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厂化、管理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以淄博理工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为例

2017-04-15 12:34:20鹏,赵
纺织服装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鲁泰纺织校企

袁 鹏,赵 双

(淄博理工学校 服装纺织系,山东 淄博 255100)

“教学工厂化、管理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以淄博理工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为例

袁 鹏,赵 双

(淄博理工学校 服装纺织系,山东 淄博 255100)

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离不开企业化的实训教学环境。淄博理工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根据现代企业的真实环境和管理模式,引进与企业生产线基本一致的实训设备,建成了具备纺纱、织造生产线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完全纳入企业生产计划,实现了“教学工厂化、管理企业化”模式,在学生与岗位对接的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教学工厂化;管理企业化;校内实训;实训基地建设

一、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 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纺织业是山东省淄博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贸易出口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包括化纤、棉纺织、色织、印染、服装、纺织机械等门类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但是技术工人短缺一直是制约淄博地区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因素,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亟需一大批懂技术、能操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大量的企业员工需要岗位培训、转岗培训,还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而这些新生劳动力大部分需要通过职业学校获得相关技能。作为淄博市唯一一所开设纺织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我校(淄博理工学校)承担着培养纺织技术人才的重任。

2. 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在实训设备、实训场地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但是由于实训空间、实训设备数量的限制,导致许多内容只能由教师示范、演示,学生不能上手训练,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对实训车间进行精细化设计,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成为我校实训基地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3.是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训课程以及相关实训教材缺乏,实训环境、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就业后需要经过企业的重新培训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另外,“双师型”教师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对企业先进生产技术及管理模式了解较少,这些都是阻碍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二、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

1. 实现“四个结合”

我校每年根据本地及周边地区企业用工情况确定当年招生计划,以需求定招生,实施“订单式”培养。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训实习,并承担鲁泰集团每月2 000米色织布的生产任务。学生实训加工的产品完全纳入企业生产计划,实现“教学工厂化”模式。通过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实习和生产,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岗位技能相结合的“四个结合”。

2. 实现“三化”

采用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以真实工作场景为核心,利用项目导向的角色模拟方式,把课堂搬进实习车间,车间即课堂[2]。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每个团队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师安排,通过技术研讨、实际操作等手段,合作完成一个任务或项目。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环境,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习环境与企业环境的紧密衔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的“三化”。

3. 实现“三个提升”

(1) 以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使培养的人才更接近职业岗位要求,“订知识、订技能”,实现招生即招工,使学生在德、智、体、能等方面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2)专业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生产实践,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积累生产经验,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最终实现“双师”素质的不断提升。(3)学校与鲁泰集团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具体措施有: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订单培养协议书、顶岗实习协议书;成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共建共管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保证“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顺利运行。这些措施最终实现了学校基础能力的大幅提升。

三、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工作过程

1. 深入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1992年,我校与鲁泰集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组建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并成立了由高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以及本校骨干教师组成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建设委员会。我校先后深入鲁泰集团、山东齐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家纺织企业进行调研,形成了《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行业需求调研报告》,明确了开清棉、梳棉、粗纱、细纱、织布、验布等涵盖纺织产业链的典型工作任务。

2. 对接核心能力培养需求,建设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训基地

(1) 校内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双方共同为实训基地建设搭建了完备的管理构架,制定了人事、财务、管理等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要求布置厂房,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安装调试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先后建成了纺纱车间、机织车间、漂染车间、穿筘室、打结室、培训室、纺织品实验室、纺织成果文化展室等,满足了大部分专业课程技能实训的需求,可以同时容纳450人开展实训教学。为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校还新增了10台触摸屏电脑,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大部分教学内容实现了多媒体课件授课,为实训基地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我校通过对鲁泰集团开展详尽调研和严谨论证,建成了与企业生产相对接的纺纱、织布两条生产线。纺纱生产线主要用于学生对纺纱各工序的操作训练。现在学生已经能够完成对梳棉、精梳前准备、精梳、粗纱、细纱、络筒工序的熟练操作,并能够生产出筒子纱线。该生产线还为鲁泰集团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进行彩棉试验提供了条件。织布生产线主要按照企业方式运作,由学生为鲁泰集团生产机动品种的产品,每月生产2 000米色织布,产品均运往公司由技术人员进行检验,并进行后整理加工。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熟练掌握了织造工序的每个操作环节,熟悉了先进的产品制作工艺过程和企业管理标准。

