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娟
(厦门市音乐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1)
当今背景下的青少年民族音乐教学探析
叶小娟
(厦门市音乐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1)
任何教育都具有当代性,民族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文章探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从事民族器乐教育,才能将青少年(中专生、中学生)的审美之门打开,既调动他们的审美激情,又不偏离中国传统音乐的方向。
传统音乐概念;传统音乐秩序;互联网时代教学;人性特征;情境教学
(一)秩序
这个“秩序”既是宇宙天地的秩序,也是人伦自然的秩序——祖先、父母、师长有礼有节,井然有序。中国音乐的命题主要是对秩序的认同,按儒家的说法,秩序就是“和”,和谐,和睦,和气,这是家庭与社会运行与发展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达至“和”呢?这需要人们做到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对祖先礼数的尊重,唯有如此,才能达致“和”的境界。
(二)儒、道、释三家的精神
中国古典音乐融汇了儒道释三家的精神,这三家的思想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都有体现。比如,周朝的音乐中有很多乐曲所承载的就是儒家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和”的思想;而道家音乐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其代表作《霓裳羽衣舞》就是道曲音乐的一种法曲。教师要告诉学生,道家的思想是大音希声,天然而成,崇尚天籁之音……演奏道曲时避免太多装饰音,情调要恬淡;另外,将道家音乐与中国传统乐器古琴完美结合的琴曲 《流水》、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二胡曲 《二泉映月》,还有诸多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古典音乐,比如“飞天”等,都是融合了各家思想精髓的音乐结晶,教学时有必要尊重其传统思想与精神特点。
(三)文化包容性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在传统音乐艺术上也具有多民族音乐融合的特点。这种艺术的融合在汉朝和唐朝时体现最突出,而尤以唐朝为鼎盛。唐朝的宫廷音乐很多是从古印度、波斯、古伊朗传入的,而乐器也在不停地融合,很多西洋乐器到了中国都被不同程度地“中国化”了,像横笛,是从西域传入的;琵琶,是来自波斯和古印度;而竖琴,到了中国则演变成了箜篌。
就音乐本体的发展来看,比如调式、曲式结构、音乐语句语汇的形成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昆曲则有南昆、北昆,北昆是由民间谜语、小调、外来民族音乐等搀和而成,还有南北合套的;有些少数民族的曲调经过融合也成了曲牌。
就音乐审美来看,也有一个融合的过程,比如汉朝的雄浑,唐朝的华丽,宋朝的奢靡中讲求精雕细琢等,就是不断融合的结果。
当今时代,无论是教学、学习还是演出、作品等,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表现在:(1)尊重个性,让个性解放,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2)中国的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有密切的交流与融合;(3)互联网时代的影响。
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表达,不能死板地搬用传统方法。教师要把握时代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比如互联网传播很快,人与人爱开玩笑、好幽默,对学生自信心的保护等;反过来也要让学生逐渐走向自主,能主动提问,能示范演奏,能教比自己年纪小的学生。比如,扬琴专业的同学在乐队兼马林巴、钢片琴、鼓;作曲专业的同学指挥学生小乐队、班级音乐会等,这些经历为他们日后的升造提供了帮助,学习也更有侧重点。
中国传统艺术,要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和欣赏,存在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内容固然好,但语言、表达方式如果跟其他民族、地区、国度的人存在差异,不能进行正常对话,艺术影响的扩展也就有限。所以笔者反过来研究国外接受艺术的方式与模式,比如街头文化、校园文化、小沙龙文化,小演唱会、家庭音乐会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在这里开展,都是可以探讨的。模式的探讨甚至可以进入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暑假生活,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纳入教学环节。不只是搞个音乐会,仅仅看到一个乐队,这样的形式太局限了,模式太呆板了。因为音乐其实是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一)如何解读中国传统音乐
假如直接跟学生讲《老子》他可能听不懂,但如果讲大自然满天繁星、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淙淙溪流,他们就能听得懂了,这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自然景象,来帮助他们打开与自然沟通的心门。再引申开去,就是要顺应和尊重宇宙规律、自然规律(春夏秋冬)。其实不论佛家、道家还是儒家,都讲究对自然规律的尊崇,只不过儒家更重视人与人的交往而已。就人际交往而言,要有礼节,要有上下秩序,要有尊卑感。中国古代文化就是礼尊、乐和,就是不同的人讲礼,同族的人讲和。把这些教给学生就是:要有秩序,要有规矩,要尊敬师长,遵从学校规矩,遵守交通规则,这都是秩序。很多人把现实生活与艺术对立起来,以为没有联系,这是教师的糊涂。如果只是给他讲曲子,讲演奏法,讲音准,不与学生分析其中的内涵,学生又怎么能明白中国曲子要表达什么,要怎么表达呢?他怎么会有思考呢?
(二)解读中国传统音乐的方式
今天的学生有的心理脆弱,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显固执,有的则很想表现自己。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扶持他们的自信,然后告诉他们一些应该遵守的基本道理。比如“人”字的内涵,很多地方到了一定年纪要行成人礼、穿汉服,古时要给父母洗脚、磕头,现在磕头不要了,起码问个安……这些转移在音乐教育里,也是一样的道理。
今天的时代越来越注重在文化角度下解释音乐,而不仅仅是用西方人的标准——从音乐本身去解释音乐了。今天许多音乐都是从西方近代音乐史中传入的,对学生讲曲式结构,他们时常会很不耐烦。所以,教师的思维视角首先要改变。作为教师,从小学琴,直到本科研究生毕业,都是一个模子下来的,不外乎是练技巧、练基本功、练独奏曲,然后参加音乐会——协奏的、独奏的、个人的音乐会,这一切模式都相对固化了,固化了的结果就是僵化的。因此,教师要主动地把这个盖子揭开,用非音乐的语言去讲音乐,从美学、音乐学、人类学的角度去讲音乐,可能更会引起共鸣。
其次,核心问题是教学环境,这里的环境指的是教学情境(授课情境)。对教学环境的探索,是指让高年级的同学教低年级的同学,教师在旁边观察,如此则可反衬出他们的认知模式。高年级学生用什么语言讲,可以看出他从教师这里到底接受了多少,他的传承是否正确;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是同辈,没有代沟,语言表达也更相似。反过来,如果低年级学生向高年级学长请教,高年级是怎么答疑的,这样就连贯起来了。对教学环境的转移进行长期研究是有价值的。另外,组织音乐会、排练等事情,师生尽量共同来参与选节目,主持、写串联词等。作为教师,是为学生指引方向,为学生出点子,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和信心,这是笔者所认为的好教师的标准。
作为当代的音乐教师,尽管今天国内研究音乐的概念,都是从西方音乐中输入的,但时代的要求需要我们更重视在文化角度下解释音乐,而不再仅仅是从音乐本身去解释。其次,今天的教师必须懂得在思维上打破传统,要重视对人的解读,从人性、个体解放的角度来解释音乐,进一步说就是围绕人性,围绕和谐,围绕中国要走向世界时代主题。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远远超出以前在音乐学院学的那些东西,要跨界,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背后恰恰还不只是教育。处在互联网和国际交流背景下,只有弄懂了传统音乐的背景,了解当下的时代状况,可以说就迈入了民族音乐教学的核心。
[1]肖前勇.乐苑探索[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8-34.
[2]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133-145.
G710
A
1673-9884(2017)08-0107-02
2017-06-15
叶小娟,女,厦门市音乐学校讲师。