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平
六十年前搞科研
■张志平
解放初期,在北方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黑龙江储备物资管理局二三二处,有一群知识青年,在一无经验、二无资金、三无设备的情况下,凭借着满腔热情和聪明才智开展技术革新,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省科技战线的先驱,为推动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三二处始建于1947年,前身为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物资局第六物资管理处,最早储存的是日伪时期部队缴获的收发报机等军用器材。解放后,为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平衡市场,国家从斯里兰卡、印尼等国进口了大量天然橡胶,二三二处承担了收储任务。起初大家心里茫然、不知道怎么经管好这些“宝贝”。橡胶属亚热带植物,保管条件要求极高,易出现霉变等质量问题,北方气候多变,冬季寒冷,能否在北方长期储存,国内没有先例,也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全得靠自己摸索。物管科的前辈们不服输,他们信念坚定,就是困难再多,也要保管好国家的重要物资。在处党委的倡议下,他们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结合橡胶的保管保养进行科学实验,寒来暑往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从未间断,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摸索出北方橡胶保管经验,填补了国内空白。1977年8月,国家物资储备局在全国物资储备系统对他们的技术进行了推广。
在橡胶接收期间,还有两项技术难题困扰着全处职工,一是短途运输,二是物资码垛。由于技术落后,机械设备匮乏,一旦有物资接收发运任务,干部职工便男女老少齐上阵,靠的就是人背肩扛。一块天然橡胶一百多公斤,一个人根本拿不动,需要两个人抬。再说码垛,八层橡胶,加上垛底三米多高,需搭跳板,越往上堆码越费劲,还不安全。小组成员经反复试验,研制出“老虎车”和“少先吊”两台设备,解决了运输码垛的技术难题。“老虎车”类似于现在百货商场的推货车。“少先吊”是利用电动装置把橡胶装运上垛,省时省力。当时,这两台设备可派上了大用场,一摁电钮,八层高的垛一会儿就码完了,既安全稳固又美观整齐。
储备仓库是应急保障部门,确保国储物资安全是重中之重。为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报警、早扑救,攻关小组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一套消防报警联动装置。他们在每栋库房周围安装了单耳机,用于报警通话,同时在消防队设置了操作台,一旦库房发生火警,发现人只要按动按钮,联动装置就会启动,消防车库门就会自动打开,消防车就会自行发动,操作台上的库房图板指示灯就会点亮,便于消防人员在第一时间获悉火情,不仅知道有火警,还知道是哪个地方、哪栋库房着火了,有利于及时出警扑救。这项科技发明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就是现在也不过时。
据退休干部陈日光回忆,当时他们天天加班,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一门心思搞科研。为啥劲头儿那么大,一是责任心强,二是年轻有朝气,更主要的是领导支持。时任处长李长武是部队转业干部,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的警卫员,是十三级高干。他看到有的技术骨干加班没有夜餐费,半夜饿得受不了,就把家属队养鸡下的鸡蛋攒起来,给加夜班的同志每人发4个鸡蛋。在处领导的关怀下,职工们的热情更高了,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捷报频传,研制出库房温湿度遥控仪,还根据棉布的化学成分和储存保管习性总结出“梅花码垛法”。《东北日报》刊登了该项经验。
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那一项项科研成果,凝聚着储备人的心血,承载的是浓浓的爱国情,是对事业的忠诚、坚守、执着与担当,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现百年梦想,再创储备辉煌。
(作者系黑龙江省直属机关作家协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