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角看企业技术创新不足

2017-04-15 07:12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2期
关键词:企业家动力主体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从经济学视角看企业技术创新不足

柯繁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本文从我国企业现实情况出发,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根本原因。笔者先确定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构建了企业家不进行创新、创新成功和创新失败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对函数关系的准备分析,找到企业家是否进行创新的根本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合理的政策安排。

企业家;创新动力;激励

迄今为止,人们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包括:企业家、市场结构、组织结构、Ramp;D群体、资金投入主体、企业文化等。但是从本质上讲,必须找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并进行有效的激励,才能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本文从创新主体角度进行分析,找到技术创新的主体并构造合理的激励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有效的激励。

一、企业家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分析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职能,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通过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从而不断地“创造性破坏”原有的均衡,推动经济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技术创新主体提出各自不同的见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从熊彼特时代的“企业家作为唯一的创新主体”的创新主体一元论到创新主体多元复数论。创新主体多元复数论认为,技术创新活动是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强调培养主体间的协作精神,同时也强调企业家在技术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有些持多元复数论的学者认为,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践看,只谈企业家的作用,不谈企业中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一方面容易使得企业家过高地估计自己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企业家去发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队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技术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股东,企业家是在股东的决策下行使管理行为。

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承担者,关于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有不同看法,是企业、企业家还是Ramp;D群体呢?首先企业不是创新主体,尽管企业被抽象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但事实上企业只不过是外人无法理解的“黑箱”,所有企业决策来源于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选择。因此企业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任何创新活动最终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组成。其次,技术创新过程中参与者也不都是主体,例如Ramp;D人员,研发人员是技术创新具体研究开发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他们对产品和工艺进行研究和开发或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缺乏创新主体所要求的创新决策权及创新欲望和能力。最后,只有企业家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对特定创新方案和创新行为实施决定权并产生最终决策的行为主体,这正符合熊比特所定义的“职能是实现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的企业家的概念,由此可知企业家才是创新活动的能动的实施者。

二、企业家技术创新力不足的问题研究

(一)影响技术创新力的根本因素——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承担着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的重要职能。从技术创新的过程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关键驱动力。所谓创新精神是指企业家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动机和意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越强,企业就越会积极地把握创新机遇,并进行主动的创新活动。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来自技术创新活动对创新主体的吸引。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在创新动力的激发下,二者整合起来,就形成了企业家的技术创新力。企业家之所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创新行为,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根本原因,也是企业家技术创新行为的重要特征。了解此点,有利于企业的所有者从企业家利益的角度对其实施有效的激励与控制,从而使其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创新决策。下面我们就从创新动力角度来研究一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

(二)企业家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但是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对技术水平低下、企业家选拔过程不合理,造成创新成功概率低下;企业股权不清晰,特别是占市场主体的原国有企业,在改制后仍然无法摆脱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家缺乏有效的控制权;在对企业家激励的过程中,一味的采用货币性激励,激励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精神激励;外部人力资本市场缺失,不能根据企业家的创新成果对企业家人力资本进行合理评价,造成企业家创新动力低下。面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低下的现状,依据造成的此现状的根本因素,合理构建企业内、外部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对策研究

(一)完善企业家机制选拔,提高创新成功概率。在企业家应当具备的特质中,其中一个是不可获缺的基本条件,即对现状的永不满足、拥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对现状的不满足是产生创新意识的前提,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是不会产生创新意识的。而强烈的创新意识又是在企业家拥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家对创新的成功的把握越大,创新意识越强。因此,企业在选拔企业家时,一方面通过相关测试了解其创新动力的强弱,同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考察其专有技能。在组织结构上,应建立起以董事会为主体、通过内外部经理市场的公开选拔招聘经营者的制度,以规范化的聘用合同清楚界定经营者享有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约束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推动经营者形成稳定的任职期和报酬预期,进而从最大化个人效用角度出发进行创新活动。

(二)选择复合式激励手段,提高激励效果。选择复合式激励手段主要有一下方式。(1)应该完善经营者的薪资结构,实现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相结合的方式,兼顾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完善年薪制、股票期权计划和管理层持股,合理的设计养老金计划收入;(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不断的提高物质激励的同时,针对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企业应当不断的加大精神激励的力度,在物质激励的同时增加刺激效果。(3)采用控制权激励手段,增加激励效果,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技术创新控制权是其激励问题产生的前提,其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可以认为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运用控制权成果的回报。

(三)完善外部人力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家人力资本增值。企业家的技术创新成功不仅在企业内部获得相应的报酬奖励,同时使其人力资本增值。企业家本质上是通过其所拥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获得相应报酬,因为企业家在就职于某一家企业时,在没有行使职权之前其大部分的收入已被确认,这足以说明其获得报酬的来源是企业依据其以前的经验、成果而给予的人力资本报酬。企业家也会处于流动状态,因此企业家期望他在企业的创新成功不仅带来现实的收入,也应该使其人力资本增值。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家创新成功的信息无法得到有效传播,所以在很大程度无法促使其人力资本增值。因此国家和企业应共同努力,不断的完善人力资本市场的建立,使信息透明化,这样企业家为了其人力资本的增值从而形成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

[1]李兆友.论技术创新主体间的协同[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2)

[2]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建君,李垣,薛琦.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家技术创新行为特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2(12)

[4]李维安,王辉.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一个公司治理的视角.南开经济研究.2003.2

柯繁(1982.12-),男,汉族,四川阆中人,硕士研究生,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企业家动力主体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动力船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