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感受”:作文教学之根基

2017-04-15 08:23:24林植旻平潭城关中学福建平潭3504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感受技法技巧

林植旻(平潭城关中学,福建平潭350400)

唤醒“感受”:作文教学之根基

林植旻(平潭城关中学,福建平潭350400)

只注重作文技法的指导,把作文教学等同于传授作文技法,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唤醒“感受”,才是作文教学的根基。教师必须注重唤醒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意识;在引导学生进入临写状态中,还要讲究策略与方法,唤醒学生沉眠于心底的“感受”积累;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的技法点拨,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作文教学耗时低效的被动局面。

作文教学;感受;唤醒;根基

在作文教学上,很多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平时要学会观察生活外,一般采用“三多”策略:一是要求学生多读书,并坚持做读书摘抄;二是多练笔,除两周一次的大作文外,还要求学生每周一篇周记,每天一则日记(随笔);二是多进行写作技法的指导,如怎样审题,怎样立意,怎样构思等;而“三多”策略中,用时用力最多的是写作技法的指导,几乎是把作文教学等同于传授作文技法。但我们尴尬地发现:写得好的学生本来就写得好,写不好的学生仍然写不好。可见,这种强化作文技法指导,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写作“无米下锅”根何在

学生为什么怕作文?普遍的反映是没东西可写,结果不管教师讲了多少写作技巧,就是派不上用场。然而,许多学生在教师“三多”策略的指导下,也看了不少书,积累了不少的写作素材,为什么还会出现“无米下锅”的问题?关键是心中没有“感受”。

因为“从写作的技巧上看,有文字技巧和文心技巧。”[1]文字技巧指的是一篇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比如语言、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的技巧,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出来的;而文心技巧是文章表现出来的对自然、对生活、对问题具有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它所关注的是文中那个“人”的思和想。显然,文心技巧并不是教师所能直接授予的,教师能传授的不过是“文字技巧”而已。那么,二者孰轻孰重?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夏丏尊认为“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2],诸多的作文技巧其实都是思维的外化。只有在学生具备了必要的文心技巧,文字技巧才能发挥作用;而文心技巧提升的关键在于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试想,一个心灵麻木的人,能写出情感之文吗?一个不爱思考的人,能写出有见解、有深度的作文吗?所以“作文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想心思”[3],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受,而后有所创作。否则,学生作文时,只会运用教师教的所谓写作模式,说些空话、套话、假话,杜撰一些莫名其妙的情节。比如一写到“母爱”,不是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啃着鱼骨头,就是母亲一次又一次地背自己上医院,抑或是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带病洗衣做饭……结果作文越写越远离自己。

很多教师可能会说:“学生每天过三点一线的生活,没什么事可写、没什么情可抒,没什么东西可感受也是正常的。”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对写作而言,重要的不是进入你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大脑的那个东西,在你心灵的湖上激起了什么。”经历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有的学生滔滔不绝,有很多话要多说,要写,而有的学生却无话可说?关键在于,学生能不能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主观感受,没有这样的转化就写不出文章。因此,著名作家张抗抗说:“感受经历比亲历的过程更重要,自己的心灵能否去感受它,这才是最重要的。”[4]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个性化感受、体验和思考,那么,教师的一切写作技法的指导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作文教学的根基在于唤醒学生的“感受”。

二、唤醒学生“感受”生活的策略

(一)静默回放“感受”,兼以课前三分钟演讲

除了要求学生要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外,还可要求学生每天睡觉前,闭上眼睛,屏心静气,把当天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回放一遍,过滤一遍,把其中值得记录的内容,以随笔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记录过程中,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感想或者感悟。第二天,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以“新闻播报”“真情告白”“每日简评”“观点交锋”等形式,让学生把昨日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且在与同学相互交流中,深化自己的感受认识。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发现,生活表面上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只要用心去看,去思考,去内视自己,就会发现那么地新鲜而富于变化。如此一来,就会逐步唤醒学生“感受”生活的意识,学生心灵的敏感度也会越来越强。

(二)进行“感受”专题训练

让学生针对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阅读素材,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感想、感悟。在具体的训练形式上,可以采用补写结尾式,点睛式、质疑反问式等。比如,让学生先阅读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战役中,因丢了一个马蹄钉失掉整个英国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以“马蹄钉的故事启示我们”,补写一个点睛式结尾。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思维技巧指导:如演绎和归纳推理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特别是发散思维,对于拓展写作思路,深化文章主旨十分重要。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果仅仅停留在哀叹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生活困境,意义就不大,杜甫由自己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天下广大“寒士”的痛苦生活,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这样一来,诗歌的题旨就达到了人道主义的高度。学生平时作文感到打不开思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不善于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善于借助于联想、想象来拓宽思路,深化主旨。因此,教师平时要多开展些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立足一点,运用联想、想象,推动思维的发散,感受的深入,思路的拓宽,立意的深刻。

