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英,倪武帆,张 平,叶茂升
(武汉纺织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吴 英,倪武帆,张 平,叶茂升
(武汉纺织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介绍武汉纺织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以行业特色背景为依托,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特色;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等方面着手。在国外,实践教学已深深根植于各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中并形成制度化。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英国剑桥大学等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其办学理念和使命中都渗透了实践教学的思想,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日本的大学也十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行了企业实习制,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对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非常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中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2]中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国内高校大多开设了这个专业,但高校专业的同质化情况严重,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存在趋同性,缺乏行业背景,制约了本科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已无法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的人才市场对所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校(武汉纺织大学)是目前国内唯一以“纺织”命名的地方高校,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在数十年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和特色,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保持行业特色是行业性地方高校的生存之本,行业性高校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及纺织行业的发展,分析目前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1. 思想上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一些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紧随时代而变化,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缺少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考核力度不强,监督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学生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参与实践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述问题导致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学生缺乏实战技能。
2. 缺乏校外实习基地
我校与湖北省著名企业均有密切合作,并在这些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如湖北美尔雅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精华纺织集团公司、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州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支行等,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由于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等问题,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还比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需求。因此,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实习基地显得尤为迫切。
3. 实践教学测评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测评体系有待完善,特别是对于毕业班学生的校外实习环节。由于毕业生面临就业、考研、实习地分散等现实问题,在学校实践教学测评体系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很难做到实时认真地监管。指导教师与在外实习的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基本上是通过微信、QQ、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无法充分掌握学生的真实实习情况,导致信息疏漏或出现虚假情况。实践教学监控考核不到位,学生不重视实践教学,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加强校外实习学生的监管与考核,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4.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实践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强弱。目前我校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共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2人,大部分教师都承担着大量的理论教学和科研任务,同时兼任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如进出口贸易实务、报关与报检、国际结算、外贸跟单等实训课程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紧密相关,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是现阶段能够胜任这些实训指导的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刻不容缓。
1. 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围绕纺织行业特色与创新,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跨国界合作的“四跨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涉及的行业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聘请专职教师专门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生培养,聘请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骨干给学生传授实践知识。传授的知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使学生能够对社会、行业、企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及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提高学习效率。实行以学校教师为主导师、企业骨干为副导师的双导师制度,使学生同时接受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导师和不同企业的副导师的指导。将国际化教育作为面向新形势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能够适应企业“走出去”战略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同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目前,我校经济学院每学期定期开展各类学科知识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与教师、学生座谈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专业、行业以及社会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另外,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一些与学科竞赛相关的纺织服装方面的课程,如“纺织商品学”“纺织外贸跟单实务”“纺织服装专业英语”等,让学生了解纺织服装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及纺织品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基本流程,为学生以后在纺织外贸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奠定基础。
2.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建立健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有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这些实践大多必须在实际操作现场进行。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指导学生,传授实战经验;同时安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定期深入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把握国内外新形势与新变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共建基地、轮岗实习等方式将企业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获取实践技能。我校经济学院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带队,与学生一起到外贸企业实习,与企业一起制订实习计划,把握实习的每一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达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目的。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学科发展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学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和设计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比如进行进出口业务模拟、财税综合实训、商业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模拟、纺织外贸跟单实训、纺织外贸制单及报关实务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校经济学院增加了实训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以前只有四年级学生才有少量专业实训课程,现在变为从三年级开始,而且实训课程数量和课时都有所增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仿真模拟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以行业为依托,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科竞赛平台
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例如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在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有关纺织服装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或继续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提升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面。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作为指导思想[3],构建学科竞赛“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核心平台, 建立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通过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学科竞赛奖励机制,对获奖的学生、教师、二级学院给予实质性的奖励,以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我校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并在奖学金评定时给予现金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补助和现金奖励,并在个人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时给予政策倾斜,优先选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对于组织竞赛较好的学院授予学科竞赛先进单位称号或给予一定奖金等奖励。
5. 构建实训信息化平台,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我校经济学院实验室的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全面对学生开放,通过网络、微信等媒体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功能辐射,并进一步促进校内外教学资源共享。我校经济学院已购买了有关国际贸易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各类软件,其中有大量的模拟实训题,涵盖了各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软件的仿真性强,不仅可模拟再现实际工作环境,而且充满了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目前我校经济学院实验室的设备数量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力度,包括增加设备数量,购置与更新实习软件,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服务意识等尤为重要。
6.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合格的实践教学团队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例如到海关、银行、进出口公司、报关行等涉及进出口贸易业务较多的单位去实践,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熟悉国际贸易与跨国经营管理的实际业务,了解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结合企业实践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采取“老带新”“传帮带”的形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组成小组, 帮助新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种实践教学研讨会、行业交流会,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我校每年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由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指导,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完善实践教学规范,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各项措施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制订和完善各项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的。目前我校已经对校内实训、实训课指导教师、实验室管理员制订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并依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对校内外实习基地制订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实习教学安全管理规定》《实习教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3/t20120316_146673.html.
[3] 孟庆杰.人才培养与行业共进:访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J].纺织服装周刊,2015(3):16.
(责任编辑:吴文英)
武汉纺织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6JY073)
吴 英(1966—),女,四川乐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E-mail:hellenying@wtu.edu.cn
G642.0
A
2095-3860(2017)01-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