的主导竞技能力之一。再次,投掷运动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稳定性和自控调节能力,才能够在比赛中发挥出训练的最好水平。投掷运动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投掷技术动作程序、本体感觉、肌肉功能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二)高效率的集中注意力与适宜的心理唤醒水平(三)高度的肌肉内部协调水平(四)有效地利用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反射机能完成技术动作(六)肌肉拉伸-缩短周期的优化及长度-张力关系。以便于在投掷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一)投掷类项目关键技术环节的生物力学分析
投掷类项目依据投掷技术原理得知,投掷器械的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是影响投掷运动成绩的三个重要因素。如果器械出手角度和出手咼度保持不变,出手速度的增加会大幅度提高运动成绩。由于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在一定情况下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投掷运动员多年的训练主要是围绕如何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出手速度进行的。由于投掷类各项目使用的器械不同,技术要求不同,因此,有着不同的投掷出手角度。投掷铅球出手角度约为41度~42度,投掷铁饼出手角度35度~37度,掷标枪出手角度在30度~36度之间,投掷链球的出手角度约为44度。由于投掷链球在最后用力阶段投掷运动员“与链球方向相反”向后倾斜,因此在实践中,该阶段产生的离心力通常会下降。因此,优秀运动员投掷器械的实际出手角度与理论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大都略偏小些。这主要因为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技术状况和能力各有不同,体现在技术方面的出手角度也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各有差别。出手高度是投掷成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臂展,以及器械出手瞬间身体的技术姿态。
田径中长跑类项目分为中距离跑、长距离跑和超长距离跑。虽然跑的距离有所不同,但是根据项目的共同特点,其主要主导竞技能力却是基本相同的。
(一)中长跑类项目主导竞技能力
从中长跑运动的特点来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保持高度发展的耐力水平同时速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保持高度发展的专项竞技能力的同时,整体训练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决定中长跑运动员主导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高度发展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工作能力,也称为“心肺耐力”以及骨骼肌工作中的代谢能力。
1.心肺耐力
心肺耐力是中长跑运动员体能的重要指标,是体现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较好地协同工作的能力是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基础,也是运动员在运动中心肺系统和肌肉一起工作的持久工作能力。在中长跑运动中,心肺耐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
2.能量代谢能力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能力决定着中长跑运动员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水平。中长跑运动时,人体骨骼肌收缩,肌细胞内的能量供应也是由这三个供能系统分解能源物质来完成的。人体内这三大供能系统在中长跑各项目运动时供能的比重各不相同,其供能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运动员的不同运动能力和体能水平的高低。中长跑由于运动时间较长,其能量供应主要由糖酵解供能系统和糖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来保证。
竞走是运动员的两脚与地面保持接触,连续向前迈进的过程,没有(人眼)可见的腾空。同时要求摆动腿从脚跟触地瞬间至垂直部位应该伸直即(膝关节不得,不得弯曲)竞代表竞速也就是比谁走得快;走代表走步,即不允许跑,是一项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长距离周期性运动项目。竞走比赛的独特独特之处是技术有上诉的规则要求,裁判执法时凭借主观判罚,因此竞走运动员在比赛中经常遇到技术犯规被取消比赛资格的判罚。可以说,竞走是竞速能力与竞技能力的高度统一,这是竞走项目的本质特性。
(一)竞走项目供能特点
竞走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其能量代谢特点是磷酸原、糖酵解和有氧代谢三种供能系统的综合供能(混合代谢)。这三种代谢类型随着比赛项目距离的增加,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的比例也随之提高。因此,长距离竞走运动员既要有良好的耐力作基础,又要具备很高的速度耐力水平。
(二)竞走关键技术环节——摆动时期
1.后摆至垂摆阶段
该阶段是从足尖离地面时,至身体重心垂直于地面的动作过程。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蹬离地面的摆动腿迅速放松并随着同侧髋部转动和前摆,顺惯性摆动。
(1)脚尖离地面近,防止大腿上抬是该阶段动作的关键和主要特征。因此,此时同侧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放松并有一定的下沉现象。
(2)对侧的躯干,尤其是肩臀部放松以便配合整体动作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图1-21)
2.前摆至着地阶段
该阶段是从身体重心移过重心支撑垂直面,至前脚跟刚一接触地面时的动作过程。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摆动腿随着同侧髋部转动和前摆后,顺惯性向前摆动;在将要着地前大腿做出制动,小腿顺惯性前摆,足跟领先着地。
(1)摆动腿的大腿由‘被动’摆动变为‘主动’摆动,也就是后摆时为髋部带动腿部摆动,这一阶段是腿部带动髋部前摆。
(2)摆动腿的大腿和小腿均应注意强调空摆动作,以便使身体重心平稳移动。
田径运动作为多元融合的世界比赛项目的同时,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技能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发扬,使其大放异彩。
[1]张正红,王阳春,刘志兰.刘翔备战奥运会科学化训练研究——分栏时间与专项成绩灰色关联分析及模式训练途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53-55.
[2]张庆文.刘翔科学训练的主要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39-341
[3]秦学林.陈艳青备战北京奥运会专项辅助练习与竞赛成绩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08.29(6):37-39
[4]巴义名等.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在备战北京奥运期间的专项素质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49-552.
[5]刘霞 北京奥运周期刘霞参赛技战策略与实施[M]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学位论文2009,6
[6]张湘祥 张箱祥赛前训练负荷特征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学位论文2008,5
[7]王丽萍 王丽萍备战奥运会竞走比赛的训练特征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学位论文2008,1,
[8]贺潞敏 对陈中、罗薇备战2004年奥运会训练过程控制的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学位论文 2005,5
陈向英(199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