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的建设及其启示

2017-04-15 10:57刘璐璐
纺织服装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卓越课程设计新加坡

刘璐璐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的建设及其启示

刘璐璐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作为世界一流的商业管理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以教学卓越中心为依托,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以课程设计的建设性调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为发展主线,注重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习共同体的打造,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与学体系。文章介绍和分析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的建设举措,以期对我国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教师发展;启示

教师发展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的长远发展,是国家制度安排的重点建设领域。2012年,我国掀起了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高潮,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加坡管理大学成立于2000年,作为亚洲一流的商业管理大学,凭借其世界级的研究水平和卓越的教学水平获得国际认可[1]。新加坡管理大学以教学卓越中心为依托,在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成绩斐然。

一、 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的使命及团队构成

1.愿景与使命

为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加坡管理大学设立了教学卓越中心,为教师提供多元化服务。教学卓越中心以推动教学水平提升、促进教师成长为使命,以将新加坡管理大学打造成具有一流教学水平的国际化大学为愿景[2]。该中心认为,追求卓越教学就是教师个体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而具体措施是课程设计的建设性调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之间的积极对话。教学卓越是指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讲授方面表现优异;学生在能动的知识建构中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只有在教学过程与效果均透明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教学评估。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学卓越中心确定了三条教学准则:教师的课程设计和讲授必须有效;采用互动教学法;教师之间要互相交流与帮助。

2. 团队构成

教学卓越中心拥有专业的核心团队,团队由8人组成,其中1名主任、2名副主任、3名高级经理、1名经理和1名经理助理,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擅长领域。中心的组织结构扁平,行政层级少,有助于信息的纵向流通,提高管理效率。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队主任具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其不仅从事学术研究,而且还从事教学研究,在学术和教学方面均取得了斐然成绩。两位副主任负责协助主任的管理工作,其中一位负责教职员的教学文化融入和实践社区的培育,举办系列午餐研讨会、教学论坛、同行关怀项目以及毕业生发展项目;另一位负责未来学习项目的实施。三位高级经理分工明确,分别主管学习项目(推动本科生的批判式学习、协作学习和主动学习并运营教学研讨会)、科技创新项目(为教职工的教学项目提供多媒体设计支持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及教学评估和奖学金项目(负责全校范围内的本科生学习反馈)。经理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转,管理中心的规划与举措。经理助理负责中心数字化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并为其他部门提供设计和技术性指导[3]。

教学卓越中心还设有学部教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来自不同院校和专业背景的8位成员构成,在教学卓越中心的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二、 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的建设举措

1. 对课程设计进行建设性调整

(1) 调整重点。为保证学生高质量和深层次的学习,教学卓越中心对原有的课程设计进行了建设性调整。对于学生,课程设计调整的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估成长学习的技能;对于教师,课程设计调整的重点是课程的有效设计、学习效果的调整、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评估。

(2) 调整措施。教学卓越中心与多个学院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以对每门课程的效果进行调整。新加坡管理大学的课程体系强调跨学科的联系,以此确保学院间的技能进步与发展。在课程体系中,教学卓越中心着眼于学习目标、课程设置、课程主题和学习效果及其评估。

在课程层面,教学卓越中心规定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需要先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程度,明确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课程设计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教学卓越中心认为,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实施将会发出教学效果责任共担的信号,教师将基于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评估,从而减轻每位教师的负担。这样教学效果的实现将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完成。

在结构层面,课程包括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进行调整可以通过收集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既定的课程学习目标的数据来实现。如果评估数据显示学生没有达到既定的课程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决定如何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同样,教师也可以决定如何改进课程学习目标,使学生更清晰明了。最后,教师也可以决定重新设计课程评估,以达到课程学习目标[4]。通过这一系统性的反馈循环,可以保证课程设计结构层面的适当性调整。

对于学习目标,新加坡管理大学采用的是布鲁姆的教育学习目标分类,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对于教学策略,采用的是项目式、团队式及调查式学习。对于学习评估,根据布鲁姆的教育学习目标分类并运用评估量规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估,包括核查表评估、分值系统评估、分析性量规评估和整体性量规评估。

