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颖 郑逸芳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闽台交流背景下的福建省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罗 颖 郑逸芳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养老问题是两岸都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闽台各方面的学习合作大潮下,福建有必要借鉴台湾优秀的社区养老模式,找出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这一难题的出口。基于此,文章通过了解台湾较为成熟的社区养老体系,运用SWOT分析法探究适合福建省本土的社区养老模式,提出在交流合作中运用自有优势,把握机遇借势发展;充分检视自身不足,利用机遇优化服务;发挥自身优势,削弱威胁增进合作;明确认识存在的劣势,规避风险加快发展等策略,以期提高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模式;闽台
闽台自古就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凭借独特优势,两岸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内容越来越丰富。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反馈模式”下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迁移等以因素,家庭结构日渐小型化和核心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社区养老模式正是在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家庭比例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能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生活环境中得到照护服务,并且经济实惠,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现阶段的消费需求[1]。
有关养老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此展开多方面探究。目前养老模式主要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商业养老,基于社区养老日益表现出其特有的优势,文章着重对社区养老模式进行梳理。社区养老模式具有以下服务、保障理念:一是在老年人日常居住的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使老年人不用离开所熟悉的环境;二是发挥社区可利用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展开对老年人的照料服务[2]。据了解,台湾目前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研究比较注重应用性、实证性,并把提供优良的服务作为提升社区照顾水平的重要发展手段[3]。梳理文献发现,对于老年人是否选择社区养老模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性别因素、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经济收入状况、老年孤独感、退休前的职业和收入状况以及阶层认同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等[4][5][6][7]。 由 于社区养老 模式 仍 属于较新 的 养老 方式,针对现阶段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学者们也提出自己的改善建议,例如要对服务的老人对象进行区分,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提供能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服务;同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养老体系,发挥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的的主体地位;另外,需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共同发挥作用[8][9][10]。
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了解目前学术界对于养老问题尤其是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其次学习台湾较为优秀的社区养老做法;再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社区养老这一模式如何在福建省更好发展进行探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福建省社区养老模式工作改进提供参考。
(一)多方式、多元化满足不同需求
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最早起源于美国,而后被台湾引入,并取得不俗的成效。该模式通过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帮扶等一体化专业服务,让老年人可以在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包括身体状况在内的全方位照料[11],集中体现了当代社区养老模式中的服务至上、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多元化的需求理念。同时无论是个人居所还是服务场所都进行了无障碍设计,目的是让老年人拥有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和活动空间,使老年人体验到普通住宅所不能提供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根据服务的模式不同,CCRC可分为机构式、小区式两种服务,与大陆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大致对应,这为大陆引进该养老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二)多创新、多活动体现文化关怀
1980年代台湾创新了养老理念,提出了“福利社区化”为核心的养老概念,主张通过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落实“在地养老化”的政策与实践,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心理辅导、健康护理、生活照料、财产管理及休闲娱乐等各方面的福利措施。台湾社区养老摒弃传统养老机构模式,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通过设立社区老年人照顾关怀据点,让老年人不用离家太远,就能享受到多种类型的活动和适宜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多方位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激发老年人的活力,极大程度地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此外,社区中还配备了多种文化经营项目,既丰富了社区文化的产品线,也使社区充满文化韵味,这对于提高社区养老模式竞争力大有裨益[12]。
(三)多结合、多服务提供医疗服务
医疗与社区养老的共享模式是台湾社区养老的一大特色,在考虑到老年人对医疗、健康追求的大前提下,该模式能够大幅度地实现医疗成本降低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当老年人年纪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疾病的增加,为他们提供“快速、高效、高品质”的医疗及健康服务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医疗与社区养老的共享模式除了具备常规的门诊医疗、健康护理外,还增加了特色医疗保健服务,并且为老年人建立个人专属的健康资料库,使得医疗服务更专业、医疗效果更显著,既满足了老年人医疗及养生健康等高水准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老年生活的基本需求,这一系列项目内容都充分体现着台湾“以人为本”的社区养老理念。
SWOT分析法可对较为复杂的组织或事务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进而依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13][14]。文章借由该分析法,梳理在闽台交流背景下,福建省社区养老模式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一)优势分析
