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志愿服务工作的四个创新

2017-04-15 11:40杜丹
奋斗 2017年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机制

■杜丹

黑龙江志愿服务工作的四个创新

■杜丹

黑龙江省率先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深化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志愿服务理论创新、组织体系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形成全新的发展动力和整体优势。《黑龙江省以信息化助推志愿服务制度化》经验被中央文明办转发;2016年度全国表彰四个100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黑龙江省受奖数量居各省第三名。总结黑龙江省志愿服务工作的四个创新,对于深刻认识志愿服务工作特点和规律,把握发展趋势,赢得工作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着眼解决“怎么看” 推进志愿服务理论创新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协调发展,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统一思想认识,解决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对志愿服务工作“怎么看”的问题。

省文明办会同省社科联结合全省近年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实践,集中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考察和研讨活动,组织撰写了三百多篇研讨文章确认志愿服务工作应当重点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志愿者服务与管理。加强组织建设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组织是核心,要从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现实出发,激发组织活力,健全组织机能,把组织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加强活动管理是实现志愿服务目标的基本途径。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准确回答什么是志愿服务活动,弄清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形式、主要载体和发展目标,突破形式化、概念化、运动式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认识误区。志愿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志愿服务工作的根基。要尊重志愿者的社会贡献和高尚人格,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服务保障,提供社会关爱的大环境和服务机制,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应为、人人能为、人人愿为、人人作为的社会环境。

积极倡导“六个思维”。一是倡导系统思维,明确志愿服务工作战略定位和重大意义。要立足全省大局,明确志愿服务工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纽带,是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的重要力量。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二是倡导体系思维,科学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结构。把全省所有志愿服务组织视为统一的组织体系,针对不同组织的特点和结构,理清组织脉络,明确相互关系,探索各类组织共建、共享、共赢的新机制,实现全面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激发各类组织活力。三是倡导主体思维,自觉遵循人民第一的理念。改变“讲空话”“走形式”的“定式”,讲实话、办实事、建章立制,确立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四是倡导项目思维,创新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把个别、分散的志愿服务加以组织和引导,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项目化、工程化和机制化。五是倡导法制思维,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责任和权益意识。依法承担支持和服务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责任。六是倡导互联网思维,增加志愿服务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强化平等意识、效率意识、规则意识和大数据意识,充分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红利,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突破常态、常规定势。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志愿服务工作发展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和制约。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大力倡导“六个思维”,引导人们拓展视野,奠定志愿服务工作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着眼夯实基础 推进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创新

确定“二元结构”和“两类组织”。“二元结构”即把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视为统一整体,在这个大系统中,将依托地区行政、企业、事业单位和区域建立的组织定义为“地区组织”将各部门牵头建立、具有特定人群、特定服务对象和内容的组织定义为“专项组织”,共同构成“条块结合”的组织形态。所谓“两类组织”即“注册”和“备案”的两类志愿服务组织。明确“两类组织”解决了“注册难”和“不登记”问题,实现对全省志愿服务组织的有效管理。

建立二元结构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依托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结构,在地级以上城市、全省区域性综合协调部门建立志愿服务总队,统一领导当地两类志愿服务组织,形成条块结合、相互支持的组织体系。省级各牵头部门分别建立专项志愿服务总队,既保持各专项组织本身的完整性,又成为各地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各类组织之间相互协调支持。

支持各类组织均衡发展。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既有利于各级各类组织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2013年全省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只有1.78万个,地区组织占88.26%,专项组织占11.74%;现在基层组织发展到13.79万个,专项组织占到80.52%,地区组织下降到19.48%,有效促进了各类组织的均衡发展。

有效解决各类组织的服务保障工作。建立覆盖全省所有志愿者和活动的意外保险体系,为各级组织和志愿者消除后顾之忧。

三、着眼发挥机制力量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创新

黑龙江省建立了10类制度和机制性的举措。1.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申报机制。依托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和智慧志愿支持系统,建立上级组织推荐审批制度,既保证申报组织的严格管控,又为所有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2.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机制。形成社区主导的“社工带义工”服务机制、专业化引领机制、对接帮助机制,增强服务的实效性。3.建立服务志愿者机制。通过建立网络、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赋予志愿者充分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权力,使志愿者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人。4.建立志愿服务记录机制。为全面落实志愿服务管理、保障、评价提供可靠依据。5.建立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全省“双百千万”志愿服务义务宣讲员达到8890人,宣讲2446场,培训8348.13万人次。6.建立志愿服务工作考核机制。2011年以来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年度测评、月度指数考评、周工作讲评和日志愿服务活动展示,把志愿服务工作的定性评估转变为定量考核,把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7.建立志愿服务嘉许机制。一是建立年度“五个一百”评选表彰机制,带动各地志愿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逐年提升。二是建立星级和年度嘉许激励机制,使所有志愿者都能凭借自己的服务记录得到社会的鼓励。8.建立志愿服务保险机制。9.建立志愿服务工作会议机制。保证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有序,工作落实。10.建立志愿服务信息宣传机制。十项机制性举措,使全省志愿服务工作“活”起来、“实”起来和“硬”起来。

四、着眼构建工作体系 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方法创新

建立注重实际效果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建立以志愿服务工作站(队)为核心的志愿服务活动动员机制。把志愿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部分、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实在的“社工带义工”工作模式,使志愿服务工作走出形式化、概念化误区。

建立“动车组”式志愿服务动员机制。把建立志愿服务培训机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基础工程,激活整个组织和全社会的正能量。目前全省活跃志愿者由2013年的35.16万人增长到147.51万人,参与率由16.43%提高到48.11%。活跃团队由2012年的1398个增长到13560个,动员率由6.28%增长到15.43%。

建立志愿者自主参与机制。智慧志愿支持系统具有志愿服务活动导航功能,各级组织更重要的任务是培育“志愿服务市场”,动员更多基层组织根据群众需求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引导志愿者自主选择活动时间、内容、地点,使全省志愿服务工作发生质的变化。

建立日行一善活动机制。很多机关干部、专家学者、残疾人等,不便参加团队发布的活动。我们建立了“日行一善”记录机制,成为很多人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人们陶冶心灵、自我激励的重要途径,目前每年参加“日行一善”志愿服务的人数达到13.87万。

建立动态考察机制。网络化、大数据使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哈尔滨人均服务时间出现“断崖现象”,我们分析原因,推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转变,使全市年人均服务时间由7.2小时增长到44.80小时,动态考核机制展示出很强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黑龙江在大力推进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大项目化规划和建设。整合社会组织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协调企业落实2000万元项目资金,为一万多名老人落实稳定的帮扶对子,为8位老人兑现意外保险。2015年,这个项目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作者系黑龙江省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机制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