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梯田文化景观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7-04-15 07:31:19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元阳遗产地文化景观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元阳梯田文化景观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红刘扬刘阳黄海云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梯田文化的杰作和世界农耕史上的奇迹。然而,随着遗产地生态旅游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等冲击,哈尼传统民居日益减少,梯田传统劳作方式及生活习惯逐渐改变,梯田面临被替种、抛荒,文化侵蚀及游客量增多、商业开发等问题,采取措施对哈尼梯田进行保护已刻不容缓。通过分析元阳哈尼梯田的资源特性,保护现状,探讨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保护对策。

元阳梯田;文化景观;保护;现状;可持续发展

一、遗产资源及特征

元阳梯田1文化景观遗产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南岸。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在第37次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阳梯田为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核心区,面积166.03平方公里。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元阳县境内位于遗产区的是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老虎嘴梯田,哈尼梯田在上千年的开发、垦植中,构建了“森林─水系─梯田─村庄”四素同构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保护森林以涵养水源、上留空间以建设村寨,是哈尼族世世代代开垦梯田的规则。

梯田:海拔落差大与高海拔分布是哈尼梯田的突出特征。梯田主要分布在海拔900米至1900米范围内的中、低山区,该区域温度较高、湿度大,适于稻谷生长。哈尼梯田的田埂均为土筑田埂(特殊地段有少量的石筑田埂),田埂沿地势自然弯曲。[2]

水系:水是哈尼梯田的命脉。村寨和梯田以上的森林植被和山体蓄留的大气降水是哈尼梯田的供水来源,蓄积的地下水以天然泉水的形式,在山间露头形成地表溪流注入梯田的沟渠系统。遗产地居民开挖沟渠是必不可少的水利设施,沟渠截流山泉并将其引入村寨和梯田,形成了贯穿森林、村寨、梯田的人工水系景观,并至今仍发挥着良好稳定的输水功能。

森林:大部分森林分布于海拔2000 米以上的高山区,森林作为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核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相关的人文生态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接收大气降水、涵养水源,为梯田系统提供动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为人类提供食物、建筑材料和燃料;此外,按照当地的传统,山林又被分为水源林、寨神林、村寨林和用材林、薪炭林等,每类林地都以其独特的功能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

村寨:村寨多选址于海拔1200-1800米之间的中半山区,该区域气候相对温和、降水充沛,适宜人居。村寨规模一般不大,以50户到100户居多,每个村寨经营一两片梯田。村寨内多有一条平行于等高线的主街,连接多条支路通向山上森林和山腰梯田,房屋沿街道紧密排布。寨门、磨秋场、公共水池、水碓房、水碾房、水磨房、肥田等公共空间是其标志性元素。蘑菇房不仅构造简单,具有特色,引人注目。

二、元阳梯田保护现状分析

哈尼梯田代表着传统稻作文化的价值、农业文明美学等价值,由于梯田文化景观由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梯田作为元阳的核心景观资源,具备极强的外部性,如果梯田遭到破坏,则其它产业也将难以持续发展。

(一)梯田系统稳定性被打破

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在申遗时期已达到基本平衡,目前,梯田核心区水利工程配套设施不足,供水水源基本靠天然水源供应,存在工程性缺水,加之近几年降水量不足,部分上菁水枯竭,核心区用水需求无法满足。除工程性缺水造成的梯田减产、抛荒等问题外,传统水稻种植的低效低产,导致部分村民将水梯田改为旱地,种植玉米、香蕉等经济作物,甚至为外出打工,开始弃田外出寻找其他的生存方式,区域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形成了部分抛荒地。而一旦水田被改为旱地,或者抛荒,就难以再养护回来。[3]梯田原有稳定的生态系统已经被打破。

(二)保护管理与规划不当

梯田保护管理机构未确立好保护底线,梯田核心区群众房屋建设控制性规划没有出台,核心区禁止建盖房屋与农村发展实际以及群众建房需求存在矛盾。规划体系的不完善与规划缺失造成了空间上较大的冲突,实施管理难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资金保障,水田转旱地、村庄传统风貌遭到破坏,懂得梯田农耕技术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木刻分水制、沟长制等传统保护制度逐步改变,民族节日、传统习俗等农耕文化逐渐淡化、消失。

(三)各方利益难以均衡

由于旅游开发与梯田保护二者没有建立协调关系,政府、企业和居民间没有形成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梯田的旅游发展并没有对农民形成反哺关系,遗产的社会共享度低,遗产的价值认知不足,除了部分原住民利用旅游发展开展商业之外,部分村民产生了不满情绪,引发社会问题,出现了旅游开发与梯田保护参与性低,建设失控的现象。

三、元阳梯田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给遗产地及周边城镇带来了许多正面负面的效应,针对不同的遗产类型实施不同的保护开发模式,协调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针对哈尼梯田的保护,需要保证梯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同时避免其受到建设性的破坏。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目前,哈尼梯田的产业以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为主,整体水平较低,只有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率、重点发展以梯田为核心的观光、深度体验、民族文化展示等旅游活动,提升水稻种植新技术,把水稻作为梯田旅游特色产品的市场价值,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梯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反哺农民,使农民树立梯田主人翁意识,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构建适合遗产地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协调解决遗产科学保护与村民增收致富、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利益方对哈尼梯田保护和开发,减少梯田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冲突,实现共管、共享、共赢。从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利益补偿、动态监测、经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遗产地保护域利用体系,促进遗产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促进村民脱贫致富。以遗产地的资源禀赋和条件,积极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促进村民脱贫致富,使村民能真正享受遗产地带来的经济利益,使梯田保护深入人心,实现元阳哈尼梯田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P71.

[2]王丹萍.东亚地区水稻梯田保护趋势[J].世界遗产,2017(2):92-97.

[3]张永勋,闵庆文.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4):460-46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性项目,基于世界遗产保护视域下高原山地城镇建设发展的整体性研究项目编号51668066

张红(1991-),女,硕士在读,云南大学。

猜你喜欢
元阳遗产地文化景观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6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5:45
世界自然遗产地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陶瓷学报(2015年4期)2015-12-17 12:45:04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
文教资料(2015年35期)2015-03-23 02:48:33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大众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18
元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