2. 注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教学卓越中心认为,学生通过能动的知识建构可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新加坡管理大学采用研讨式教学法,为学生进行能动的知识建构创造了合适的条件。

(1) 互动环境。在新加坡管理大学,多数课程通常是在传统的教室环境中进行,部分在线课程通过互联网或多媒体进行授课。在传统的教室环境中会有不同形式的教学,如讲座、研讨会、实验。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定期会面,讨论选定的主题并进行积极互动。

(2) 互动方式。新加坡管理大学互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的,并依托对话、辩论与设计三种具体的互动方式来实现[5]。对话在本质上是具有改变性质的,师生可以在对话中分享自己的思想。其目的是交流观点并创造协作共享的学习,产生对于某一问题的新见解。在对话中,不同的观点呈现为发现新知的不同方式。对话最终不需要有固定的答案,它可以发散为多种可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辩论在本质上是具有谈判性的,在辩论中学生通过逻辑论证来寻求真理,教师可以考虑通过苏格拉底问答法和调查辩证法与学生进行互动。设计则在本质上是具有超越性的,它聚焦于新事物的创造(如一段音乐、一件艺术品、一项调查研究)。在设计环节,个体终止对他人观点的假设与判定,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挥。通过这三种互动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氛围变得更加轻松,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通过互动教学法,教学卓越中心希望学生能够拥有出众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

3. 开展多样化的交流与分享活动

新加坡管理大学十分重视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学卓越中心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转型。目前正在推进的活动包括常规的教师教学论坛和富有特色的午餐研讨会、同行关怀项目。

(1) 教师教学论坛。通常在每学期开学伊始举办,为期两天,目的是使新教师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这一论坛围绕基于有效课程而构建的框架展开,为参与者提供大学循证教学的一般背景和围绕教与学的熟悉语言。参与者将通过写作学习、小型和大型小组作业、体验式学习与真实的学习任务融入到这一项目中。这一项目能够使参与者将自己的教学技能付诸实践,并收到同行和资深教师的反馈。

(2) 午餐研讨会。午餐研讨会贯穿整个学期,在研讨会上,教师互相交流教学技能和当下面临的教学问题。通过这种非正式的方式,教师之间的信息得到有效共享。

(3) 同行关怀项目。这一项目的目的是使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在广泛咨询教师后,教学卓越中心开发了旨在构建学习社区和培育反思性实践文化的同行关怀项目。项目是完全自愿的,包含同行交流和同行互助。同行交流项目可以使教师聚在一起,探讨当下正在进行的教学,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电子化方式在个人所在的学习社区或者教学圈来完成这一项目;同行互助项目将同事的指导思想与教学学术交流相结合[6]。同行之间互相提出建议,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的成长与提高。

4. 推进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项目支持教师通过在线学习与传统面对面式学习相结合的集成教学方式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研讨会和协商会,团队和教师进行合作,将技术整合到他们新的教学设计中,以此将在线学习与传统面对面式学习的优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混合式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有效性,优化学习和教学体验,提升学习效果,提高获取资源便捷性,节省成本与空间,打破时空限制,向更多的学生提供课程,使资源利用程度达到最大化。

5. 提供奖助支持

为了对教师进行有效激励,新加坡管理大学设立了体系完备的奖励体系,包括教学卓越奖、教学方法计划、新加坡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和校长激励混合学习奖。

(1) 教学卓越奖是对教学作为一项复杂化、多元化活动的一种认可和重视,通常颁发给对同事发展、学生发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课程设计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师。教学卓越奖分为五种:杰出教育家奖、卓越教师奖、创新教师奖、最具潜力教师奖和优秀兼职奖[7]。

(2) 教学方法计划为全职教师提供电子化教学和学习的资金支持,与新加坡管理大学打造“交互型、参与型和技术支持型的学习体验”大学的使命相吻合。该项目每年有两次,管理权归院长办公室,教师申请时首先要在原则上征得院长的同意[8]。

