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妍
在“四个坚持”中构建健康党内政治文化
吕 妍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深层次建党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又为党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中明确了责任和努力方向。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构良好政治生态,从而达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重视加强建设先进、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助于培育良好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生态环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有助于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主要应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理论自信、坚持文化传承、坚持价值追求、坚持实践要求。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对于任何一个政党来说,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保持理论上和实践上先进性的必要保证。“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它完备而严密,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彼此依存、相互贯穿的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革命、实践本质,证明了它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必然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行动,指导人民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最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对于我们党而言,指导理论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牢固基石。如今,我们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因为其科学性所决定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始终。在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征程,建设党内先进文化,培育良好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生态环境,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事业,更长远的眼光,去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从而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崇敬追求和矢志不渝的意志坚守。是对社会现实及其未来走向的认同与信任,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表现为群体或个人对民族、国家、政党发展前景的认同与信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的前提下,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持和信赖。坚定的理想信念助人明辨是非、保持定力、笃信真理、视界高远。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我们党保持团结统一的精神基础。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种意识”。把“四个意识”铸入灵魂深处,将“四个意识”融入党内政治生活,用“四个意识”引领党内政治文化。紧紧围绕“四个意识”这个思想建党的重要内容,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具有立足世界的素质和能力,要看执政党是否是先进性的体现,即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先进的文化是最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精神和灵魂,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因此,我们党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自觉承担起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身解放,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我们党向来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并通过先进文化来凝聚奋斗力量,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工作都有着重大并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纽带和坚实基础。要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不可或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全国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更离不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人民军队建军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著功勋。他们在党领导的22年武装斗争中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巩固人民政权,形成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为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彰显了改革创新的伟大力量,彰显了战斗精神的伟大力量,彰显了革命纪律的伟大力量,彰显了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砥砺奋进的90年,凝结着坚定理想信念,优良革命传统,顽强战斗作风。这些都是我们党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多次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及,他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红色文化的当代意蕴。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深远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就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遵循这个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建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理想。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同时也是社会利益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价值的创造主体,而且也是社会价值的实现主体和评价主体。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价值创造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出发,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价值评价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价值的享受主体。
我们党历来重视群众路线的传承与弘扬,这不仅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而且增强了群众认同感,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在执政条件下正确处理好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在利益关系多元化时代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需求,顺应人民愿望,如何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现阶段建设先进、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培育良好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生态环境过程中,所有党员唯有坚持人民利益,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正确地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优秀成果。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总的说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文化建设应当本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和价值追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诉求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守护和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在维护人民利益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不断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当马克思主义还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马克思就确立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他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从现实的阶级斗争出发,从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出发,形成了崭新的世界观,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恩格斯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总结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由于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立、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进行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即伴随着经济总量不断上升,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挺进。大变革时代,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国内国际环境变化,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我们党面临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从进入中国起,就在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汇聚百川,渐行渐阔。
我们党的建设,正是从实际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结合上,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自身理念、纲领、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根据特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及时调整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路线、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从而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更好地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波澜壮阔的历程结合起来的理论体系,并随着中国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与时俱进。实践在滚动式向前发展,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推进,要用创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通过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从而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问题出发,应是我们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我们党应立足中国大地,根植中国文明,凝练中国智慧,创新中国思想,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把建构先进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建设着力点研究”(项目编号:16ZXH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