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香
(漳浦县大南坂中心学校,福建 漳浦 363200)
论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培养
林梅香
(漳浦县大南坂中心学校,福建 漳浦 363200)
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欲望;创造条件,提供
参与机会;启发思考,体验参与乐趣。为学生多提供时间、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能力。关 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参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了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要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认识时间》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喜欢)那我们来猜一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猜一日常用品。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产生。又如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有两根丝带,红丝带长0.4米,绿丝带长10分之3米,哪根丝带长?
生:红丝带比较长。
师:怎么比?说说你的想法。
生:要先把它们化成同一个单位的,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生:第一条丝带长是小数,第二条丝带是分数,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
师:也可以……?
生:把分数化成小数。
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畅所欲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要把注意力放在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
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画一画、算一算、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比一比,在实际操作中借助直观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活动:“说一说”,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量一量”“折一折”在量、折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折一折”“比一比”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二)让学生动脑思考
操作是外表,思维是内在。思维使学生的认识操作时的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引导学生人人动脑,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在应用特征,深化知识环节设计了“猜一猜:信封里装的是四边形,有可能是什么图形?”学生只看到露出的边和两个直角,有学生猜:“因为如果每条边都一样长,它就是正方形。”又有同学猜:“如果长比宽长那就是长方形”,教师说:“还有没有可能是其他图形?”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再次引导:“如果上下两条边不一样长,那又是什么图形?”有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那就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也有几个学生脱口而出:“我知道还有可能是直角梯形。”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这么猜的理由。
(三)让学生动口表达
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首先,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算理,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其次,要教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月积累。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氛围,让学生多动口说,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课堂的说,可以口述操作过程,要求口述用什么学具操作、操作的过程、操作的结果。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例2时,先让学生画一画,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既掌握了画轴对称的另一半的具体方法,又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如教学三年级《年月日》时,先启发学生:“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一年有十二个月”,有的说“一日是24小时”,有的说“一个月有30天”,有的则认为“一个月不止30天”等等,或对或错,不急于判定。再每人发一张年份不同的小年历卡,“请仔细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两个同学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接着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展开适当的辩论。最后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整个环节,许多知识点都被学生兴致勃勃地列出来了。教师应当有“让学生说话”的意识,努力为学生营造敢说话的氛围,学生说对了应充分肯定,说错了也应允许。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必然越来越敢说,越来越爱说,也越来越会说。
科学家发现知识和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格与个性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标新立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教师要允许每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学生通向正确答案的不同途径和解答都给予适当的认可和充分的肯定,不强求学生都达到教师认定的水平;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他们随时随地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的问题,听到的讲解提出疑问,要关注新颖独特的想法或做法,也要关注学生中比较“笨”的方法。学生获得了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也会因此焕发出开拓创新的活力。如“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简算的意义,初步掌握了乘法简算的方法。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25×16”反馈结果时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1)25×16=25×4×4=100×4=400(2)25×16=25×8×2=200×2=400(3)25×16=5×(5×16)=5×80=400(4)25×16=5×4×(5×4)=20×20=400(5)25×16=5×8×(5×2)=40×10=400(6)25×16=25×(10+6)=250+150=400…这多种方法,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晶,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迅速理解。此时教师不马上判断对错,要求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反思,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比较,谈谈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你最不喜欢的方法是哪种?为什么不喜欢?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各自的想法,由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使学生达到会参与、想参与以及爱参与的目的,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梁利端,林艳红.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