(3) 新加坡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基金旨在推动创新第三级教育中的创新教学实践,以此来推进实证教学法的进行,支持的研究项目既可以是个人项目也可以是规划项目,形式以思维项目、翻译项目、扩展项目和评估项目为主。项目广泛适用于许多院校,并鼓励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9]。

(4) 校长激励混合学习奖旨在推进混合学习方式在新加坡管理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应用,通过设立这一激励奖,教学卓越中心希望能够确定最佳实践模式,建立有效实施混合学习方式的指导方针和框架。这笔基金也会用于激励教师在混合学习方面做出的贡献[10]。

这些奖励项目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

6. 将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反馈制度化

新加坡管理大学将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反馈制度化,目的是为了给教师提供信息,使他们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哪一部分比较认可,哪一部分需要继续提升,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生体验。这些信息也将为管理员所用,作为决定教师晋升、合同续签的依据。

学生的反馈每学期进行两次,即期中反馈和期末反馈。期中反馈包含三个关于课程的开放式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期中的反馈意见对下半学期的教学做出调整与改进。期末反馈体系——教学卓越评估由学生教学评价专责小组和教学卓越中心共同制定,主要有以下特点:包含17个核心方面,目的是涵盖教学效果、学生课堂体验以及对学校教学使命的践行;包含两个有关课程和教师的开放式问题;包含两个关于课程负担和挑战的群体统计问题;每个学院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地添加两个量化或质性问题,问题的回答结果仅对相关的院系和教师可见;反馈报告为学院和学校提供涵盖17个核心方面的评估数据[11];教学档案可以呈现当下的和历史的(近5年)评估数据图表,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评级趋势,从而有效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

在学生的成绩公布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访问学校内网获取他们的反馈报告,并可以依据反馈报告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学院和教师可以就学生的量化和质性反馈资料与教学卓越中心进行关于教师未来发展的讨论。教师可以到教学卓越中心与座谈小组就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反馈进行讨论,座谈小组可以在学期期间或者学期之后随时召集以补充反馈数据,所有的商讨都是严格保密的,以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隐私。座谈小组会议的目的是激发教师的自主性。教学卓越中心将会探索与教师的讨论焦点,管理座谈小组会,获取基于教师要求的信息,与教师分析和讨论调查结果。

除了学生的反馈,教学卓越中心还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及寻求同行的反馈,使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全面的认知。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都是难能可贵的,其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机会。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视频回放是一种研究自己如何教学和管理课堂的有效方式。教学卓越中心在每一个会议室都配备了录像设备,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记录全部或部分研讨会的片段,同时还制定了课堂观察协议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卓越中心的同行关怀项目是教师寻求教学指导(如学生管理、教学设计)的一种方式,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指导与切磋。

三、 对我国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启示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通过各种各样的举措促进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学卓越中心开展了多样化的交流与分享活动,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教师的自我提升需求。而我国的教师发展中心虽然致力于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多样化服务,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我国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逻辑是供给主导型的,因此我国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也呈现出明显的制度安排主导的烙印。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集体行动” 不是对教师发展制度变迁趋势的决定性力量,而是制度安排主导下的高校组织的被动适应[12]。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也呈现出“学校主导、教师被动接受”的特征,即学校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发展,教师几乎是被动接受的,主观能动性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我国的教师发展中心在未来的建设中应调整思路,以教师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发展中心开展的活动不应局限于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评估等常规性内容,还应顺应时代潮流和教师发展需求,开展新颖的个性化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2. 精心打造参与型、交互型学习社区

教师发展中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中心,而是更强调通过营造一个特殊的环境来支持学习和教学策略的改善,建立一个“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学习共同体[13]。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倡导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研讨式教学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精心打造参与型、交互型学习社区。目前,我国高校的互动式教学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基本形式来实现,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互动式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建构主义原则,使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充分激发学习者对于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兴趣,从而完成知识的传递[14]。为此,可以将互动式教学从一种教学方式升级为参与型、交互型学习社区,使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3. 积极吸纳全方位的反馈意见