(1)闽台养老产业交流合作空间大
近30年的两岸交流,逐渐证明了福建与台湾在经济、文化领域有着较强的互补空间。台湾地区早于福建省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在养老问题上,通过先进的制度资源、管理理念、养老保障和机构建设等多方面工作,使其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领先于福建。虽然福建省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业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是较于其他大陆省市而言,福建省不仅有着“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支持,且更具地理优势,这为进一步开展闽台养老合作交流提供了合作基础。同时闽台血脉相通,文化、语言相近为两岸养老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天然的纽带,不仅能减少模式借鉴产生的社会矛盾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同时也为社区养老模式发挥最大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
(2)福建社区养老模式符合传统思想
受“落叶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福建大部分老年人更依赖于居家养老,倾向于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在熟悉的家中享受到来自子女亲情的温暖。现如今,福建省多为“四二一”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挤压,相比商业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更能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社区养老模式通过发挥社会的地理位置优势,使老人无需远离自己的家庭,便能享受到全方位周到的服务。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开展养老服务对于老年人而言,不仅生活环境熟悉,而且仍能与周围的亲朋邻里保持情感关系。并且,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有利于让忙于工作的子女可以放心社区对老人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也便于年轻人回家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二)劣势分析
(1)两地政策制约养老问题的交流
目前,闽台交流合虽然有取得成效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政治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两岸合作仍存在着一些障碍和难题。现今福建投资环境建设相对较弱,闽台交流合作机制仍不健全,制约了两岸的进一步合作。台湾当局从市场保护主义和人才保护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两地人才的沟通渠道有所限制,举办的各种养老保障学术交流活动规模较小、影响范围有限,没有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福建政府部门结构较为冗杂,行政审批制度复杂,人员赴台需要办理的手续也相对繁杂,周期长、效率低下,阻碍了两岸关于社区养老模式的交流与学习。
(2)福建社区养老发展水平过低
社区养老服务在全省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得到全面的推广,老年人对该服务模式还未呈现出很高的利用热情,同时与快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发展水平过低,难以满足全省逐渐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以及需求。随着生活水平和老年人基本素质的提高,老年人更注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精神层面的照顾。受制于经验和资金,当前福建省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呈现服务对象少、服务内容单一、社区总体服务质量较为低下、整体服务人员质量不高等状况。如果养老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势必会减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对老年人口的吸引力,这无益于社区养老长久、健康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台湾对福建养老产业投资意愿增强
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社区养老以其低成本、灵活多样的养老方式和有针对性地满足需求等优势,无疑会迅速成长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养老场所。不同时间序列使得闽台两岸养老产业在速度、质量和模式上存在差异,这便为两岸社区养老产业的技术交流与互补创造了可能性。闽台两岸的文化同源性作为社区养老产业合作发展的基础,能为闽台的社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近年来闽台经贸关系密切,从大陆方面看,医疗康复等老龄产业,将是未来新一波开放的重点,从台湾方面看,其服务业逐渐成为台商进军祖国大陆的主流产业,闽台老龄产业的合作前景十分可观。
(2)福建政府对养老问题给予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深,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养老问题,并致力于加快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先后出台了诸多养老服务政策文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新型养老模式。同时在老龄事业的财政投入和补贴力度逐步增加,不断提升省内养老层次和服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从而解决日渐增长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当前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可以预见的是福建省养老产业的春天即将到来,老年人将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社会福利,从而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养有所依”。
(四)挑战分析
(1)闽台存在的不稳定政治因素
闽台政治局势近年来得到较大缓和,合作正逐步实现正常化。但是两岸政治关系始终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台湾政党轮替一定程度上导致台湾地区的政治不稳定,这势必动摇两岸共同合作的基础,其不仅会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和养老产业交流投资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对闽台两岸开展学习交流形成巨大挑战。但两地合作交流的大趋势已然形成,双方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形成维系和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乃至和平统一的重要手段。