(三)倡导感受式阅读与摘抄

为什么许多学生看了不少书,做了不少的读书笔记,作文水平依然不见起色?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他们在阅读与摘抄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进行没有感受和思考的“记账式”摘抄。这种“为摘抄而摘抄”的文字不过是一堆没有内化、没有灵性的死文字,对学生作文当然没啥作用。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每次做读书笔记时,都要另起一行,三言两语写写自己的阅读心得,让摘抄真正成为学生养成“感受”的重要抓手,让感受伴随着“摘抄”成为一种阅读习惯。

三、唤醒学生沉眠于心底的“感受”技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想、情感的流露必须有一个触发点、导火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的增多,阅历的丰富,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不断增多,“感受”自然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有些“感受”会渐渐淡忘,有些会沉睡在心底,需要我们不断地“唤醒”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在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的过程中,不要急于传授写作技法,而要运用各种方法与技巧,来唤醒学生沉眠于心底的“感受”积累,点燃学生休眠于内心的情感体验的火山。

(一)设置情境

布置作文前,可以围绕要训练的作文话题,营造一个煽情的环境,比如组织学生讲讲心底的故事、来一场即兴的演讲或者辩论,或者观看一段视频等等,然后再亮出要训练的作文题目,就能有效地唤醒学生过去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比如,笔者在训练学生《爱,还要会爱》的这一作文时,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拍摄的老鹰训练小鹰的视屏,讲了一则跨年夜山东青岛一个年仅21岁的大学生在网吧内玩通宵,结果造成心源性猝死的新闻。让学生对两则材料展开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很快就意识到爱要讲究方式,爱还要把握尺度。此时再亮出作文题,学生自然就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

(二)现身说法

学生对于教师的生活、情感经历,会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要是能结合作文话题,讲讲自己的亲历亲闻亲感,最能激发学生共鸣,唤醒学生休眠于心底的写作素材与思想。比如,笔者在上《背影》时,讲到朱自清与父亲车站离别的情境时,有感而发地回忆了自己念高中,每个星期天下午背起行囊到城关读书时,母亲送到村口,眼里所流露出的不舍与期待的情形,一下子感染了班上的学生。学生的亲情记忆闸门被打开了,平时亲人关爱他们的细节一下子复活了。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言,动情地回忆亲人们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爱,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流泪。课后,笔者要求学生模仿本课抓住一个特定情境,通过人物身上的一个形象特征(细节)来刻画人物,写一篇表现亲情的作文。结果那次,绝大数的同学都写得很精彩,正所谓激发了共鸣,自然“情动而辞发”。

(三)以课文唤醒作文

即在平时课文教学中,以文中的信息为触发点,进行拓展、延伸,联想、想象、二度创作,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写出既与原文有关,又有自己生活体验的内容。下面以契诃夫的《变色龙》教学为例,展示具体的操作方法:

1.扩展略点。根据第一段中“他身后跟着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展开想象,讲讲他没收醋栗的过程。注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

2.想象隐点。根据“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展开想象:面对那群人的笑,赫留金心理会怎么想?他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3.续写结尾。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完狗咬人事件后,“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那么,接下来他又会遇到什么事呢?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4.联想共鸣。即以课文为支点,进行感受的拓展延伸与唤醒。教完《变色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在生活中或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是否也见过类似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呢?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通过以上这些问题的导引,把生活引入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充分的拓展、延伸、联想、想象,而这样的思维活动过程,必然会唤醒学生类似生活情形的记忆和感受,从而把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感受和体验移植到这一过程中,浓缩成一个有着自己生活体验的情境,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素材。

5.基于原作,进行改写、新写。对原作进行改写、新写,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学生要完成这样任务,势必要展开想象、联想,势必要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眠于心底的生活感受与体验。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哪些课文特别适合于进行改写、新写的训练呢?笔者认为,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几乎每一首都可作为二度创作的资源。当然,是进行改写还是新写,需要依据具体的诗词特点与内容而定。比如学习《卖炭翁》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突出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重点感受卖炭翁满怀希望烧炭、卖碳,最后希望化为泡影的悲痛,把它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转换时空,进行新写,让作品与时代接轨,让现实走进历史,反映个人的看法、时代的心声。比如,笔者在上这一课时,针对当前高房价时代,许多工作的年轻人买不起房,付不起房租的现实,对其中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进行引发,来激发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唤醒学生对现实中高房价的感受和认识。课后要求学生以“居者有其屋,何时不是梦”为题,写一篇文章。结果学生大都能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其中有一位学生还模仿杜甫的诗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贫士俱欢颜,安心工作不用愁!”的呐喊。

总之,作文教学必须正本清源,从唤醒学生“感受”生活意识,唤醒学生沉淀于心灵的生活感受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什么”“为什么写”的问题,继而给予学生适度的表达技法点拨,掌握“怎么写”的基本技巧,如此方能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走出耗时低效的泥潭。

[1]管建刚.我的作文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1.

[2]夏丏尊.文章作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3]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6.

[4]张抗抗.用心灵感受生活[N].云南日报,2014-02-27.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感受技法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11-26 07:00:56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6
指正要有技巧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提问的技巧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3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