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显俊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鄢显俊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开拓创新明晰了方向,确定了原则。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新一轮的深化改革中贯彻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而对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如何把“思政课”办成大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这是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一贯主张。显然,深化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心理认知规律,变革违反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立足点和归宿是教育,而教育自有其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教书育人的宗旨。
走与教育学、心理学相结合的道路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内在学术关联所决定的。2005年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密切关联。这表现为,《通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相关学科”中,前所未有地列入心理学和教育学,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政治学、伦理学赫然并列。这一文件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学内在的联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借力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发展壮大自身。而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都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同样表明,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政课”是可以从生硬的“说教”“灌输”演变为“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的”、直指人的心灵、打动人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上述认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开拓创新的立足点将是:借鉴并自觉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即运用教育研究和心理研究的一般方法来研究思政课教育教学问题并探寻其内在规律。此举将使原本几乎没有学术交集的三大学科充分交融碰撞,进而产生两大横贯实践和学术领域的重大创新,即产生能够体现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的“新思想政治教育学”。
践行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把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视为自身的首要职业能力。
实践经验和职业伦理昭示,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教书育人是其天职,这是高校教师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根本区别,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课堂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业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它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和教书育人宗旨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强调教学及相关能力成为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明确教学能力的性质、构成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过程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根据实践经验并从管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解读,“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由五大要素构成,分别是理论认知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在“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五大能力中,理论认知能力居首位,它指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是“思政课”教师的方向性能力。因为“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样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课堂管理能力指教师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该担当课堂管理者的角色,营造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建立健全针对学生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实施有效激励进行课堂管理的核心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往往是上百人的大班教学,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学认知能力指“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的能力、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准备性与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能力等,即因材施教能力。它和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密切相关。
教学操作能力指“思政课”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连贯性和感染力等;非语言表达能力,如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如运用教具的恰当性,熟练使用电脑和互联网越来越成为这种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它还包括选择适宜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和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等能力。
教学创新也称为“教学模式创新”,其能否实现取决于三大关键因素:首先,“思政课”教师是否能自觉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其教学;其次,是否有一种可操作的方法来践行该理论;最后,创新能否成功还必须经过充分的教学实践检验,用充分的实验数据说话。教学创新成败关键是看上述三大组成部分有无推陈出新的变革。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能否自觉钻研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并自觉将其理论与方法活学活用于课堂教学。它关乎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三大基础性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高低强弱。
经验证明,“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与教学研究能力密切相关。课堂教学自有其规律可循,对这种规律的探索就是教育教学研究,这是“思政课”老师必须涉足、但却极少有人自觉涉足的重要学术领域。事实上,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性学术研究能力是并驾齐驱的关系。如果“思政课”教师不善于或者不屑于教育教学研究,那就一定难以胜任课堂教学工作,因而无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使命。因此,“教师即研究者”这个享誉教育界的重大命题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不解决“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普遍不足的问题,再生动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会因为传播手段违背心理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沦为单调乏味的“单向度灌输”,而变得令人望而生畏并敬而远之。
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局面的关键抓手在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思政课”课程发展规律和任课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两个方面思考,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是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思政课”教师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将其置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等重要的地位,借鉴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通过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认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来改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
(作者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郭存发guocunfa@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