(2)福建社区养老模式还未普及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福建省的家庭大多为核心化的家庭格局。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劳动年龄的养老系数逐年增加,但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主要的传统养老方式,一时间无法很快改变。当前,绝大多数老年人主要依靠的居家养老方式,对家庭成员有着较强的依赖感,面对新生的社区养老服务并未呈现出较高的采纳意愿。我国的社区养老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要想更好地实现社区养老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民办养老机构凭其质量、服务多样的优势也分割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总之,来自外在与自身内部的影响给处于成长期的社区养老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闽台两岸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开展社区养老产业的共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协调发展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为了让福建省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社会的福利,文章在结合两岸养老经验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前文对福建与台湾交流、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得出以下策略。
(一)SO策略:利用优势,抓住机遇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可知,闽台两地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双方开展交流合作的基础,较于台湾在资金和技术服务上的优势,福建的养老产业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广阔。基于此,福建省政府应该着眼于自身的地缘特点,发挥自身的特殊优势,利用自己在国家发展计划上的优势和闽台血脉联系的作用,选择优质台湾企业,有序引导其闲散资金进入养老产业领域,将软实力变成福建社区养老发展的硬实力。通过给予社区养老一定土地政策扶持以及资金上的投入,加速我省社区养老产业的更新换代,增强其竞争力。同时政府要提高社区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独立自主性,因地制宜的打造福建省特色的社区养老产业,为福建省社区养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WO策略:检视劣势,把握机会
现如今我国养老机构分类制度不明,由此导致政府管理上的困难以及政策上的混乱,不仅使政府职责没有办法落实到位,也使社区养老机构得不到相应的帮扶。此外,目前全省社区养老服务业中的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也是制约社区养老停滞不前的原因。在两岸政治互动难以取得进展的时候,社会层面的交往与互动便能发挥润滑剂的作用。两岸社会养老服务行业连接着两岸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在当前良好的养老政策支持下,开展闽台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合作,既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交往,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两地人力资本顺畅流动的政策措施,重视对台湾地区优秀社区养老做法的学习,着力推动两岸人才的双向交流与互补,借由闽台社区养老产业合作的顺利推进,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三)ST策略:发挥优势,削弱威胁
闽台两地交流合作具有的先天与后发优势,相比福建,台湾社区养老服务产业拥有更为先进人力资源、产品技术,因此借鉴台湾目前社区养老的先进管理经验、运营模式,是促进福建社会养老服务产业跨越现实瓶颈、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社区养老行业是朝阳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多方参与的服务性行业,闽台社区养老服务业合作是两岸社会制度相互调适磨合的过程,能否不断深入两岸关于社区养老产业合作的广度、深度,需要充分依托两地交流协会以及相关合作平台,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如果社区养老服务能为老年人创造舒适、长久的养老条件,让社区服务在养老中更加人性化,那么将会提高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模式的意愿,转变居家养老的传统理念,减少独生子女的赡养压力。
(四)WT策略:明确劣势,规避威胁
不难发现,台湾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有专业护理人员,而且各类非营利组织在提供社会养老服务方面同意发挥着突出作用。目前,福建省社区养老产业存在发展水平过低,整体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影响了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针对这种情况,福建应该利用政策和地理优势,突破现有体制的制约,重视并发挥公益组织在养护方面积极作用,适当给予社会公益性组织一定补贴,以调动公益性组织的在服务老人方面的能动性,在自贸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倡导成立闽台两岸社区服务与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及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着力打造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平台,探索推广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 PPP经验,为闽台养老服务产业合作的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养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需求,提升老年人养老的幸福感。
[1]武丽.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发展可行性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2]陈元刚,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7.
[3]严志兰.台湾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实践及其启示[J].台湾研究,2013(5):54-58.
[4]罗楠.家庭结构变动下城市的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5]顾永红.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9-15.
[6]张胆.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7]Tse,D.K.&Wilton,P C.Model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formation: an extension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8,25(2):204-212.
[8]姚宝丽.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9]王晓峰,刘帆,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J].人口学刊,2012(6):34-39.
[10]Anderson.Customersatisfaction.marketing share and profitability:findingsfrom Sweden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7):53-661.
[11]王黎,郭红艳,谢红.持续养老照料社区运营与管理现状及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2):3081-3083.
[12]吴宏洛.闽台养老模式差异与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54-159.
[13]申彧.SWOT分析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定位中的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4]赵东霞,李赖志.独生子女时代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1):30-34.
C913.3
A
1673-9884(2017)10-0045-05
2017-01-05
国家社科基金“空巢女性老人养老需求与养老福利供给性别策略研究”(14BSH045)
罗 颖,女,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