(3) 文化融合,营造实训基地企业化氛围。为了真正实现课堂车间一体化,实训车间充分引入了企业文化元素,例如“百年鲁泰,世界一流”的企业目标,“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员工负责”的企业宗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等,体现了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真实感受到企业生产环境及氛围,真实地接近社会及企业,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零距离”。

四、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果

1. 改善了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1) 新建实训基地,购买实训设备。目前,我校纺织技术与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包括9个实训车间,新增设备总值660多万元,总数量为71台(套)。改变了教学现状,使实践性教学成为重点,学生变得能学、爱学、好学。该专业学生多次在学校组织的技能比赛中获得打结、穿筘、补断经、上机操作一等奖。

(2) 鲁泰集团选派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生产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充实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师结构。同时,专业教师参与基地生产实践,提高了职业技能,积累了生产经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贴近企业要求打下了坚实基础。

(3) 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项目教学,而且具有部分生产能力。实训实习期间,学生承担了鲁泰集团的部分生产任务,学生生产的产品完全纳入企业生产计划,实现了“教学工厂化”模式。

(4) 学校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益补充,实训场所的布置、规章制度以及管理等完全按照企业6S要求运行,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

2. 师生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师生在真实企业场景下进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目前,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已有20名教师获得纺织类高级技工职业资格证书,3名教师获得纺织类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该专业学科带头人2011年被评为“齐鲁名师”,骨干教师多次在省级、市级、区级优质课程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在学生培养方面,多年来订单培养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获得了由鲁泰集团设立和发放的“鲁泰纺织奖学金”,并在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

3. 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校企合作共建纺织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升了校企合作层次。学生为企业生产订单产品,教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先进、实用、针对性强。同时教师能够较好地开发校本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该领域的生产技术同步。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学习,能接触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4. 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针对企业岗位群我校纺织技术与营销专业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纺纱工艺、机织工艺、市场营销三个方向,在分析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立了8门公共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9门专业方向课程和9门素质拓展课程,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5. 推进了教科研工作的发展

专任教师年均授课300 学时以上,严格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现建有市级网络课程 1 门、学校精品课程 1 门,修订并出版了1本核心课程教材《棉纺织理论与实践教程》,开发了2本核心课程教材《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实训指导书》《机械制图》。牵头编写了《山东省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承办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纺织服装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大会,并承担了《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轻纺食品类)》的制订工作;成功申报区级课题“项目教学法在纺织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团队中,1名教师被评为“齐鲁名师”“淄博市特级教师”,5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能手称号;3名教师在省级优质课、说课评选中获得一、二等奖,5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说课评选中获得一、二等奖,7名教师在区级优质课、说课评选中获得奖项;多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

6.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该专业招生势头强劲,每年可招收新生200多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接近100%,他们德才兼备,深受企业欢迎,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五、 结语

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1)要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与课程建设的衔接和融合,注重实训基地的人文环境建设,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2)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高技能人才欠缺,“双师”层次有待提高。(3)专业教师距离成为能指导当地企业生产的名师、名家还有差距,需要继续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于机制创新,我们应该从社会、企业、

学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将企业的观念、文化、管理方式等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1] 杨青田. 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实习实训,2014(33):111-112.

[2] 龚雪梅.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4):87-89.

(责任编辑:吴文英)

袁 鹏(1973—),男,山东淄博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纺织专业教学管理。E-mail:yp979@163.com

G712.0

A

2095-3860(2017)01-0042-04

猜你喜欢
鲁泰纺织校企
澳洋纺织
纺织报告(2022年8期)2022-08-25 08:14:38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鲁泰纺织:创新共赢,不断扩大“朋友圈”
纺织报告(2017年11期)2017-12-22 05:00:13
鲁泰再次为“纺织之光”捐款的背后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鲁泰的人本之道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