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注重对学生和同行反馈意见的吸纳,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使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全面的认知,其提供的反馈报告和教学档案使教师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自己在每一评估板块的情况和近年来自己的评级趋势,从而根据反馈情况作出合适的调整。我国高校也比较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了学生网上评教系统,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估,但是这种评估多流于形式,对教师改进教学并没有实质性帮助,原因在于这种评估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信度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打分太低被教师看到而影响自己课业成绩的顾虑,这样就使得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降低了评价结果的信度。在效度方面,高校教务处在统计了所有教师的评价得分后,制作教师课堂评价得分统计表,显示教师的最终得分并按照降序排列,这样能比较直观地显示每位教师在统计表中的相对位置,但却不能看出教师每一板块的得分情况,降低了评价结果与要调查内容之间的契合度,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效度。因此,我国高校可以借鉴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做法,一方面提供教师在每一评估板块的得分情况,这样有助于教师作出科学的调整;另一方面可以允许教师在评估系统中设置若干针对自己课程的主观问题,这样教师便能够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体验。

此外,我国教师发展中心也应倡导教师同行(尤其是不同学科专业教师)之间互相的教学反馈,这样能够促进不同教师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转变教师长期形成的单一学科范畴内的固化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也应鼓励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回放等方式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超越自身现有的教学水平。

4. 善于利用技术创新优化学习体验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克服了教育的时空限制,还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排他性。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不同网站之间信息的交互得以实现,教学模式正从学习者单纯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学习,转化为通过网络实现学习者之间、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教学。在这一背景下,新加坡管理大学通过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混合式学习,使传统学习和在线学习的优点达到最大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在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结合并不十分紧密,多停留于静态教学(即学生仅仅是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层次,尚未完成向动态教学(师生通过网络教学进行充分互动)层次的转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尚未完全转变对网络教学的看法。因此,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革新教育观念,对教育技术进行重新审视,善于利用技术创新优化学习体验,推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变革。

从总体上看,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卓越中心的建设比较成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与学体系,对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我国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不能仅借鉴其成功经验,而应立足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供给主导型制度背景,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1] About SMU[EB/OL].[2016-09-20].http://www.smu.edu.sg/about.

[2] Vision-and-mission[EB/OL].[2016-09-20].https://cte.smu.edu.sg/vision-and-mission.

[3] CTE Team[EB/OL].[2016-09-20].https://cte.smu.edu.sg/about.

[4] Assurance of learning-integrated-design[EB/OL].[2016-09-20].https://cte.smu.edu.sg/assurance-learning/integrated-design.

[5] Modes of interaction[EB/OL].[2016-09-20].https://cte.smu.edu.sg/assurance-learning/interactive-delivery/modes.

[6] Faculty development[EB/OL].[2016-09-21] .

https://cte.smu.edu.sg/faculty-development/.

[7] SMU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s[EB/OL].[2016-09-21].https://cte.smu.edu.sg/teaching-excellence-awards.

[8] Pedagogy project scheme[EB/OL].[2016-09-22].https://cte.smu.edu.sg/technology-integrated-teaching/pedagogy-project-scheme.

[9] MOE tertiary education research fund[EB/OL].[2016-09-22].https://cte.smu.edu.sg/sotl/grants.

[10] President’s incentive for blended learning[EB/OL].[2016-09-22].https://cte.smu.edu.sg/blended/pibl.

[11] Student feedback on teaching-schedule[EB/OL].[2016-09-23].https://cte.smu.edu.sg/student-feedback/schedule.

[12] 李小娃.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制度逻辑与理论内涵[J]. 中国高教研究,2013(12):69-72.

[13] 吴立保,张永宏. 超越教师发展:范式转换与教学发展中心的建构[J]. 比较教育研究,2014(5):77-83.

[14] 顾佳峰. 高等教育中的互动式教学:以北京大学“世界课堂”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4-27.

(责任编辑:吴文英)

刘璐璐(1993—),女,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E-mail:liudujingshen321@163.com

G649.3

A

2095-3860(2017)02-0162-05

猜你喜欢
卓越课程设计新加坡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